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推出的《簡單的快樂不簡單》一文中,提到了趙承老師在其小品文集《人生碎片》中記錄的關於一臺礦石收音機的故事。那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事情,似乎同一時代的人總有著相似的記憶,在百味年華出品的王老先生的個人文集《青山未老》中,也有一篇關於收音機的故事——《嵩縣的第一臺收音機》。
1950年,王老在河南省嵩縣縣委秘書處工作。當時,縣農會、工會、婦聯、武裝部有大概二十多名工作人員都在縣委機關食堂就餐。10月末的一天晚飯時,縣婦聯的一位同志高興地說道:「文化館的一位同志在洛陽學習了一個星期,回來時帶回了一臺收音機。」
王老聽後覺得這是縣裡的一件大喜事,飯後就和兩位同事直奔文化館。到地方之後,他發現附近的居民已經自帶凳子、椅子坐在收音機旁邊靜心收聽,還有很多人站在後邊聽著。王老記得當時收音機播放的是關於抗美援朝的的消息,大意是:美帝國主義的飛機近幾個月來,經常飛過鴨綠江,對中國邊疆城市和農村瘋狂地轟炸和掃射,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已逼近鴨綠江邊,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安全,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並且第一仗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場的人聽後歡聲雷動,熱烈鼓掌。
接著他們又收聽到了全國各地浩大遊行的盛況,通過收音機傳來了遊行的口號:堅決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要人有人,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物有物……這臺收音機成了中央和山區群眾心連心的橋梁。
此後,這臺收音機又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那個時候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消息滯後,最新報紙等傳到縣城已經沒有時效性了。可自從有了這臺收音機,縣裡專門安排了收音員,夜裡將收音機播報的新聞記錄下來,然後拿到秘書處刻印好後發到各單位。不久,文化館又有了油印機,《新聞》小報就由其刻印好後送到縣委機關一份,秘書處工作人員收到後先送給書記看後,按秘書處、政策研究室、宣傳部、組織部順序傳閱。這臺收音機,又成了全縣最先進、傳遞信息最快的通訊工具。
在1951年春節,收音機除了放在縣文化館正常播放節目外,空餘時間,有工作人員挑著收音機、機架、乾電池、天線等到寺莊等地,讓農民收聽中央和省、地電臺的春節農民節目和豫劇等。每到一村,機架、天線等還未在打麥場上安裝好,村裡的男女老少都歡天喜地聚滿了一場人。一臺收音機,極大地活躍了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
在消息閉塞,物質匱乏的年代,一臺收音機,正如王老所寫,既是中央和山區群眾心連心的橋梁,又是時下全縣最先進、傳遞信息最快的通訊工具,還是充盈群眾生活的娛樂設施,其意義非凡。而王老寫的這篇《嵩縣的第一臺收音機》一文,也被收錄於《嵩縣文史資料》,作為歷史資料永久保存。可見,不同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經歷和回憶都是見證歷史發展的有力佐證,值得被記錄,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