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摘要:通過介紹全國名老中醫李世增教授應用五行學說指導臨床診療的驗案2則,筆者將李老驗案應用於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的教學中,藉以說明其臨床實用性,為學生今後的臨床實踐應用莫定基礎。並且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甚佳。
全國名老中醫李世增教授運用佐金平木法治療心悸和失眠驗案2則五行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說明宇宙中事物的相互關係的學說。由於古代自然科學水平低下,人們對於人體的認識有限,故引人哲學作為說理工具,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隨著自然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目前臨床上越來越少應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取而代之的是應用臟腑關係來說明疾病的發展變化,並用以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故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五行學說的應用多是照本宣科,缺乏實踐基礎,難免空洞、枯燥,教學效果不佳。
在跟隨全國名老中醫李世增教授學習過程中,李老經常運用五行學說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並用其指導臨床治療,使本人對五行學說的實際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並將其應用於教學活動中,說明五行學說的臨床實用性。使教學內容更為生動,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為其今後的臨床實踐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以李老臨床治療過程中常用的佐金平木法為例,說明五行學說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1、病案舉例
1.1 佐金平木法治療心悸
孫某某,女,26, 2013年12月7日初診。患者於1月前無明顯誘因始發心悸,現頭暈、心悸反覆發作,疲乏,月經周期正常,末次月經11月15日,經行頭痛,有血塊,失眠多夢,時發胃痛,舌淡紅胖大,苔薄黃,脈沉細。
診斷:心悸(高血壓?),氣滯血瘀,熱擾心神證,治以疏肝清熱,活血化瘀安神。藥用:醋柴胡10g,白芍10g,鬱金10g,積殼10g,香附10g,佛手10g,菊花10g,桑白皮10g,黃芩10g,連翹12g,合歡皮15g,夜交藤20g,益母草12g,丹參15g,元胡10g,白芷10g,蘇梗10g,百合10g,生甘草6g, 7劑水煎服。
2013年12月14日二診:藥後頭暈、心悸、疲乏均減輕,入睡困難,眠輕易醒,仍時發胃痛,舌脈如前。太子參30g,北沙參12g,麥冬10g,五味子6g,醋柴胡10g,白芍10g,鬱金10g,積殼10g,香附10g,香橡10g,佛手10g,菊花10g,黃琴10g,連翹12g,天麻10g,鉤藤15g,丹參15g,元胡10g,橘紅10g,白豆寇6g,百合10g,生甘草6 g,7劑水煎服。
2013年12月21日三診:藥後無心悸,偶發頭暈,疲乏減輕,入睡困難,眠輕易醒,仍時發胃痛,末次月經12月17日,經行頭痛減輕,舌脈如前。續服上方7劑水煎服。
2014年1月11日四診:患者續服用2周,藥後無心悸,勞累後頭暈,疲乏減輕,入睡困難,眠輕易醒,仍時發胃痛,舌尖紅,苔淡黃厚膩,脈沉細。太子參30g,北沙參12g,麥冬10g,五味子6g,瓜萎30g,薤白10g,姜半夏10g,佛手10g,蘇梗10g,香附10g,白芍10g,菊花10g,當歸10g,連翹 g,葛蒲10g,遠志10g,丹參15g,元胡10g,橘紅10g,白豆寇6g,蕾香6g,生甘草6g, 14劑水煎服。
按語:患者平素心情抑鬱,導致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故見經行頭痛,月經有血塊;肝鬱化火,肝火上炎導致頭暈、血壓升高;木能生火,肝火引動心火,致心神不安,致夜寐不安;亦可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導致心慌、心悸。木鬱乘土則脾失健運,時發胃痛。
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平肝潛陽。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平肝潛陽法、鎮肝熄風法為治療常法,李老在此基礎上使用桑白皮、黃琴、連翹等藥物,清瀉肺熱,肅降肺氣,輔助瀉肝火,平肝氣,即取「佐金平木」之意。患者不僅血壓得以下降,同時相應臨床症狀亦得以改善。
臨床上,古今醫家亦有採用佐金平木法治療高血壓,如張錫純所用「鎮肝熄風湯」中,選用天冬與玄參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制肝木」。嶽美中教授用「涼肝法治療高血壓眩暈」驗案中多應用百合養陰潤肺。魏長春教授認為高血壓病治療上應以治肝為主,但要注意肺,候肺金復職,肝木自平,常選用革蕎、馬兜鈴、桑枝、桑白皮等。
1.2 佐金平木法治療失眠
郭某某,男,50, 2013年4月13日初診。患者於1月前無明顯誘因導致入睡困難,早醒,日睡眠2小時,伴見心煩,急躁易怒,舌紅,苔黑褐厚,脈弦滑。
診斷:不寐,心肝火旺,溼熱蘊結證。治以:清熱安神,疏肝祛溼。
藥用:桑白皮10g,黃琴10g,杏仁10g,生薏米30 g,藿香10g,佩蘭6g,姜半夏10g,黃連6g,丹參15g,蘆根10g,白茅根20 g,玄參12g,熟大黃10g,鬱金10g,積殼10g,絲瓜絡6g,生牡礪 30 g,合歡皮12g,首烏藤12g,羚羊粉0.3g,珍珠粉0.6 g,生甘草10g,7劑水煎服。
2013年4月20日二診:藥後心煩明顯減輕,睡眠改善,日睡眠5小時,舌紅,苔焦黃,脈弦滑。上方加入丹皮10g,白茅根加量至30 g,14劑水煎服。
2013年5月17日三診:患者已無心煩急躁症狀,睡眠良好,日5小時以上,近2日頭暈、咽痛,便塘,日1次,咽紅,舌紅,苔淡黃厚膩,脈弦滑。
藥用:桑白皮10g,黃芩10g,杏仁10g,生薏米30 g,白豆寇6g,蕾香10g,佩蘭6g,姜半夏10g,黃連6g,丹參15 g,蒲公英10g,連翹12 g,菖蒲6 g,鬱金10g,積殼10g,絲瓜絡6g,天麻10g,鉤藤12g,菊花12 g,元胡10g,羚羊粉0.3 g,生甘草6g,14劑水煎服。
2013年7月13日四診:藥後患者眠佳,日睡眠6-7小時,無心煩,口乾喜飲,小便黃,舌紅,苔淡黃厚膩,脈弦滑。
桑白皮10g,黃芩10g,杏仁10g,生薏米30 g,白豆寇6 g,藿香10g,茯苓10g,姜半夏 10g,橘紅10g,三七10g,蒲公英10g,連翹12g,丹參15g,鬱金10g,夏枯草10g,天麻10g,白芍10g,菊花10g,蘇梗10g,羚羊粉0.3 g,生甘草6g。14劑水煎服。
按語:不寐多因情志不調或勞神太過,致使陰陽失調,營衛不和,神不內守而致人睡困難,或早醒,或眠輕易醒,或多夢等症。根據其臨床表現不同分為虛實兩類。該患者心煩易怒,舌紅,苔黑褐為心肝火旺之象;素嗜肥甘厚味,飲酒過量,則內生溼熱,舌苔厚膩為溼熱內蘊之象;痰溼火熱內擾於心則不寐,肝陽上亢則血壓升高,脈弦。故治以清肝瀉火,清心安神,清利溼熱之法。
李老在清肝火、清心火、利溼熱的同時選用桑白皮、黃琴、杏仁、蒲公英、連翹等入肺經的藥物,清熱解毒,清降肺氣,以制約上逆之肝氣、肝火,取「佐金平木」之意。就整體氣機而言,《素問•刺禁論》以「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論肝氣升動,肺氣肅降,兩髒氣機升降維持協調平衡。故清降肺氣可制約肝氣上逆,肝火上炎,「佐金平木」臨床收效甚佳。臨床上周仲瑛教授治療失眠,亦在疏肝基礎上,加桑白皮、杏仁宣肺利氣,通過佐金利肺而平逆肝木,從而促進肝木恢復正常疏洩之職。
通過以上兩則案例可以發現,臨床上合理運用五行學說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並且李老對於佐金平木法的使用延展了其內涵,拓展了教材中的使用範圍。
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對於佐金平木法的定義是: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滋肺清肝法。均以肝火犯肺的咳嗽為例說明。而李世增教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得出:佐金不應該僅僅是滋肺陰,除此以外,清肺、宣肺、肅肺等各種使肺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均可稱為佐金法。
就肺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而言,肺性清肅,以維持肺和呼吸道的潔淨通楊,是肺氣正常宣降的前提條件。肺的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朝百脈功能均需依賴於肺氣正常的宣降運動,肺失宣肅則會導致各種病症。肺喜潤而惡燥,肺陰不足亦可導致肺的功能失調。故若要恢復肺的正常功能,則需針對不同病機,以清肺、宣降肺氣、潤肺為法。平木也不是單純的苦寒清降,疏肝、鎮肝、柔肝等各種使肝木舒楊調達的方法都應包含其中,必使肝氣舒楊調達,肝血充足,肝體柔和,順其性以和之。
另外還需注意:運用五行學說不能完全機械套用,須以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為依據來反映臟腑間的生克制化、母子相及和乘侮關係。
本文摘自:繼續醫學教育2015年5月,原文:李世增教授臨床驗案在五行學說教學中的應用。編輯/大熊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