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不能免俗,以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這種心理下,有人好高騖遠,有人緬懷從前,身在福中而不自知。香港有一小部分人,總覺得港英時代比現在好,大抵出乎此種心理。
毋庸諱言,香港從小漁村變成國際都市的過程,發生在港英時代。那個年代的香港猶如一部高性能跑車,有極具推背感的加速度。但是,絕不能因此認為回歸後的香港不如從前。回歸後的香港,早已過了猛烈加速的階段,但繁榮穩定更勝往昔,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民主程度都遠高於從前,本身就是另一個奇蹟。
少數香港人緬懷港英時代,可能自己都不清楚在嚮往什麼。若說是懷念英國人的管治,那時香港人是二等公民,現在翻身做了主人;而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都沒有變,馬照跑,舞照跳。若說有所不同,最明顯的不同是從前的港督是英國空降,現在的特首是香港人自己選。港英時期的香港「有自由、無民主」,而回歸後,香港人才真正有了民主,可以自己管自己。
如此看來,這部分人似乎是懷念俯首帖耳的日子,但他們恰好又是民主訴求最激進的群體,比如要求香港特首普選非「公民提名」不可。這種自相矛盾,也證明這些人要麼是不懂歷史,要麼是盲目媚外,要麼是無法克服「得不到的才最好」的惡俗心理。
必須看到,回歸絕沒有拖累香港,而是為香港注入了正能量。如果沒有背靠內地的優勢,沒有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必然會在亞洲金融危機、世界金融風暴等大劫難中大傷元氣,更別提取得今天的成就。
今天,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被國際投機勢力列為狙擊對象;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香港卻成為相當一部分國際金融資金的避風港。美國《時代》周刊還創立了Nylonkong(紐倫港,即紐約、倫敦、香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新名詞。
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人民離岸業務等,對香港經濟是極大的挹注。港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951家,佔香港上市公司數量的51%,市值約佔62%。2014年開通「滬港通」,截至去年底,滬股通的累計成交額1.64萬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為8000億港元。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今年1至4月,香港人民幣實時支付系統平均每天的結算量達9000億元。
今天,香港已連續22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前不久公布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繼2012年之後重奪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第一位。經濟上,香港雖然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下降,成就仍然十分可觀,尤其是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據統計,2015年香港GDP達24025億港元,人均32.9萬港元。這個數字比起香港回歸前夕的統計,分別增加118%和85%。
當然,香港不是完美無缺,如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上升空間不足,政治陷入惡鬥,政府受到掣肘,都是現實的問題。部分香港人想當然地把這些問題都歸咎於「一國兩制」,歸咎於中央的「幹預」。實際上,中央19年來對香港內部事務從未插手,香港保持了高度的自主和自由。香港的問題,其實在於民粹泛起、內耗加劇,以至於未能充分利用內地資源。比如反對派否定了政改方案,讓得到多數民意支持的特首普選付諸東流,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歸19年,香港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智者應珍惜眼前,而非盲目他求。背靠內地,面向世界,香港仍具不可比擬的優勢,只要香港人合心一處,發揚獅子山下精神,東方之珠一定會更加璀璨。(文/黑白自在)
本文為海外網「港臺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欄目原創,如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放眼兩岸三地局勢走向,獨家評論港臺時事熱點,港臺腔還有更多精彩分析。
責編:王書央
30053926,.回歸19年,香港需珍惜眼前繁榮,.2016-07-01 06:29:48,.204127,.王書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