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光的基礎知識
為了更好的對補光進行講解,第一部分介紹一些光線的原理和基礎。
其實漫展打光的目的一般為兩個:1、為人物補光 2、塑造立體感(質感);為了理解為何通過光線的塑造可以使得人物更加具備質感,我們需要學習一些基礎知識。
1.1 三大面五大調
三大面是指:背光面 受光面 測光面 即 黑 白 灰三種基本面;
三大面
五個調子是一切物體在一定光線下明暗變化的最基本格局,其具體明度的差比,即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
三大面五調子,更有助於表現物體的體量感、質感,有助於體現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
經過上面分析,如果帶入到我們的拍攝,就會發現完全順光、逆光的拍攝,立體感相對比較差,側光、側光(側逆光、側順光)的這種帶有指向性光源的拍攝,立體感就會比較強。
那麼,關於場照的打光,重點就在於怎麼去尋找具有指向性的光源。後述場照打光方法基本都遵循該原則。
1.2 前側光
一般光源投射於相機成45°角左右的光線稱為前側光
被攝物體受到前側光照明時候可以獲得明暗過度的影調層次,有利於增強其立體感,前側光照明下面部會有投影,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豐富畫面的構圖,一般多用於處理人物的主光,修飾人物面部,是一種標準的肖像光源處理方法。
出鏡:@公子青桑
1.3側光
光源投射的方向和相機成90°左右時候光線為側光,用測光拍攝時候畫面會變得明暗對比明顯,反差較大,缺乏細膩的過度層次。但是可以用來製造某種特定環境下的光效和光線氛圍。
出鏡:@三刀刀Miido
1.4側逆光
光源投射的方向和相機成135°左右時候光線為側逆光,用這種布光方式可以較好的勾畫出人物的輪廓,其正面相對較暗,用於構造特殊氣氛,有利於表現多層次的畫面。
出鏡:@小聖Anx
1.5 逆光
光源投射的方向和相機成180°左右時候光線為逆光,逆光能勾畫出景物的輪廓,使得主體和背景分開,適合表現多層次的景物和大氣透視及空間深度,用於構成某種特定的藝術效果,增強人物輪廓的層次、影調的質感,一般可以單獨使用或者結合其他光線進行使用。
出鏡:@蒂安
【Part 2】你是一個兩手空空的佛系攝影——自然光場照拍攝方法
作為攝影,我們應該去拍攝手裡面設備適合去拍攝的片子。既然去了漫展什麼也沒有帶,那麼就建議不要去拍質感大片了,除非天降聖光,單相機拍幾乎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種情況適合拍什麼呢?如果你對我說連反光板都沒有帶而且是陰天,而且是室外, 那筆者建議老老實實大光圈懟出小清新!
2.1 室內「自然光加法」的場照拍攝
自然光拍攝方式的主光源一般是太陽光,陽光能提供給我們足夠多的照明光線。用光要點:多找具有指向性光線的地方,窗、天井等,利用帶有方向性的光線作為光源為人物補光,製造輪廓感。
出鏡:@一千隻貓薄禾
此次拍攝天氣為陰天,如果是在室外拍攝則畫面會很平,所以我們利用了窗戶給人一個指向性光源,以達到陰天也儘可能的塑造光線層次的效果
佛系找光
我們從逆光大道轉移到G座內,拍攝位置位於落地窗旁的室內,通過SONY不錯的高感,成功利用落地窗戶光線製造一個指向性光源,加上前景的利用,使得畫面更加有層次感。
兩手空空拍場照
2.2 室外「自然光減法」的拍攝
光線的塑造不止是單純的做「加法」,有時候需要我們做減法,就是使得人物處於陰影之中。
晴天環境下給攝影師的感覺就是四處都是亮的,光線過於充沛也會出現圖片缺少層次的情況,所以在晴天環境下,要善於找能夠製造陰影的東西:如樹木、建築、鋼筋結構、幾何圖形等。以下是利用樹作為製造陰影層次的一次場照拍攝:
當天下午陽關非常充沛,但也給拍攝帶來不小的困難,筆者在逆光大道試拍了幾張之後,發現整體環境就是亮!亮!亮!亮到毫無層次可言。這時讓coser走在樹木後面,讓太陽從側面進行布光,透過樹木製造陰影。
出鏡:@一千隻貓薄禾
一些攝影在拍攝此類時候總是害怕樹木陰影打在人物身上臉上,陽光和陰影交替投射在環境和人物上面,若利用好這些陰影,則反而是增加整體畫面層次和質感的關鍵!通過整體畫面的陰影,使得整張圖片更加變得生動、耐看!
通過太陽光和樹木製造陰影和指向性光源,由於陰影輪廓的關係,大幅增強圖片的質感和整體層次。
小結:
1)陰天環境下,兩手空空,如果你不想拍出無層次的照片,可以選擇將妹子帶到室內或者有光線指向性的地方,通過光線的加法,強行製造光影層次。
2)晴天環境下,通過光線的減法,可以利用樹木、鋼筋結構等製造陰影和柵格化的半陰影,加強整體的層次,有助於提升質感和通透感,讓畫面更加生動耐看。
【Part 3】你是個裝逼卻很懶的鹹魚攝影——單燈場照的拍攝方法
單燈場照是我個人比較常用的套路,優點是機動性強、可以迅速約妹,還可以在老法師聚集時候迅速帶妹逃離現場;缺點是光線可塑性比較低,看多了比較容易視覺疲勞。
單燈布光主要在逆光方向、側逆光方向,用於模擬指向性光源(如陽光等),也可以用於模擬舞臺光效果。
3.1 側逆光模擬太陽光單燈燈陣
場外單燈幾乎適用於任何環境,攝影師可以利用單閃光燈製造環境光、模擬太陽光、補光、舞臺光等等。優點是方便,簡單,易掌握;缺點是對於閃光燈素質要求較高,並且過於風格化雷同化的片子,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場外單燈以逆光方向居多,利用單閃光燈放置在側逆光方向模擬陽光,是一種特別簡單的布光方式。拍攝方面注意光比問題,有人曾經說過室外使用閃關燈,用光好的標準是使觀眾看不出使用了閃光燈。拍攝時快門速度不宜過高以保證正面光線不會壓住,逆光光線攻略不必過高以免產生輪廓過曝。
以下為長隆螢火蟲水上自由行的場照拍攝:
出鏡:@渡邊爻爻子
拍攝時候在人物側逆光方位放置一個AD600,模擬太陽光。模擬太陽光要調試好整體畫面光比,讓人感覺不出來用了閃光燈為止。
通過單燈的陽光模擬,成功的在陰天拍攝出了晴天場照的感覺,利用輪廓光對人物的塑造,使得人物和環境有一定的層次和質感,並且讓皮膚更加通透。
3.2 側逆光模擬舞臺光單燈燈陣
如果說場外單燈主要模擬太陽光,那麼場內單燈主要模擬的是舞臺光效果或者用作氛圍光線。
下面是螢火蟲期間在地下停車場進行的一次拍攝,利用高燈架+束光筒的搭配,閃光燈放置於側後方,前方補反光板。
出鏡:@二佐
燈功率設置較高,保證人造光線能壓過環境光出現指向性光束效果,後期再加強暗部即可。
閃光的的放置要善於利用環境結構,放置於柱後可以起到塑造陰影的效果,增加空間的層次感。
【Part 4】你是一個追求不同的中二攝影——雙燈場照的拍攝方法
4.1 前側+後的室外雙燈燈陣
場外既然從單燈升級為雙燈,主要目的就是壓制環境光,製造質感。
本次拍攝採用雙燈進行拍攝,背部放置一盞AD600,正側面AD200作為補充面光。
利用雙燈進行拍攝要點是提升兩個燈的功率,使得燈光強於環境光,這樣可以增加主體的層次感同時建議前置閃光燈用柔光罩,柔光光線突出細節質感;背部閃光燈主要用於製造輪廓光,使得人物從環境中脫離出來。
4.2 前側+後側的室內雙燈燈陣
場內環境中,打光思路和室外略有區別。室外打光的思路是要壓制環境光,而室內打光則需要注意保留環境光。
因為室內光線本身不是很充分,若再此基礎上強行壓制環境光,則會使得背景過黑,黑背景的場照通常來說比較脫離大眾審美。
為了保留環境光線,這裡前置閃光燈採用較低功率,對正面進行補光,快門速度略慢,才用大光圈進行拍攝,以保證儘可能多一些環境光線進入。
由於場地過暗,加上陰天的關係,增強了側後方的功率,前置閃光燈微微補光,製造出落地舞臺光的效果。
4.3 雙前側的雙人雙燈燈陣
拍攝雙人時候,因為要考慮到雙人時兩位妹子均得到補光,該組拍攝放棄了側後方的布光。轉而成為前+側布光燈陣。
前側燈陣也是我常用的雙燈燈陣,這種拍攝方法可以極大的使得人物脫離環境,製造質感,更重要的是雙補光可以使得不會有一個妹子變成非洲人,hhhh。
出鏡:@九曲 @二佐
拍攝要點是前置兩個閃光燈均為側45°,拍攝時候因為比較容易露燈穿光,放棄了再人物背面增加第三個閃光燈。快門方面不必要太快,適量保證環境光的進入,同時也需要保證人物與背景一定的層次感。
【Part 5】你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圈地攝影——三燈場照的拍攝方法
三燈燈陣的優點在於可以對人物進行全方位的補光,這種燈陣可以對服裝、細節、配飾道具得到閃光燈帶來的質感和層次。若已經打算擺齊三燈,則建議將補光側重於人物配飾道具上面,以提高整體效果。
5.1 前側+側+後燈陣
前側+側+後燈陣這種燈陣作為三燈燈陣常見標配。背光用於打出人物輪廓,為了避免炸毛,背光不宜過強;另前側+側面閃光燈,與背光構成一個三角形燈陣,通過道具配飾作為前景,可以極大凸顯質感和細節。
5.2 前+側後+後置反向燈
這種打光方法比較奇葩,用於統一場景色調使用。
由於是小漫展,拍攝場地環境雜亂色調複雜,筆者使用一個AD200後置反向打向環境與天花板,前置燈用於補光,側後燈用於製造落地光效果,實際上仍為改進後的雙燈燈陣,通過全功率的AD200,順利把整個場景打為藍色,避免了環境顏色複雜造成的雜亂,愉快的與coser玩耍。
本次拍攝利背面利用一個反向打環境的閃光燈,加上藍色色片把環境打成統一的藍色。側逆光方面使用了4米燈架利用全功率AD200打下一個落地光,前置側面一個較弱的AD200補面光。這種布光實際上是一種改良的雙燈燈陣,最大的乾貨在於通過反向打環境光,渲染氛圍,統一色調,減少調色難度。
1 封面照布光主光是lara最愛的5尺的八角柔光箱。
布光圖上lara 還畫了兩塊吸光板。
這主要看拍攝環境的大小。
如果比較大的話,那麼放不放其實都無所謂。
如果影棚比較小,旁邊白牆離開比較近的話,不放吸光板,模特輪廓以及背景會被更多的光線所填充。
而放了吸光板則是模擬了大影棚的反射效果,會讓模特輪廓以及光線沒有直接照到暗部更暗,對比更強一點。
這裡lara沒有在像大部分布光教程裡,在模特身前放一塊反光板補光。
而是將柔光箱放得比較低。
讓箱體下緣與模特下巴同一高度。
這樣可以直接填充下巴的陰影。
當然這樣的缺點在於,只能近距離用50拍半身。再遠一點就會柔光箱被擋住。
加入雷達罩接下來在剛才的基礎上加入一點變化。
在原本作為主光的柔光箱正中心,再加入一個白色雷達罩配柵格。
為什麼?
其實原本的布光在拍深色衣服時完全沒問題。
但在拍白色絲綢這類高反光材質的衣服時,主光如果按照人臉去設置,那麼衣服一定是過曝的。但如果按照衣服去設定功率,臉又會比較黑。
那麼這個時候,雷達罩就是為了給臉部提亮一點點。
通過下圖可以看到明顯區別。
單柔光箱 vs 加入雷達罩
而雷達罩柵格的區別,則在於雷達罩的中心區域光線比較弱、比較柔。
而外面一圈光線比較亮、比較硬。
用柵格就是利用了不同方向,控制外面一圈硬光溢出到畫面上,而只讓中心區域柔光照到模特臉上。
柵格 vs 無柵格
#2 高調布光這個布光方式,之前給大家講解過了。
這裡lara用了柔光箱+柔光屏的方式,來讓背景散發出均勻的光線。
然後利用窗戶光給模特補光即可。
但是大尺寸的柔光屏蝴蝶布還是比較貴的,在家的話,用白色床單、浴簾也不失一種辦法。
不過可以看到,因為模特離開柔光屏太近,邊緣部分還是有點過曝了。
這個時候如果場地夠大的話,可以讓模特離開背景0.5-1米左右,那既有了輪廓光,又不至於過曝。
事實上,再拍攝這個設置時,首先需要考慮模特整體輪廓的曝光點。然後再去考慮補光。
加入補光如果家裡或者影棚正好沒有窗,那麼同樣可以加入一個填充光去給模特正面補光。
這裡lara用了一把淺款 白 反光傘 打在反光板上。
但其實,用了反光板再用傘,反光板上半部分的光線也統統被擋住了。
正確的做法是,要麼用裸燈,要麼讓板和傘之間的距離大一點,這樣光線可以多出來一點。
而最終演示效果作為主光的柔光箱,經過了箱內與柔光屏總共三層的擋光,加上F7.1,即使提了iso,實際上的光線是比較暗的。
而填充光也因為這樣擋光太多,起不了太多作用。
因為在實際演示時,lara用的是500w的B1。
而章節題圖之所以能拍那麼亮,是她在倫敦家裡用的2400w的布朗。
在這個時候,我一般會直接用F4.0的光圈,去提亮整個畫面。
反正環境光對畫面的影響以及景深在這都不是大問題。
但整體畫面氛圍就更符合預期了。
#3 蚌殼光同樣是一個在之前專欄裡分享過無數次的布光方式。
不過大多數攝影師會用雷達罩去打這個光線。
但lara自己更喜歡柔光箱。
這個沒有對錯。
不過雷達罩的光線相對更有方向性,能更好的控制對於背景的影響。
而柔光箱則會比雷達罩的容錯率更高。
這裡可以看到白色反光板與銀色反光板的區別。
因為銀色反光更多,所以燈光出力也會相對減少,這樣隨著衰減,暗部會更暗一點。
白色是一個穩定、保險的選擇。
但如果覺得補光效果不夠,就無法再把板往模特臉上懟了。
通常我都會選擇銀色,然後在效果太強的時候,略微往後拉一點。
這樣就可以在過度與合適之間進行平衡。
並且拉遠了,景別也能有更多變化。
當然缺點就是容錯率低。
#4 模擬窗戶光這裡同樣有一個分支,是用1個燈還是2個燈。
區別不大,只要能夠均勻照亮整塊反光板即可。
這裡lara用了之前環節提到的柔光屏。
但一整面白牆,或者兩塊大的泡沫板同樣可以達到這一的效果。
我非常喜歡這組效果。整個畫面氛圍、光線質感都非常輕柔。
反光板的加入同樣重要。
印象中,很多快消品牌比如zara的基本款似乎都會用類似的方式來拍。
#5 倫勃朗很多人在初學光線的時候,都會聽聞傳說中的倫勃朗光。
都說這是經典的肖像布光。
但通常我都不建議我的學員去用這個光線拍人。
為什麼?
倫勃朗光固然出名,
但無論繪畫還是攝影,肖像的核心問題在於處理陰影。
而傳統的倫勃朗光,實在太過於戲劇化,人物臉上的陰影會很濃重。
在客戶沒有明確就需要這樣的效果前,這個光線是非常危險的。
倫勃朗就是因為這樣得罪了大客戶,從而導致事業跌入谷底。
不過lara的倫勃朗光都在極力控制陰影的亮度。
通過擴大光源面積使之能夠填充陰影外,還在暗部加入了反光板,
所以總體上還是十分柔和的。
這樣改良後的倫勃朗則可放心使用,不存在原來的問題。
#6 聚光燈同樣是以前給大家演示過的一個光線。
不過在這裡柔光箱會比雷達罩更好用。
因為面積夠大,通過模特位於柔光箱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可以組合出多種不同的效果。
這裡lara用了一個兼於順光與頂光之間的一個角度。
這也是我常用的一個布光方式。
通過控制光源與地面、背景紙的相對角度,還可以組合出更多的變化。
不過這個光線,又要控制衰減,又要引導模特的肢體與朝向。
在實際拍攝中,是一個非常花精力的布光。
臉部朝向的區別
光線的快速衰減
柔光箱打出來的光線均勻柔和,色彩飽和度好,無論是拍外景還是室內棚拍,都深受攝影師們的歡迎。
更重要的是,柔光箱用起來似乎很方便:往光源上一套就OK,簡單省事,甚至有人把它稱為「傻瓜燈」;但實際上,柔光箱用起來還是有一定講究的,你可能並沒有開發出它的全部用法,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用。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正是柔光箱在人像攝影中的5個用法,快來看看您掌握了幾種吧!
1. 45° 布光
這是最基本的單燈設置,把柔光箱放在前方 45° 側面,主體正對或微側面向鏡頭。
單燈布光的測光相對簡單,尤其是使用恆定光源時,你不一定需要依據測光表,利用實時取景功能差不多就能解決曝光問題。
根據個人喜好,光圈從 f/4 到 f/11 都是可以的,只需要對光源的輸出功率進行相應調整即可。較大的光圈將使畫面看起來更柔和,而較小的光圈將使畫面具有更多的關注點——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45° 側光可以同時照亮人物臉部和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主體不是正對鏡頭而是微微側身,兩隻眼睛到鏡頭的距離就會不同,最好把焦點落在距離近的那隻眼睛上,這樣比較符合大部分人的審美。
2. 135° 布光
在45°布光的基礎上,把柔光箱向後移90°至側後方,就是135°布光。主體一般需要轉身,使光源位於自己的側面。
比起45° 布光,135° 布光往往更具戲劇性,主體臉部的光影層次更豐富;此外,由於光源是由內向外照射的,背景上幾乎沒有光線,「黑」得更徹底。
135° 布光,背景更黑,光影層次更豐富
3. 大背光
把柔光箱放在主體正後方,被稱為「大背光」。主體周邊會出現輪廓光或光暈,十分具有情調。
在大背光下,背景會過曝而變成全白,以主體臉部為基準進行曝光即可。如果覺得背景過於刺眼,可以適當調低光源輸出功率,或讓臉部略微變黑。
如果你既不想讓背景過亮又不想讓主體變黑,可以考慮在前方或側方加一盞燈進行補光。
4. 下方反射
這類布光法在拍攝時尚類寫真時比較常用。
把柔光箱放在上方,與地面接近平行略微前傾;主體站在柔光箱直接照射區域的邊緣;主體下方放置一塊反光板,把光源向上反射打在主體身上,照亮陰影。
這樣一來,光線就會「包裹」在主體周圍,同時還會讓人物的下頜線條變得十分明顯。
5. 取下擴散板
柔光箱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前方的擴散板,讓光線更趨於發散,光質更「柔」;但有時,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把光源置於主體正前方,取下八角柔光箱前方的擴散板;攝影師同樣站在主體正前方,並用身體阻擋光源的中心部分,減少對主體的直射光。
取下擴散板後,柔光箱就變成了一個類似環形燈的構造,會在主體周邊創造漫反射陰影,視覺效果同樣頗為酷炫。
最後,再簡述幾個使用柔光箱的基本原則:
1. 體積越大的柔光箱,「柔化」效果往往越好。
2. 距離是控制柔化效果的關鍵因素,但小心別讓箱體邊緣出現在畫面中。
3. 光源的中心最好位於人臉上方,照明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