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文化:過年的由來,及習俗,看完長見識了

2020-12-19 上善小哥2

農曆的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這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但是這個節日也是很有講究的啊,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時起,一真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採用公曆,為了區別農曆,就把農曆年改稱春節,把陽曆年作為元旦。我國古代過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從「臘八」(古人稱陰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開始吃「臘八粥」,在宮廷和民間都要打鬼,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衣食溫飽,這期間還要掃除汙秒,預防疾病。除夕,也叫大年夜,一般是在月三十(若無三十,則在二十九目》,俗稱「大車三十這一天人們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子、放鞭炮,熬年「守歲」,贈送壓歲錢等。

大年初一人們相互拜年祝福,由此形成了一輯幅令人難以忘懷的辭舊迎新畫面,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古老傳說人們通常把春節說成「過年」,把春節期間的訪親問友叫「拜年,關於這個習俗,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得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頭兇猛無比的野獸叫「年」每到隆冬季節,食物發生短缺,「年」就要進村騷擾有一次,它剛到村口,看到一個小牧童在噼噼啪啪地「放」爆竹。「年」很驚恐,嚇得趕緊躲開。沒跑多遠,它又看到一件隨風而動的紅衣裳,那鮮紅的顏色又使它掉頭就逃。氣喘籲籲、驚魂未定的「年」,企圖在一戶人家的屋簷下休息,但那門縫裡透出來的蠟燭光又刺得它頭昏眼花,「年」只好跑回山裡再也不敢露面了。

人們從此發現了「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怕巨大的聲響,二怕鮮紅的顏色,三怕明亮的火光,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材料,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都放爆竹,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處處爆竹聲,十分害怕,趕忙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賀新禧!」這樣世春節時張貼門神、對聯由來已久,所謂門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習俗神,即貼在門上的神像,以示守衛門戶,驅除妖魔鬼怪。

最早張貼的門神是神茶、鬱壘。「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鬱壘,俗稱之門神」《荊楚歲時記》,據《山海經》記載,神茶和鬱壘是兩位專門負責審查惡鬼的神。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還有萬鬼出入的鬼門。神茶、鬱壘常在桃樹下審視諸鬼,凡有害人的惡鬼,便用草繩捆綁,丟入山中餵老虎,根據這個傳說,後人便取桃木製板,把二神之像畫在門上,以御惡鬼。唐代以後,又以秦叔寶、尉遲敬為門神,這二人原是唐太宗時的大將。傳說,唐太有一天生了病,夢中聽到「鬼」叫,睡臥不寧。大將

泰叔寶和射遲敬德知道後,全身披掛,手執兵器,侍旁。當夜唐太宗沒在做夢,以後,他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尉遲敬德的像掛在宮門上,稱作門神,後來眾人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此外,門神中還有一位鍾馗(ku葵),是傳說中能打鬼降妖、驅除邪祟的神話人物,五代以後,除夕之夜也有張貼鍾馗門神像的習俗,宋代開始,門神像多有雕版印刷畫,而且門神人物越來越多,隨著木板畫的發展,除人物之外,題材也十分廣泛從而最終發展為過年張貼的種美術畫作品—一年畫,對聯,又稱「春聯」,它源於古代的桃符,即掛於門左右兩側的桃木板,原是用於畫神茶、鬱壘像的據說有驅邪惡、保平安之作用。

五代時期,後蜀國在亡國前一年(公元964年)的除夕學士題寫桃符。孟昶看後很不滿意,便親自在桃符上題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只是當時還沒有對聯或春聯的名稱,而是稱為「聯語」,但這種於春節前夕題寫桃符的做法卻逐漸成了一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王安石在《元日》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這一名稱的誕生是在明朝。也正是在明朝,貼春聯取代了掛桃符。據載:宋元璋在南京建都後,曾在除夕傳下聖旨:「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副」,要各家各戶貼上春聯,並微服出巡,觀賞取樂。

據說這位「泥腿子」皇帝也曾親自撰寫過一些春聯,如「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無雙」。經統治者這麼一提倡,自此,春聯之風流行民間,清人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可見,幹家萬戶在門上或大門兩邊貼上大紅的、寫著吉祥聯語的對聯,確實能夠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春節期間,除了貼門神、春聯之外,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還流行貼「福」字的習俗,據說,在清代,自十二月朔,皇帝即開筆書福字,貼於宮殿庭園各處,或賜王公大臣。此習康熙時已有,只是開筆書福字的日期並不一定都在十二月朔日,到了乾隆二年開始形成慣例,即在每年十二月初一日於灌芳齋開筆書福。

貼「福」字的習俗,相傳也與朱元璋有關,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微服出行,他到了一個鎮上,看見許多人在圍觀一幅漫副,畫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個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渡西婦人大腳(因古代中國婦女以纏足為美明太超看了,卻對此產生了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因為馬皇后正是淮西人。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回宮後,馬上吩咐軍士到鎮上調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圍觀,這幅畫出自什麼人的手統記下來。對於沒有參與笑的住戶都一像在他們的家門口貼上一個「福」字。過了兩天,軍士便以此為據,來到沒有「福」字的百姓家裡捉人,從此以後,每逢農曆除夕,各地住戶便在門上貼上一個「福」字,以示「安分守己」。

可見,貼「福」字一開始有「避線「的作用後來逐步演變為「祝福」、「幸福」之意,這種善良願望一直流傳至今。為什麼孩子們特別企盼春節呢?除了節日期間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之外,還能得到一份壓歲錢,這也是孩子們喜歡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糖)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這是前人描寫分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的一首詩,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內。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蘆是「立春日」,當時正月初一叫「元且」,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並不流傳於民間。)王建的《宮詞》說:

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可見,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是非常盛行的。又據《資治通鑑》卷二十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自宋代以來,成為民間重要風俗之一,宋、元以後,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原來立春日的許多風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節上,洗兒錢風俗和春日散錢風俗混合在一起,演變為今天所見的壓歲錢風俗。

不過,最初的壓歲錢並非真錢,而是形同錢幣的一種飾物。送壓歲錢給孩子一則表示自新年之始,富庶寬裕;二則帶有祝福祝願之意。所以古代製作的壓歲錢或銅質、或鐵質;形狀或圓形方孔,或鏟形。上面或鑄「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祝語,或鑄十二生肖圖、八卦圖等吉祥紋飾。壓歲錢除直接交給孩子掛在腰間,或掛於脖頸外,通常還採用彩絲線穿錢、吊在床腳的方法。從清代開始,人們除夕之夜,多以真錢壓歲,這一習俗相傳至今, 所以說過年的習俗跟新春的講究,也是很多的啊。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但南北方過年的習俗差這麼多?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
  • 【節慶文化】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在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一、中國元旦的由來中國元旦的由來,據說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在古代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稱並是「初始的日子」。而在曆法上,專家們習慣稱地球圍繞太陽1周為1年。
  •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確定為我國的法定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 入選世界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 三月三是傳統節日上巳節,還知道是什麼節日,有何由來和習俗?
    《漫談日常生活文化》系列之傳統節日文化第6回庚子年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今天還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和傳統的中國情人節,你知道節日的由來和習俗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傳統節日故事書
    而培養孩子的民族自信,要從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開始。我們的節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現在很多孩子愛過洋節,原因不在孩子,其實是家長沒有教。現在很多傳統節日的知識,家長其實都不太清楚。比如當孩子問起:「媽媽,過年為啥叫『過年』?為什麼二月二之前不能剪頭髮?」
  •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讓孩子從小愛上中國文化,做地道的中國人!
    而培養孩子的民族自信,要從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開始。我們的節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現在很多孩子愛過洋節,原因不在孩子,其實是家長沒有教。現在很多傳統節日的知識,家長其實都不太清楚。比如當孩子問起:「媽媽,過年為啥叫『過年』?
  • 毛南族傳統訂婚習俗,哈尼族的各種節日,高山族傳統豐年祭
    毛南族的婚姻習俗比較複雜。原始社會的血緣婚遺風、封建包辦婚姻和現代自由婚姻曾處於重疊、交叉流行的狀態。二、哈尼族的節日傳統哈尼族最為我國的古老民族之一,哈尼族的節日和其他民族的節日是否有相同?哈尼族節日的相關習俗又是如何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元旦文化】元旦的由來和習俗,講給孩子聽!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在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一、中國元旦的由來中國元旦的由來,據說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
  • 2020內蒙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聊聊傳統節日及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 紅包:從傳統習俗到過年政治學
    紅包在中國有相當長的歷史:在古代還是官員的一種「年終獎」「紅包」的具體起源難以考證,但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有類似的現象關於紅包的由來有幾種說法由於歷史久遠,到了現在,不但在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和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說整個東亞都有類似現象:在越南也有發利是紅包的傳統;在日本,家長會派「お年玉」給小孩,不過是採用白色封套包裝,而且封套上會寫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馬來西亞,傳統馬來人會向友人派一種有金錢在內的綠色封套,而這普遍被認為是伊斯蘭文化和紅包文化的結合。
  •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在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一、中國元旦的由來中國元旦的由來,據說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
  • 春節假期如何調整才能符合傳統文化習俗
    對於如此調整,個人覺得非常符合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有利於全國人民在節日氣氛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而正月初七上班之後,大正月的,如果不是真正的生產型企業,人們在正月裡也只是恢復性適應一下工作節奏,所以建議到了元宵節調休一個三天假期,讓人們真正過一過元宵佳節,我想可能很多人已經很多年沒有體會過元宵佳節的幸福了吧,有些人是不是都忘記了吃元宵、看元宵晚會、逛廟會、看燈這些美好的生活習俗了。
  • 傳統四大節日中「端午節」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和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幹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
  • 鄧店小學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特別實踐活動
    &34;情端午——我們的節日|鄧店小學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特別實踐活動鄧店小學2020.6.25  &34;粽子飄香,古風流長,為進一步引導廣大少先隊員了解和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西安高新街道鄧店小學少先隊在端午來臨之際,開展&34;端午特別實踐活動,旨在提高隊員們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隊員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節日】梅州舉辦形式多樣的端午節活動:感受傳統習俗,品味中華文化
    【節日】梅州舉辦形式多樣的端午節活動:感受傳統習俗,品味中華文化 2020-06-26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