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完了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總體來說還算不錯的,但最後我給的評論卻不是太好聽,因為整本書充斥著「羅輯思維式」的販賣焦慮。
來看看我節選的這一段:
有一個媽媽帶孩子過來跟我聊天,孩子開始對我講他的心思、他的苦惱。我就跟孩子講上高中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安排節奏。聊得正愉快的時候,他媽媽一直在旁邊插話:「你看樊老師說得多好,但你都做不到。唉,你就是做不到。」
孩子越來越生氣,表情也越來越不耐煩。我就對他媽媽說:「麻煩您先迴避一下。」
媽媽說出來的話負能量爆棚,沒有一句能起到積極效果,原因不是她不愛孩子,而是她太在意這個孩子了。她的生活除了孩子之外,可能沒有別的東西了。人生所有沒有實現的理想和夢想都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導致孩子成了她的私有財產。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自尊水平越來越低,最後成為一個不能改變自己、不能約束自己,過著糟糕生活的人。尤其是孩子長大後,媽媽會變得更糟糕。
有的媽媽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一旦有一天兒子要去和另一個女人生活了,媽媽就難受、生氣,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被一個外來的女人給剝奪了,就跟兒媳婦鬧矛盾。
婆媳關係有時候說到根源,就是家庭結構的關係。有的家裡,婆婆和兒媳婦處不好,兒子心煩會遠離自己的家庭。後來,兒子越來越多地疏遠了家庭,在情感上不再對媽媽和媳婦進行投入了。
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媳婦就會把所有的專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因為與老公已經離心離德了,她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重複婆婆的宿命。於是一代一代傳下去,女人們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只追求「我的孩子更好」。導致的結果是孩子的壓力更大,自尊水平更低。
這段話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教育孩子的時候,「說負能量的話、太在意孩子、人生所有沒有實現的理想和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確實不是太好的教育思路。
但是人的成長、人生的軌跡,是最不確定的,每個孩子的性格秉性也不相同,而樊登老師卻早早地預測了這一家人的未來,恨不得把人家孫子輩的悲劇都給安排上了。
屬於典型的「只要你不按照我的來,你就會怎麼怎麼地不好」。
這種販賣焦慮式的廣告,往往也能取得一時的成功,激起家長短暫的焦慮,但過後冷靜一想,哪有那麼誇張。
自從當了媽後,我就接到過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廣告轟炸。
「只要99塊錢(當然99元只是試學兩節課,後面還有大把的投入),就能給你的孩子學習一種終身的技能」還令人好接受一點。
「不學XX你的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一步差步步差,最後淪為社會底層」簡直就是恐怖詛咒,聽得人只想捂耳朵。
「錯過了孩子的最佳學習年齡段,後悔也來不及了......」意在激起父母的愧疚感。
小茗小的時候,初為人母的我確實容易受這類廣告標語的影響,從而驚慌焦慮一陣子,有時候拒絕別人,仿佛愧對自己的孩子。
隨著孩子的長大現在就淡定多了,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那些廣告。
因為我慢慢發現,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遺憾。
而學某一項興趣或技能,並不僅僅是支付那點金錢,更多的是,背後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機會成本。
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了某一項,就意味著要放棄其他的東西,那麼選擇什麼不選什麼,家長都是要做各種權衡的。
今天早上刷朋友圈,頻繁刷到這樣的廣告:
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傳達的焦慮,這樣的廣告也一直都存在,只是今天這樣扎堆同時出現,才引起了我的思考。
以前每次看到類似廣告,都覺得還挺有道理的,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今天認真一想,才發現這些廣告,都有明顯的邏輯漏洞。
這些廣告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受眾心甘情願地掏腰包,花錢買青春、買美貌或其他。
那麼問題就來了,能不能買來青春或美貌且不說(就當是買得來),如果人只需要有青春和美貌就夠了,那麼他們從事這些行業的人,擁有獲得這些東西的天然優勢,他們幹嘛還要拼命營銷賺錢?
真相是,青春和美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富有。
青春且富有才瀟灑,美貌且富有才自在......富有是底氣,富有是那個「錦上添花」的錦。
所以當美貌和(顯得)年輕需要付出金錢的代價、影響到我們變富有的計劃時,很多人就要掂量再三了。
那些捨不得花大價錢去保養的女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筆帳的:我知道那個東西(可能)有效,但它也貴啊,用它保養也許能讓我顯年輕一歲,可掙這些錢的辛苦卻會讓我顯老兩歲。
當誰是傻子呢?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寫過一本《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裡面說:
窮人所展現出現的愚蠢,根本不是愚蠢,而是他們那個階層的生存智慧。他們的選擇表面上是短視愚蠢的,其實都是他們所處環境的最優選。
比如有些農村的人,明明已經很窮了,卻在人情往來、份子隨禮上投入很多。這在我們看來可不就是愚蠢嘛,但是對他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投入,他們可能會在社交中陷入被動,喪失很多身邊的資源。
這,難道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