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開不走書店的城市?
4月3日,方所文化在自己的官方社交媒體上宣布:「85天後,方所就要離開重慶了。」同時,書店也開啟了打折清倉活動,各種圖書、雜誌在很快時間被讀者清空。
直到6月25日,也就是方所營業的最後一天,讀者在與它告別的同時,卻也遭受到無端的攻擊:重慶沒文化,重慶人不看書,更嚴重的,還有人說重慶是一座開不走書店的城市。
事實上,根據2018亞洲書店論壇在成都發布的《中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重慶的實體店書店有2473家,位列全國第3。
為了更具有說服力,遊品找到了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的書店數量為2312家,相比去年少了161家,位列全國第5。
對於這兩個報告,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比如在《中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中,2018年北京有6719家的書店,而《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僅有1300家書店,一年之內北京倒閉了5000多家書店?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遊品通過手機地圖搜索,也能查到北京有2308家的書店,再加上一些沒有登記在網際網路上的書店,遠遠不止1300家。所以,這些數據和實際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誤差。
方所書店是誰的失敗?
言歸正傳,不管是哪個報告,只能作為參考,而重慶的實體店書店數量排在全國前列卻是事實。
若是因為一間書店倒閉,就說城市沒有文化,那麼是否可以認為,除了書店數量第一名以外的城市都沒有文化?這未必太過膚淺。
不得不承認,方所書店確實在重慶小有名氣,擁有一批忠實的粉絲,但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重慶人根本就沒聽說過方所,直到宣布關閉,被許多媒體報導後才知道。
就連重慶方所書店的會員讀者@甫川 也表示,他辦了方所書店的會員,知道方所關閉的消息後,書店已經關門了。
既沒有將自己的知名度打出去,在重慶家喻戶曉,也沒有經營好自己已有的客戶,這難道不是方所書店自身在運營上的失敗嗎?
重慶書店現狀
我們可以反觀一下其他的重慶書店,最傳統的就是新華書店了。
相信許多重慶人小時候都會到解放碑的新華書店,去買一些練習冊、字典什麼的,也會在新華書店的一樓看漫畫和雜誌,6樓的玩具則是我們的最愛。
1998年成立的精典書店可以說是重慶文藝書店的開創者,這裡有好看的文具、流行音樂CD、時尚雜誌、國內外的讀物、幼兒圖書……也提供咖啡飲品,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都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籍。
遊品小徐住在解放碑,中學的時候最愛去的書店就是精典書店,不時還會遇上一些沙龍和分享會。因為這裡環境好,所以我不只是在這裡看書,還在這裡寫過作業。
雖說精典書店在2016年宣布搬遷,但我至今依然記得解放碑那家店的構造和連接兩個區域的長廊,那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後來,西西弗書店、噹噹書店、南之山書店、鍾書閣相繼在重慶落戶。
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就是西西弗書店了,西西弗書店的氛圍和風格都和精典書店十分相似,深受重慶老百姓的喜愛,經常碰到需要排隊結帳的情況。
作為一個外來品牌,西西弗書店不僅在重慶設立了總部,並且還從重慶走向了全國,已經成為了全國收入最高的書店。
同樣作為網紅書店,南之山和鍾書閣是最接近方所的。南之山更像是一個文藝青年的聚集地,這裡有花園、圖書、民宿、咖啡廳,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書店來形容它了。
而@旱獺 告訴我們,其實鍾書閣也不算是真正的書店,更像一個室內設計的優秀作品,融合了山城的特色,但拍照打卡的人比看書的人多,所以顯得十分擁擠。
但他們把這個特色做到了極致,經過社交媒體的傳播,所以鍾書閣的知名度要比方所大得多,甚至火到了國外。
方所書店在室內設計上,加入了高高的臺階和斜坡,也體現了重慶獨特的地勢地貌。不過,許多重慶人說到它,大多都是抱怨:
方所書店無法適應重慶的市場,所以沒能獲得足夠的收益來支撐運營,甚至只能虧本經營,那關閉書店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由此看來,只能說方所書店,沒能在重慶找到自己的定位,但這個鍋不該由重慶人來背。
方所書店的優勢我們也不可否認,是突出的,在這裡,可以買到港臺和國外的建築、攝影、美術、服裝設計方面的原版書籍,這是重慶其他書店都沒有的。
若是重新做出更有針對性的方案,選擇更恰當的地址,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方所書店還能在重慶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