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貨強在哪?走訪10家日本百貨後的感悟

2020-12-22 聯商網linkshop

日本的百貨公司都有極為悠久的歷史,銀座大街最為熱鬧的三越百貨公司,創立於167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673年是什麼概念?這一年,中國還處在清朝康熙12年。

事實上,三越百貨公司還不是日本第一家百貨店,更早的是松坂屋,創建於1611年,距今已經有405年的歷史。歷史的沉澱賦予了日本百貨足夠的底蘊。

2018年6月初,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君商業諮詢與《化妝品財經在線》聯合組織的考察團前往日本東京和大阪,開啟了一場探尋百貨零售之美的特別採訪之旅。先後走訪了10家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百貨之後,我們發現了以下中日百貨業的重大差異。

「大店法」支撐日本百貨崛起,靜下心做服務體驗

2013年,中國實體零售店受網際網路衝擊,業績普遍下滑,百貨業也未能倖免。但在日本,百貨店受電商影響卻微乎其微(日本百貨的疲軟主要與經濟大環境有直接關係)。這是為何?

據了解,在日本,政府很早就對電商實施了徵稅政策。這保證了商品線上價格和實體店的價格基本保持一致。在政策利好下,服務及購物體驗成了日本各大百貨公司的主要突破口。一直以來,在日本,線上主要發揮便捷優勢,線下則更注重體驗服務,渠道之間的競爭顯得更加健康。

除了渠道之間的競爭壓力小,即便是貼面開店,日本百貨店之間的競爭壓力也不如中國市場那邊慘烈。日本百貨店之間沒有無序競爭的和諧,得益於「商圈大店法」的頒布。

資料顯示,早在1904年,日本政府就頒布了《關於調整大型零售商店零售業務活動的法律》,一般簡稱為《大店法》。通過1937年及1956年的兩次調整,「大店法」逐漸完善,基本保障了同一區域內的百貨各自為戰,免受其他百貨店的衝擊。

基於以上的穩定的生存環境,「歲月靜好」的日本百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店鋪差異化,這也給了日本百貨店打造「千店千面」的機會,在形象上追求獨一無二的設計,在服務上追求極致體驗。

大店法保護機制下,商品供應鏈也顯得很有秩序。在品牌布局上,日本百貨也有自己的特色,通過買手制採購與門店定位相符的品牌。這使得不少化妝品品牌都在日本市場推出了品牌定製產品,像伊勢丹就有很多化妝品品牌的專供限定品,這種區域特色也成為百貨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從消費者角度選品牌,管理團隊穩定

由於受到「大店法」的保護,日本的百貨店基本都有著很長的經營歷史。在日本百貨業內人士看來,日本百貨最大的核心優勢在於自己非常了解門店的客戶群,管理者明確知道店鋪需要賣什麼樣的產品,提供什麼樣增值的附加服務。

「零售是持續運營、持續迭代、持續改造的過程,這一點與中國市場截然不同。」和君諮詢合伙人、商業零售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昀認為,現階段的中國百貨店仍重招商時期,經營管理者大都認為有了品牌就有了業績,很少有百貨店根據輻射消費者的需求去引進品牌。相對而言,日本百貨的買手制度更加完善,通過分析區域內消費特性之後,再去採購相應品牌,而不是僅僅依靠經驗去招商。
從員工角度看,日本百貨經營管理團隊也更加穩定。與中國管理人員頻繁跳槽不同,日本百貨員工相對穩定。由於企業的家文化,員工從入職到退休呆在同一家百貨店是常有的事情。

據了解,日本百貨經營管理團隊人員在入職前三年往往以站賣場為主,三年之後才能升級做到品牌專櫃店長,之後根據個人意願進行方向選擇,有選擇做買手或招商,也有選擇做營運和管理。
由於整個百貨的升職體系明確且穩定,形成了一批敬業又專業的百貨職人。

深度聯營,核心MD部門支配百貨運營
談到商品,不得不提的痛點是,日本百貨店所銷售品牌產品供應鏈體系與中國市場也大不一樣。

日本百貨店屬於品牌的經銷代理商,這一類供應模式與歐美國家類似。目前,只有中國是通過區域代理商與百貨之間進行聯營,品牌與百貨店之間的聯繫更少。這也導致不少品牌在百貨店的形象根本達不到品牌標準。

《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走訪日本百貨發現,百貨和品牌兩者對比看,百貨的話語權更強,基本上品牌在百貨店的形象也都基於百貨店的整體形象為主。很難有一個品牌過於突出而顛覆百貨形象的。例如,大阪梅田阪急百貨一樓化妝品區,視覺感非常統一,基本所有品牌以其百貨整體形象來設計櫃檯,在統一的色彩和動線中再做單獨品品牌的特色呈現。

「這種效果,看起來是百貨很強勢,但實際上是百貨站在零售最佳效果上與品牌方面達成的共識,當然這種說服過程也一定都不容易。」一位常年研究日本百貨零售的專家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

正因為在百貨中難以「標新立異」,不少品牌為了打造品牌的整體形象都在東京建立了品牌旗艦店,以此來樹立形象,比如重奢的愛馬仕、香奈兒等。
由於選擇了經銷模式,日本百貨公司的整體利潤並不如國內百貨店高。此外,更高的人工費以及人員數量投入,日本百貨在經營層面的壓力更大。據悉,日本百貨店一個樓層往往有數十個人員的管理團隊,而國內的百貨店一個樓層往往只有2-3名工作人員。

近幾年,日本的百貨店除了化妝品品類的增幅明顯,食品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一切都依賴於一個MD的部門。

MD政策部是國內百貨業並不太重視但在日本百貨運營系統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門。據悉,這個部門在日本的百貨店可以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以及協同能力,為百貨店提出全年的商品計劃。最終它在提升了運營效率同時,也提升了品類之間的商品促銷互動,對百貨整體坪效的提高作用重大。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周堯)

相關焦點

  • 日本高島屋百貨退出中國啟示錄
    6月25日下午,日本高島屋百貨宣布,將清算並解散其海外子公司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將於8月25日召開相關的臨時股東大會,店鋪預定於同日關閉。消息一出,引起業內極大的關注。 高島屋敗走中國 開業之初,上海高島屋延續了日本國內的高檔定位。進入中國時,高島屋設定的年銷售額為130億日元(按當年匯率計算,約10億元人民幣),但根據資料顯示,到了2013年9月,銷售額只有原目標的一半以下。
  • 還在擔心百貨變試衣間嗎?日本百貨已逃離這個宿命
    百貨業所遭遇的嚴峻狀況,還不止財務報表上業績負增長這麼簡單,不少百貨公司每運營一天,就虧損一天,因此才有了萬達集團關閉45家萬達百貨的「撤退性」手筆,成為中國百貨業面臨巨大挑戰的縮影。  與國內百貨行業持續低迷不同,日本的百貨行業這兩年卻生機盎然。  根據日本百貨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百貨2014年比2013年的銷售業績增長1.6%,實現連續3年增長。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日本百貨的總體趨勢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日本百貨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做的多次樣本調查,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服務很好,價格太高,感覺不值,顧客越來越不願意光顧。顧客感覺不值,是商品性價比低。其根本原因在於百貨店的機制模式。由於商品供應渠道在供應商手中。
  • 日本大丸百貨379.1億日元收購崇光百貨總店
    據新華社2月27日消息,《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消息,日本零售業巨頭Seven&I控股26日宣布,將把旗下的崇光百貨大阪心齋橋總店以379.1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大丸百貨。這是日本百貨巨頭之間的首次大型併購。
  • 微百貨的逆襲
    另一家微百貨千韓良品需要交加盟費10萬元,貨品保證金50萬元,店鋪裝修費預收2800元/平方米,加起來啟動資金也要100多萬元。而另有一些不知名的微百貨加盟門檻較低,只要幾十萬甚至10萬以內便可加盟經營。業內人士認為,這類微百貨處於盲目跟風狀態,缺乏核心競爭力,貨源、品牌不能得到保障,加盟的風險較大。
  • PARCO百貨蘇州店9月開業 蘇州已成日本百貨在大陸最集中地
    日本百貨巨頭PARCO將在蘇州開展商業設施的運營管理業務。該公司計劃2013年2月之前在北京、上海等中國的大城市推出多家商業設施,因此希望以此為契機穩步打入中國市場。  PARCO此次進軍蘇州將與當地企業「蘇州尼盛廣場有限公司」攜手合作。
  • 大丸百貨攜手鬆坂屋 9月合併成日本最大百貨
    日本第四大百貨公司大丸百貨(Daimaru)與第八大的松坂屋百貨公司(Matsuzakaya)14日發表共同聲明,表示將在今年9月合併營業,成為日本最大的百貨公司。分析師預估,這件案子將帶動日本零售業更多併購案,不僅是在百貨公司,還包括超市業者等。
  • 日本高島屋百貨退出中國市場的幾點啟示
    高島屋敗走中國《聯商網》了解到,開業之初,上海高島屋延續了日本國內的高檔定位。進入中國時,高島屋設定的年銷售額為130億日元(按當年匯率計算,約10億元人民幣),但根據資料顯示,到了2013年9月,銷售額只有原目標的一半以下。2013年6月,上海高島屋曾經歷了一系列調整,主打精品購物、上品生活、細緻服務三大塊,但人氣還是不旺。
  • 考拉海購與日本百貨巨頭近鐵百貨達成戰略合作
    9月12日,考拉海購與日本知名百貨巨頭近鐵百貨共同宣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持續為中國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日本商品。據了解,日本近鐵百貨官方旗艦店已在考拉海購平臺正式上線,未來,近鐵百貨旗艦店將向廣大中國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日本商品,並藉助考拉海購強大的媒體影響力在中國市場推廣這些商品和品牌。
  • 日本百貨玩具賣場攬客有奇招
    【中外玩具網10月29日訊】據《中外玩具製造》2014年10月號(文/本刊編譯 張芷盈):現在,受到售賣打折玩具的家電批發、大型綜合超市,還有快速發展的電商衝擊,作為玩具銷售主力的日本百貨玩具賣場面積不斷萎縮甚至被撤銷。
  • 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開業 日本百貨基因傍上網際網路
    定位上的三個70%  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在化妝品的規模與品牌集聚上更是瞄準了上海第一的目標,未來將形成42個化妝品專櫃的超大規模。  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地處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天津路與江西中路的圍合區域,位於上海市內客流最多的南京東路與著名旅遊景點外灘之間,與地鐵2號、10號線的南京東路站貫通,交通十分便利。
  • 潘玉明:日本大丸百貨這樣做調改
    潘玉明:日本大丸百貨這樣做調改來源:聯商網2018-06-23 12:19聯商網消息:6月23日(今日),由聯商網、搜鋪網、知了殼聯合主辦的、針對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總經理、副總、營運部門總監、門店店總,專業連鎖,品牌商,服務商高管等
  • 日本東急百貨進駐武漢 計劃於2016年正式營業
    繼亞洲最大商業集團日本永旺落子武漢後,日本另一家知名百貨公司——東急百貨日前選址中南帝斯曼國際中心,計劃於2016年正式營業。商業地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認為,此次東急百貨的進駐,短期內將與本地百貨形成鮮明的差異化特色經營,為中南商圈的激活與升級注入力量。
  • 日本百貨集團APiTA進軍中國內地
    據香港媒體報導,繼2007年在香港設立首家海外分店後,日本四大百貨之一APiTA將正式進軍消費潛力巨大的中國內地市場。  日前,APiTA隸屬的UNY株式會社在上海與國浩集團正式達成協議,計劃入駐國浩旗下的上海國盛時尚。   國浩集團進軍內地的首個大型購物中心——國盛時尚日前在上海揭幕。
  • 傳統百貨改造有何新思路?來看聯商網日本的觀察
    按定位差異化布局,大丸南館定位為遊客群體,裡面有很多免稅店和適合入境客的產品組合;北館是原來的崇光百貨,2009年被大丸收購以後,進行了初步改造,現場觀察看,客流量不錯,明年本館改造開業以後,會不會繼續改造北館,值得期待。第二站:阪急百貨位於梅田商圈的阪急百貨是日本綜合百貨店代表,也是日本最大規模的百貨店之一,在亞洲地區具有極高人氣。
  • 杭州百貨不哭:看日本大阪百貨如何成功轉型
    在萬象城2010年孤單開業一騎絕塵多年後,2013年和2014年,杭州商業終於熱熱鬧鬧進入購物中心MALL時代。2013年,西溪印象城、西田城、城西銀泰城迎客;2014年,天虹、湖濱銀泰四期、萬達廣場、水晶城、中大銀泰城開業;至於今年,還將有利星1157、龍湖金沙天街、永旺夢樂城等數個項目全新面市。  從無到有,杭州商業的布局和發展速度很快。
  • 疫情雪上加霜,日本五大百貨2月銷售額整體大幅下跌
    據日本各大百貨巨頭昨日最新披露的2月銷售數據,由於中國遊客銳減、百貨縮短開店時間以及日本當地消費者信心下跌,日本五大百貨巨頭的銷售額全都出現了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大丸松坂屋百貨銷售額下跌21.8%,高島屋下跌11.7%,三越伊勢丹百貨下跌15.3%,旗下擁有阪急阪神百貨的H2O控股銷售額下跌14.3%,西武百貨下跌6.5%。中國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原本中國春節是日本各大百貨的銷售旺季,這很大程度上對日本各大百貨的免稅銷售額產生了衝擊。
  • 日本近鐵百貨集團宣布入駐京東全球購
    來源:億邦動力網【億邦動力訊】7月31日消息,昨日,京東全球購宣布與日本近鐵百貨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近鐵百貨海外旗艦店正式在京東全球購上線,將上線來自日本的美妝護膚、個人護理、母嬰、媽媽專區、家居日用、服飾內衣等商品。
  • 10月日本百貨商場免稅品銷售額大增96%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19日報導,日本百貨店協會11月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日本全國百貨商場的銷售額達到4974億日元(包括所有店鋪)。現有店鋪同比增長4.2%,連續7個月高於上年。10月除了得益於天氣晴好之外,月初恰逢中國國慶長假等,訪日外國遊客需求的增長也推高了銷售額。
  • 入駐日本近鐵百貨,上架話梅harmay,疫情期間日本小眾ULUKA悄悄火出...
    在國內的持續熱銷,也讓其在原產國日本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相繼與日本Tokyu Hands東急百貨等日本頂級百貨合作後,ULUKA再下一城,於近日與日本近鐵百貨達成深度合作,繼續創造出更多的意想不到。(近鐵百貨海外旗艦店&海闊天空總店)作為日本的頂級百貨巨頭,近鐵百貨在日本大阪府、奈良縣等地設立共10家百貨商場、4家專賣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