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學院的品格——中國「學院水彩」學術邀請展開展,中國水彩推出《學院專題》,深入學院水彩專業的歷史與發展,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各自特色與教學成果。本期推出天津美院水彩的發展和現狀。
策劃/姜道金
歐風漢骨·澄懷觀道
天津美術學院水彩的過去和現狀
—— 董克誠
地處渤海之濱,九河下梢的天津是個水路交匯城市。天津美術學院就建在海河三叉口附近,這所由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創辦北洋女師範學堂現址上幾易其名有百年歷史的學校,伴隨中國命運滄桑,櫛風沐雨,一路走到今天。
2006年在中國水彩百年大展上弘一大師李叔同的一張畫於1905年明信片成為中國水彩百年曆程的開篇之作,出生於海河之畔的一代高僧就在這所學校度過他少年歲月,這個在中國藝術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為天津美院水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國初期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學校名為河北藝術師範學院,天津藝術學院等。水彩教學成為色彩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以王之江、王麥稈、李錕祥、康明瑤、王雙成、齊寶善等先生組成的教學隊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水彩畫家,在1955年3月全國青年水彩畫家作品聯展上,李錕祥、王雙成、齊寶善的作品成為展覽亮點之一。
1980年由天津藝術學院正式改名為天津美術學院後,老師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水彩事業的發展中,那段好時光可謂天津美院水彩發展的繁榮期。1980年春京津滬三市水彩畫聯展成為文革後第一個大型水彩畫展。從當時寫下的參展名單上就能感受到陣容之強大,上海的李泳森、張充仁、錢延康、韓尚義、沈柔堅、沈紹倫、查壽興、陳希旦、哈定等。北京的古元、梁棟、王乃壯、華宜玉、朱軍山、張克讓、關維興、曾善慶、戴澤等等,天津美術學院的王之江、王麥稈,王雙成、齊寶善、鄧秀、李家旭、賀建國、陳重武等構成津門參展畫家的絕對主力。這次巡迴展拉開了中國水彩發展的序幕,在中國水彩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同時成立的以天津美術學院教師為主的天津十人水彩畫會。會長王之江秘書長王雙成,這個畫會為中國當時最活躍水彩社團之一。1990年在天津美術學院舉辦的第五屆亞細亞國際水彩畫展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來自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美國、臺灣香港等地的14個水彩畫會。270餘件作品齊聚津門、以當時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與外國藝術交流情況不多的大背景下這次畫展顯得尤為令人矚目。
1983年天津美術學院成立了師範美術系,在美術教育家系主任王雙成教授的積極倡導和主持下於1985年建立了第一個水彩專業班。學生是:王金林、王威、朱式華、李躍文、孫維民、帥起、陶國柱、董克誠,任課教師為王雙成、關維興、張克讓、宋守宏四位教授。經過一系列的嚴格訓練,這個有著實驗性質的水彩班的畢業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振動,隨後1986年又成立了第二個水彩專業班,學生有:喬雨林、鄭學魁、楊如光、任振宇、陳蘇。任課教師任由上述四位教授主持。
其後由於王雙成等教授退休師資嚴重不足原因直到1995年才成立第三個水彩專業班,學生有:王堃、張其永、李彥青、遲琳、張雙印、王學勇、詹偉、王津、張琳。任課教師由:孫延卓、孫世亮、呂培桓、董克誠組成。這屆學生的畢業展,在各系畫展上表現尤為突出。當年學報以這個班的水彩作品作為封面和封底發表,可見影響之大。2003年隨著學院內部的調整解散了師範系,這個從二十世紀初建校開始就存在的師範專業,走過了她百年曆程,停止了她的腳步,水彩專業也隨師範系的解散而自行消亡。水彩教師們紛紛調至版畫系、國畫系等任基礎課教師。
九河下梢,天子渡口的天津自建衛以來就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師們從未間斷過對水彩藝術的追求和探索。在王之江和王雙成二位老先生開拓下,李家旭、鄧秀、陳重武、賀建國等教授至今還活躍在中國水彩藝壇上,版畫系陳九如教授帶出了我校第一位水彩研究生,孫世亮、呂培桓、張耀來、郭振山,董克誠、郭鑑文、梁廣明等老師已成為學院教學骨幹。2000年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王雙成教授編著的《中國水彩畫圖史》成為第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水彩發展的史科,王雙成教授也因此被業界人士敬稱「中國水彩的太史公」。
2006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水彩百年展》上天津籍入選的九位畫家中、李叔同、王之江、楊化光、王雙成、賀建國、陳重武、陳九如、石增秀、董克誠其中六人來自天津美術學院。
在歷屆國展和水彩展上師生們皆有上佳成績和表現。天津美術學院已成為北方水彩重鎮,更是北派水彩突出的代表。
天津美術學院的水彩專業在幾代教師的努力下,一路走來,可謂幾度風雨,幾經滄桑,但始終不變的是,以融會中西文化精神歐風漢骨和沉靜進取澄懷觀道的學者胸懷、執著於水彩藝術真諦的追求。瞻望前景,在學院辦學目標朝著國際知名、國內前例的大方向下、恢復水彩專業已提到日程。天津美院的水彩定會再度雄起,再次輝煌。
甲午冬月於天津美術學院
董克誠
中國水彩--中國最大的水彩藝術平臺
我們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發現和推廣最優秀的水彩藝術家
中國水彩目前已成為業內專業度第一、關注度第一的水彩藝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