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這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古老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但是這個節日也是很有講究的啊,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時起,一真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採用公曆,為了區別農曆,就把農曆年改稱春節,把陽曆年作為元旦。我國古代過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從「臘八」(古人稱陰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開始吃「臘八粥」,在宮廷和民間都要打鬼,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衣食溫飽,這期間還要掃除汙秒,預防疾病。除夕,也叫大年夜,一般是在月三十(若無三十,則在二十九目》,俗稱「大車三十這一天人們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子、放鞭炮,熬年「守歲」,贈送壓歲錢等。
大年初一人們相互拜年祝福,由此形成了一輯幅令人難以忘懷的辭舊迎新畫面,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古老傳說人們通常把春節說成「過年」,把春節期間的訪親問友叫「拜年,關於這個習俗,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得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於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頭兇猛無比的野獸叫「年」每到隆冬季節,食物發生短缺,「年」就要進村騷擾有一次,它剛到村口,看到一個小牧童在噼噼啪啪地「放」爆竹。「年」很驚恐,嚇得趕緊躲開。沒跑多遠,它又看到一件隨風而動的紅衣裳,那鮮紅的顏色又使它掉頭就逃。氣喘籲籲、驚魂未定的「年」,企圖在一戶人家的屋簷下休息,但那門縫裡透出來的蠟燭光又刺得它頭昏眼花,「年」只好跑回山裡再也不敢露面了。
人們從此發現了「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怕巨大的聲響,二怕鮮紅的顏色,三怕明亮的火光,於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材料,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裡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都放爆竹,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處處爆竹聲,十分害怕,趕忙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賀新禧!」這樣世春節時張貼門神、對聯由來已久,所謂門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習俗神,即貼在門上的神像,以示守衛門戶,驅除妖魔鬼怪。
最早張貼的門神是神茶、鬱壘。「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鬱壘,俗稱之門神」《荊楚歲時記》,據《山海經》記載,神茶和鬱壘是兩位專門負責審查惡鬼的神。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還有萬鬼出入的鬼門。神茶、鬱壘常在桃樹下審視諸鬼,凡有害人的惡鬼,便用草繩捆綁,丟入山中餵老虎,根據這個傳說,後人便取桃木製板,把二神之像畫在門上,以御惡鬼。唐代以後,又以秦叔寶、尉遲敬為門神,這二人原是唐太宗時的大將。傳說,唐太有一天生了病,夢中聽到「鬼」叫,睡臥不寧。大將
泰叔寶和射遲敬德知道後,全身披掛,手執兵器,侍旁。當夜唐太宗沒在做夢,以後,他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尉遲敬德的像掛在宮門上,稱作門神,後來眾人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此外,門神中還有一位鍾馗(ku葵),是傳說中能打鬼降妖、驅除邪祟的神話人物,五代以後,除夕之夜也有張貼鍾馗門神像的習俗,宋代開始,門神像多有雕版印刷畫,而且門神人物越來越多,隨著木板畫的發展,除人物之外,題材也十分廣泛從而最終發展為過年張貼的種美術畫作品—一年畫,對聯,又稱「春聯」,它源於古代的桃符,即掛於門左右兩側的桃木板,原是用於畫神茶、鬱壘像的據說有驅邪惡、保平安之作用。
五代時期,後蜀國在亡國前一年(公元964年)的除夕學士題寫桃符。孟昶看後很不滿意,便親自在桃符上題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只是當時還沒有對聯或春聯的名稱,而是稱為「聯語」,但這種於春節前夕題寫桃符的做法卻逐漸成了一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王安石在《元日》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這一名稱的誕生是在明朝。也正是在明朝,貼春聯取代了掛桃符。據載:宋元璋在南京建都後,曾在除夕傳下聖旨:「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副」,要各家各戶貼上春聯,並微服出巡,觀賞取樂。
據說這位「泥腿子」皇帝也曾親自撰寫過一些春聯,如「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無雙」。經統治者這麼一提倡,自此,春聯之風流行民間,清人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可見,幹家萬戶在門上或大門兩邊貼上大紅的、寫著吉祥聯語的對聯,確實能夠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春節期間,除了貼門神、春聯之外,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還流行貼「福」字的習俗,據說,在清代,自十二月朔,皇帝即開筆書福字,貼於宮殿庭園各處,或賜王公大臣。此習康熙時已有,只是開筆書福字的日期並不一定都在十二月朔日,到了乾隆二年開始形成慣例,即在每年十二月初一日於灌芳齋開筆書福。
貼「福」字的習俗,相傳也與朱元璋有關,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微服出行,他到了一個鎮上,看見許多人在圍觀一幅漫副,畫面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著個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渡西婦人大腳(因古代中國婦女以纏足為美明太超看了,卻對此產生了誤會,以為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馬皇后,因為馬皇后正是淮西人。明太祖把這件事暗記在心上,回宮後,馬上吩咐軍士到鎮上調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圍觀,這幅畫出自什麼人的手統記下來。對於沒有參與笑的住戶都一像在他們的家門口貼上一個「福」字。過了兩天,軍士便以此為據,來到沒有「福」字的百姓家裡捉人,從此以後,每逢農曆除夕,各地住戶便在門上貼上一個「福」字,以示「安分守己」。
可見,貼「福」字一開始有「避線「的作用後來逐步演變為「祝福」、「幸福」之意,這種善良願望一直流傳至今。為什麼孩子們特別企盼春節呢?除了節日期間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之外,還能得到一份壓歲錢,這也是孩子們喜歡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糖)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這是前人描寫分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的一首詩,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內。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蘆是「立春日」,當時正月初一叫「元且」,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並不流傳於民間。)王建的《宮詞》說:
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可見,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是非常盛行的。又據《資治通鑑》卷二十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自宋代以來,成為民間重要風俗之一,宋、元以後,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原來立春日的許多風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節上,洗兒錢風俗和春日散錢風俗混合在一起,演變為今天所見的壓歲錢風俗。
不過,最初的壓歲錢並非真錢,而是形同錢幣的一種飾物。送壓歲錢給孩子一則表示自新年之始,富庶寬裕;二則帶有祝福祝願之意。所以古代製作的壓歲錢或銅質、或鐵質;形狀或圓形方孔,或鏟形。上面或鑄「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祝語,或鑄十二生肖圖、八卦圖等吉祥紋飾。壓歲錢除直接交給孩子掛在腰間,或掛於脖頸外,通常還採用彩絲線穿錢、吊在床腳的方法。從清代開始,人們除夕之夜,多以真錢壓歲,這一習俗相傳至今, 所以說過年的習俗跟新春的講究,也是很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