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鄧紅麗 通訊員 易智麗 汪穎
11月27日晚,光明區在虹橋公園舉行2020深圳市公園文化季光明分會場盛大開幕儀式。記者獲悉,虹橋全線貫通及入口區開放,標誌著這座「網紅公園」即將正式亮相,將進一步連通繁華都市與森林生態休閒廊道,率先為科學城導入高品質生態環境與公共空間。
光明區政協主席李世清,區人大副主任張清明,副區長陳佩群,區教育局、區水務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區建築工務署、各街道、光明集團主要負責人等出席此次活動。同時,活動還吸引數百名學生、家長及市民觀看。
4公裡「紅飄帶」飄逸靈動 將成網紅打卡地
在深圳推進「雙區建設」之際,光明區緊緊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定位和使命,依託「山水田林湖」的生態優勢,制定《光明區公園建設專項規劃》,按照「一心五片四廊」的公園空間布局,做好山水文章,建設「公園之區」,在「千城之園」的答卷上謄寫獨特的光明答案,而光明小鎮·虹橋公園則被視為展示「公園之區」品質的靚麗「新名片」,是科學城展現國際生態環境品質的亮點工程。
佔地403萬平方米的虹橋公園是連接南山、寶安西部生態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其中亮點工程「虹橋」全長4公裡,西起新城公園,東接馬拉松山湖綠道,虹橋如一條醒目的「紅飄帶」,將新城公園、虹橋公園、大頂嶺山林公園串聯成完整的城市生態片區。公園以「綠野光明,生態之巔」為定位規劃「一軸三區」,以主軸虹橋串聯入口區、碧湖運動區及森林運動區,未來遊客將在這裡同享創意運動、都市休閒與生態科研的風採與活力。
公園湖泊面積約16萬平方米,林地覆蓋率高達91.8%,依託強大的湖泊山林等藍綠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建設多維度景觀廊道、運動場地與研學場館,以國際視野高標準助力科學城打造城市綠肺,為光明區「一心五片四廊」的公園空間藍圖增色添綠。
在公園生態廊道中,「虹橋」貫穿整個園區造就多維度立體景觀體驗。虹橋全長4公裡,寬5米,平均高度8米,是全國第二大鋼結構單柱多曲景觀橋。為打造「出則繁華、入則自然,登塔見景、落地自由」的城市創意景觀體驗,虹橋通過螺旋樓梯、坡屋面、現代景觀塔等創意交通方式連接多個主題空間,打造多層次景觀體驗,形成一條引城入林、活力交織、凌湖駕綠的紅色飄帶。
4公裡的虹橋穿林而過,飄逸靈動的形態讓虹橋成為最受矚目的新晉網紅打卡地,虹橋形態優美,行走更舒適。在高低起伏的山體與自然地勢內,橋體蜿蜒繞山而上,橋面坡度始終保持在5%左右,遊客可輕鬆走完虹橋。
虹橋高度較高,因此每隔350米即設置直達地面的出入口,方便遊客快捷落地。除此之外,虹橋還有多個打卡與休憩景觀節點,提升遊客與地面運動場地的互動體驗感。設計團隊巧妙地將入口區的遊客服務中心坡屋頂轉化為大臺階,使臺階兼具交通與觀賞功能,遊客順梯而上即可登橋前行,也能席「梯」而坐觀覽滑板愛好者們的競技與躍動魅力。在多功能運動場內,雙層螺旋梯連接虹橋,遊客盤旋而上即可360°多角度觀覽籃球、網球、門球、排球等多樣運動活力。
虹橋「飄入」碧湖區,是全園地標性建築之一的全景塔,塔總高39米,向上延展全園的視野高度。遊客登塔可將城、林、湖全景收納眼底,觀覽碧湖綠波蕩漾、與歷史人文建築「回歸亭」對立而望、俯瞰光明科學城中心區未來願景和建設藍圖日新月異之變化,目光由近及遠,讓心緒在歷史與未來間穿梭,真正實現繁華都市與生態美景雙收。
光明區公園文化季精彩活動輪番上演
本次開幕式晚會是一場規格高、陣容強的文藝匯演。整個晚會共出演了9個節目,別具格局和特色。除文藝晚會外,本屆公園文化季還將有三場後續精彩活動,值得期待。三場活動分別為:
12月5日下午15:00—17:00,原創舞臺劇《寵物情緣》暨大型訓狗秀;12月12日上午10:00—12:00,百名少年手繪光明暨「少兒環保時裝秀」;12月20日下午15:00—17:00,閉幕嘉年華大型快閃及大美光明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虹橋公園還處在工程收尾階段,尚未全面開放,僅入口區可遊覽,為了更舒適更豐富的遊玩體驗,虹橋公園正積極調整場地運營與配套設施。建議遊客朋友們靜待全面開放後,再安排出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