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等教育特點,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以人文素質培養為根本基調的通識教育、以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為著力追求的專業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為主線的思政教育、以提升傳統文化意趣和踐行能力為旨歸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三全」育人合力,生成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藝術體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強調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立足高等教育特點,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以人文素質培養為根本基調的通識教育、以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為著力追求的專業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為主線的思政教育、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意趣和踐行能力為旨歸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三全」育人合力,生成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
在「和而不同」中深化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
澄清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和使命,深刻認識其與通識教育本土化發展、大學文化自覺之間的內在關聯,促進二者深度融合,有助於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目的的共通性,是二者融合的基礎。
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不僅要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還要培育人文素養深厚、道德崇高的健全人格,塑造睿智的靈魂。科學技術至上導致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失衡,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於強調專業技能學習,弱化了人文精神養成。通識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觀教育,旨在實現大學教育「人的培養」與專業知識技能傳授的協調發展,西方教育界將之作為抗衡高等教育專業化發展的利器。
不管是培養「完整的人」還是「人的精神」塑造,都必將涉及價值判斷,這與民族傳統文化有密切關聯。通過傳承文化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精神塑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共通之處。
通識教育發展面臨的本土化問題,加速了二者融合的進程。
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喚醒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大學教育如何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整合?直面這些新問題,實現通識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能夠助力通識教育自覺接續古老而健全的中國傳統,彰顯中國姿態,飽含中國精神,守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
通識教育誕生於西方但是並非西方獨有。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根本精神與通識教育的人文關懷高度契合。中國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學思想。儒家人才培養以「六經」為核心典籍,以「六藝」為實踐內容,已具有通識教育的特性。儒家培養人才的標準為「君子不器」,要求教育對象不囿於某項特定技能,「博雅」與「通才」兼具方為君子。通識教育只有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生境進行理性反思,才能避免「水土不服」,更好地實現本土化發展。
二者融合後,本土坐標和國際視野疊加,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
從內容來看,西方各國通識教育在立足本土文明的同時從未忽略東方文明。通識科目中既有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盧梭、歌德等人的著作,也有《論語》《孟子》《道德經》《古蘭經》等東方經典,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共產黨宣言》幾乎是各名校普遍選擇的經典著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後,本土坐標和國際視野疊加形成的多元文化語境,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思辨、質疑與選擇的能力,生成對民族傳統文化更深層理解和更真誠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在「兼收並蓄」中激活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形成完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群,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立足本土吸收、借鑑一切人類文明成果推進專業發展的意識,激活文化自信。
「四新」建設的全面推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提供了機遇。
大學生既要有用科學技術改變世界的遠大理想,也要有超然的人文素養和情懷。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只用專業知識培養人是遠遠不夠的,僅接受專業教育的受教育者可能成為有用的機器,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讓大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產生熱烈的感情,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科學知識兼具邏輯和文化屬性,如果片面強調科學邏輯價值、遮蔽人本精神,一味沉迷於向外探求自然界的規律性,易造成知識結構的缺陷和精神世界的失衡。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我國高等教育正進行深刻變革。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近期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以下簡稱「『四新』建設」)。「四新」建設具有兩個突出特點:其一,不僅各學科內部交叉融通,中國特色的新文理教育與多學科交叉的工程教育之間也要相互融合;其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要有中國特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不僅有助於全面推進「四新」建設,也有助於夯實大學生的人文意識和哲學思想根基,連結大學生的自然科學時空與人文想像空間,激發大學生反思專業學習背後的精神動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和精神的滲透性,為二者融合提供了保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滲透性可使高校形成全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格局,營造全體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人合一、崇尚和合」的和諧精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實踐精神,「重義輕利、童叟無欺」的誠信精神,「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勤勉精神等,大學生受其薰陶和激勵,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勵精圖治、推陳出新的專業精神。
立足本土全方位汲取專業發展資源,激活大學生深層的文化自信。
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肩負著築牢大學生民族文化根基、強化文化自信的使命。但中國現代大學各專業發展源於西學引進,各學科的根基和範式深受西方影響,形成了話語和理論體系的西方依賴。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潛在地削弱了文化自信。
大學生應持辯證、理性的認識態度,既不能全盤照搬外國經驗,也不能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應該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兼收並蓄」中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各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正如毛澤東所言,要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
大學生還要認識到,具有獨特民族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影響世界的普遍意義。當我們還在模仿、追趕西方理論、思想的時候,一些西方學者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榮格、馬斯洛等,已經從中國古代思想家那裡獲得了靈感,創造了傑出的理論。中國各科學領域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要圍繞人類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生成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理念的主張和方案,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
在「和諧共生」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既具有歷史必然性,也具有跨時代意義。二者的融合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賦予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層面的內涵。此過程不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民族性,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生性,是二者融合的邏輯前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是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共生關係,成為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邏輯前提。
列寧說,發展無產階級文化「不是臆造新的」文化,而是秉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典範、傳統和成果」。史達林說,全人類的無產階級文化以民族文化為前提並且滋養民族文化,反過來各民族文化則充實、豐富無產階級文化。這就肯定了民族文化與無產階級文化之間的共生關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過程,也是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價值相通性,是二者融合的保障。
思政教育屬於意識形態範疇,既具有政治屬性也具有文化屬性。思政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影響人的思想觀念、政治信念和道德規範等為主要目標,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重有理想與德行的人,以文化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規約,與思政教育所強調的價值規範具有相似性。例如,傳統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與思政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規範相契合;傳統文化「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規範相契合。傳統文化注重道德修養和踐履的價值規範,給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二者融合有助於校正受教育者價值觀上的偏差和迷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助力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在完成思政教育新時代訴求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被賦予新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超越了時代性與階級性局限,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和中國精神。引導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傳統文化作為沉澱在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集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會讓大學生產生天然的親近感,便於接受和認同,也提升和彰顯了思政教育的民族性和實效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生活
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創生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其精神內化成價值理念,最終落實到行為上。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生活方式,能激發大學生傳統文化實踐的興趣,提升文化創生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豐富大學生的情感體驗。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著力點,助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對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衝擊,校園文化建設只有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才能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彰顯民族特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諧理念,「尊師重道、仁愛共濟」的倫理道德觀,「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滲透到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情境性、藝術性的校園物質環境和精神風貌,陶冶大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融合,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踐行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生是主體實踐性和情感體驗性的融合與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體實踐性的發生表現為主體與文本對話中的意義再生、學習主體之間的對話交流、主體與社會現實對話條件下的價值實現以及最終自我對話的主體建構。只有讓大學生感受到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性,感受到人在創造性活動中所獲得的自由,才能從自己的「純粹活動」轉向傳統文化的應用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網絡信息技術融合,滿足大學生網絡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傳授文化理論知識,還伴隨著深切的情感體驗,是個體審美發生的過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充分藉助網絡信息技術,用直觀、形象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終導向對人的存在的深刻領悟。要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網絡陣地,開掘網絡化、個性化的教育資源,拓展大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空間等,讓大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接力者、弘揚者和應用轉化者。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當代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認同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BEA17010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3日第6版
作者: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