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905電影網專稿 在剛剛落幕的坎城電影節上,侯孝賢憑藉《刺客聶隱娘》拿到了最佳導演獎,雖然錯失金棕櫚,但也算是一個安慰。這部耗資9000萬人民幣的影片前後總共拍了十年,期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拿獎後,他獲得了臺灣文化機構獎勵的550萬新臺幣,這樣一來,他下部作品就有了一點啟動基金。
像侯孝賢這樣的大導演拍戲,其實找錢也很困難,與普通人想像中大導演動動嘴、鈔票滿天飛截然不同的是,一文錢能夠難倒英雄漢,一萬元也能困住一個導演,尤其是在藝術電影這條路上堅持走著的臺灣導演們。1905電影網採訪了臺灣電影中心副行政長陳德齡,向我們介紹了臺灣年輕導演們的現狀。
《海角七號》海報 |
臺灣本土電影排片量比例從1%升至10%
2012年初,中美電影新政開始實施,當年的內地票房總額中進口片佔比首次超過了國產片,令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來自「好萊虎」的壓力。這兩年,由於國產片的發力和各種客觀因素,在票房數字上,國產片都沒有輸給進口片,但電影人的壓力依然很大。而在臺灣,電影市場是全面開放的,來自好萊塢的電影常年佔據著電影院,若不是當年那部《海角七號》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恐怕遠在海岸對面的內地觀眾到現在還不能看到那些精彩的臺灣片。
陳德齡說,臺灣本土電影在電影院裡的排片量原來只有1%到2%,現在能夠達到10%,已經證明了大家的努力,也說明臺灣觀眾越來越愛看自己拍的電影,這一點,對於那些堅持拍片的導演們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本土電影愈加受歡迎,那麼,侯孝賢的作品是否能夠在臺灣獲得不錯的票房呢?陳德齡表示,其實侯孝賢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收入要更好一些。僅僅從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藝術電影無論在哪裡,市場都沒有那麼好。
《賽德克·巴萊》海報 |
年輕導演拍片依然困難多重出路需自己尋找
臺灣觀眾開始習慣觀看本土電影,那麼,臺灣的導演們找資金是否會相對容易一些?答案依舊是否定的。不然,魏德聖也不會為了拍攝《賽德克·巴萊》把自己的家產都抵押了出去,侯孝賢拍《刺客聶隱娘》也不會長達十年,已經成名的導演尚且如此,新人們想要拍電影就會更難。
據陳德齡介紹,臺灣的文化機構每年都會播出一些預算,作為「輔導金」發給年輕導演們,讓他們拍片。比如選拔新人的金穗獎,很多大導演最初的電影都曾參選這個獎項,比如李安、蔡明亮,不過這一類大多是評選短片;長片方面則有專門的輔導金,每年會有一筆預算分發下來,按照不同的比例分給幾位導演,每人分到的金額根據其被選中的影片量級決定。
雖然有輔導金,但其實金額有限,導演們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完全自己的作品,想要更加宏大的製作,就必須自己想辦法找投資。「也有拍廣告的導演,本身可能會有一些資金,拍電影就更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怕。」
如果沒有拿到輔導金、自己又沒有資產的導演,想要拍片還有路可走,「可以去找到一個好的製作方,製作方就會幫他搞定這些事情。那還有很多導演是沒有好機會找到製作方的,也可以去找資深的製片人,現在很多臺灣製片人都願意給新導演機會,比如李烈、葉如芬她們。」
文/張瑋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