張毅君發布《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主辦方 供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 璇)「2020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分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發布會」於12月16日在廣州舉行,會上,《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正式發布並進入試行階段。未成年人保護也成為遊戲產業關注焦點。
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介紹,該標準主要由3部分構成。首先,規定了適齡提示的標誌符,試行稿提供了綠色的8+、藍色的12+和黃色的16+這三個不同的年齡段標誌符,「標識並沒納入可能引起歧義的18+年齡段,這也是我們跟國外的遊戲制度明顯不同之處。」其次,規定標誌符的下載渠道、展示時長、尺寸比例、更新頻率等。第三,要求適齡提示標識必須放置在產品界面的顯著位置,包括但不限於遊戲官網、登錄界面、宣傳視頻廣告等,以突出標識在遊戲產品中的能見度和可視性。
「在我國,如何規範、合理使用網路遊戲,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張毅君表示,該標準是在國家主管部門指導下,由協會遊戲工委具體組織協調,聯合騰訊、網易、人民網等53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編制而成,修訂完善後報請國家主管部門審核後形成。
此外,張毅君表示,圍繞適齡提示標準,協會將繼續加強包括遊戲產品分類標準,適齡提示評,家長監護平臺技術標準在內的標準化體系建設,為適齡提示標準的應用落地提供可靠的支撐跟保障。
近年,未成年人保護已成為遊戲產業領域關注的重點議題。主辦方 供圖
在加強宣傳引導的同時,深化防沉迷工作離不開具體措施的不斷升級。「目前,每天有1049萬個未成年帳號因登錄時長超1.5小時被系統『踢』下線。」會上,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分享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變化。他表示,近年來,騰訊遊戲不斷完善未成年保護體系,全面覆蓋事前、事中、事後環節,並已經實現了對實名未成年人的「限玩、限充、宵禁」,目前,騰訊累計有超過210款手遊、端遊、頁遊接入健康系統。
工作推進背後,是企業與孩子們「鬥智鬥勇「的經歷。
「通過實名信息對孩子『限玩、限充、宵禁』之後,新的問題又暴露出來:如果孩子用父母的手機玩遊戲,怎麼管?」崔曉春表示,需要通過升級未成年保護3.0階段,擴大人臉識別來解決,「目前,平均每日約351萬疑似未成年人的帳戶會觸發人臉識別。」
此外,為了防止家長被騙代孩子通過人臉識別,遊戲充值語音文字雙重提示功能上線;為了防止孩子冒用爺爺奶奶帳號繞過防沉迷限制,企業再次擴大人臉識別範圍,對實名信息60歲以上玩家,自然月消費超1000元後每次充值都需要人臉識別。
網易遊戲市場副總裁吳鑫鑫同樣表示,「嚴格實施網路遊戲帳號實名制度,通過限時、宵禁、付費限額等基礎手段,對未成年人遊戲進行有效管理,對於後續的新產品,如果不完全落實好防沉迷系統的升級,決不會上線。」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需要企業、社會與家庭共同協作。」崔曉春表示,技術之外,企業也在做更多嘗試,7月上線的成長守護「家長模式」,每日曝光量超5000萬;41門免費家長課程,引發256萬用戶參與話題討論;此前,成長守護平臺與奧運冠軍鄧亞萍共同發起「家庭溝通計劃」;此外,成長守護平臺的「社區」也更名為「家長溝通」,進一步促進家庭溝通。
本次會議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主辦,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騰訊成長守護平臺承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