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萊維 審丨瑾函
臺當局「農委會」去年在「網絡宣傳」方面花費了1450萬元新臺幣,被公眾質疑是否在用臺灣民眾的稅款供養「網軍」。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和詢問,臺當局選擇掩耳盜鈴,還趁機將更多地方的「宣傳」編列在「公費」預算中。
除此以外,民眾還發現臺灣的官方宣傳渠道,居然發表攻擊「在野黨」的文宣作品。民眾質疑民進黨用公費,供養自己的宣傳人員,用以引導和壓制輿論。
臺當局公費養「網軍」
「1450案」的起因是臺灣農業主管部門的預算方案,最早的爆料人是陳宜民。他認為這項預算表面上是為了「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計劃」,實際上就是民進黨在豢養「網軍」。
而邱臣遠作為民眾黨的成員,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疑問。這筆支出不是第一次出現,但是之前都是被列在下級單位的計劃中,所以沒接受過公開監督。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讓人不易察覺的貪汙腐敗或權錢交易行為。
曾銘宗認為,宣傳費用單獨列出的制度應該繼續推行,但是臺當局農業部門的宣傳費用已經遠遠高於其他職能部門,且具體承接業務的企業並沒有被記錄下來,明顯不符合臺灣的「條規」。
民進黨「網軍」猖狂,公器私用詆毀政敵
從2020年選舉開始,民進黨「網軍」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民進黨勝選之後,整個宣傳部門就失去了「獨立性」和「客觀性」,淪為了民進黨當局的宣傳平臺,甚至還通過官方宣傳渠道詆毀「在野黨」成員。
臺當局對外部門發布了一個詆毀「在野黨」的文宣作品,該作品的中心思想否定「在野黨」的種種鬥爭行為,認為「在野黨」將工作場所當成了娛樂場所。敵對黨派之間的鬥爭是非常正常的,「在野黨」也一樣在為民眾考慮。
臺灣「中時新聞網」認為,政策宣傳可以通過微信、臉書等平臺實現,花大價錢購買設備、僱人手實在是有些多餘。現在連負責官方宣傳渠道的工作人員都開始用文宣的方式攻擊民進黨的政敵,宣傳費用到底會帶來什麼?真的值得商榷。
民進黨一直比較擅長宣傳和煽動,現在有了宣傳費用的預算條目作為掩護,島內的輿論領域完全就是綠營「一家獨大」。不過宣傳做得再成功,也無法掩蓋臺當局在措施執行和制定方面的疏漏。
從勝選到現在,臺當局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有實際幫助的措施,民眾心中有一桿秤,任民進黨宣傳得再好,民眾仍舊不會買帳。
(版權說明:本文由臺頭聞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