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流血了,是不是生病快要死了?」小雪(化名)哭著跟媽媽楊女士(化姓)說,楊女士一看,女兒似乎來月經了。但是,女兒連乳房都還沒發育,怎麼會先來月經呢?
9歲女孩乳暈比孕婦還深
小雪今年9歲,前兩天,她突然哭著告訴媽媽楊女士,自己「下面」流血了。
楊女士仔細一看,難不成是女兒來月經了?於是趕緊給女兒科普起了相關知識。短短一天多時間,小雪的月經就流得差不多了。
「小雪乳房都還沒發育,怎麼會突然就來月經了呢?我越想越不對勁,擔心她是不是得了什麼重病。」於是,心急的楊女士趕緊帶著女兒到醫院就診。
杭州市餘杭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餘升經過檢查發現,小雪的雌激素水平是正常的3-5倍,乳房並沒有發育,但是乳暈顏色卻很深。「小雪乳暈的顏色深得像懷孕的女性,我懷疑可能跟外源性因素有關。」
最後,餘升仔細詢問,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前段時間趁父母不在家,小雪誤把避孕藥當糖果,吃了兩顆。當時楊女士發現後,告訴孩子這是藥,不能亂吃,便藏了起來,沒想到最後卻導致孩子來了月經。
「我的孩子是不是性早熟了?」楊女士很焦急。
「小雪只是一過性的月經,以後別再吃避孕藥,進行隨訪即可。」餘升說。
身高連1米6也達不到
什麼是性早熟?餘升解釋,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歲前,男童在9歲前呈現第二性徵的發育異常性疾病。常表現為女孩8周歲前出現乳房發育或10周歲之前出現月經初潮。男孩9周歲前出現陰莖和睪丸發育或11周歲之前出現遺精。
一般來說,女孩9周歲半到10周歲乳房開始發育,8周歲前屬於性早熟,8周歲到9周歲半之間屬於發育過早,到13周歲還沒有出現乳房發育則屬於發育延遲;女孩從乳房發育到來月經初潮,之間大概是2-2.5年;來了月經初潮後,身高一般最多只能再長4-5cm;大約過6-18個月,月經周期穩定。
男孩一般11周歲到12周歲開始青春期,睪丸、陰莖最先發育,一般認為睪丸大於4ml,即開始發育;從陰莖和睪丸發育到遺精,也是2-2.5年時間;男孩出現喉結、變聲,一般應是發育晚期,身高一般最多只能再長5-6cm。
「由於男孩的第二性徵發育很難讓人察覺,加上其一般不會跟家長溝通,因此往往出現了喉結到了變聲期,家人才發現。此時,卻已經有些晚了。」餘升經常能碰到這樣的患者,小磊(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小磊12周歲9個月,身高1.53m,已經有了喉結。由於最近小磊10個月身高只長了2cm,家長才著急地帶孩子到醫院,結果一查,骨齡已經15歲左右了。經過評估,小磊最終可能連1.6m也到不了。
性早熟患兒要及時就診
餘升告訴記者,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主要包括:
1.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下丘腦和垂體氣質病變,如垂體腫瘤、錯構瘤等;
2.外周性性早熟轉化而來,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McCune-Albright症候群等,必須在治療原發疾病過程中注意監測CPP的發生;
3.待發性性早熟(ICPP)無器質性病變,女孩約80%-90%為ICPP;男性患兒則相反,80%以上是器質性的。
「性早熟最主要的危害是,青春期過早啟動,體格增長過早加速,骨骺融合提前,生長期縮短,生長期提早停止,導致最終的成年身高低於按正常青春期發育的同齡兒童身高。」餘升說,「兒童性徵發育提前,還可能會出現心理障礙,生活不便,影響讀書學習。」
而且,過早的性成熟,而孩子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也可能更容易受傷害。同時,有些性早熟是由於體內出現腫瘤,所以有性早熟的患兒一定要及時看醫生,及早診治。
餘升表示,目前已有研究報導,性早熟兒童,成年後乳腺、子宮內膜、卵巢等雌激素敏感的靶器官的腫瘤發生率增加,可能與個體對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有關。
那麼,如何及早發現孩子是否存在性早熟呢?餘升建議,孩子5周歲開始,如果是在班級裡最高前五、最矮前五、最瘦前五和最胖前五,都應及時體檢;除此之外,要及時關注孩子的第二性徵發育情況。
孩子5歲以後與父母分床睡覺
餘升強調,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以及合理的運動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堅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和充足的睡眠時間。」他建議孩子5歲以後與父母分床睡覺,不開夜燈,拉好窗簾,保持睡覺環境安靜;晚上9點半之前上床,保證10點左右能夠進入深睡眠狀態。
因為該時間段是人體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深睡眠狀態會引起較好的脈衝效應。當然,保持樂觀心態,放鬆心情,開心愉快,更利於成長。
還要堅持每天適當的運動,陰冷天氣可在室內運動,晴好天氣多戶外運動,多接受陽光照射。建議多做以伸展長骨為主的縱向運動,比如跳繩、遊泳、偷懶、打羽毛球、單槓、吊環、摸高等。
不過,運動要注意適量,並非強度越大,時間越長就效果越好。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會事半功倍,例如跳繩,每天1000次左右,可以分次跳,每分鐘80-100次,腳底離地面20-30cm為宜,注意力要集中,垂直起跳,避免拉傷肌肉肌腱和損傷半月板。
學齡兒童建議每天補充200-250ml純牛奶或純鮮奶,1-2隻禽蛋,500-800g新鮮蔬菜和水果,200-300g新鮮優質瘦肉,如牛肉、豬肉或魚蝦等。走出常規補充「保健品」的誤區,及時補充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聽取專業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