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新華網廣州3月16日電(魏曉航) 坑口生菜會開鑼咯!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口生菜會在荔灣區芳村地區坑口村如期舉行,活動是村民到觀音廟上香之後開展的一種民間民俗傳統活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是觀音廟「觀音開庫」的日子。市民紛紛前來上香向觀音 「借庫」。 廣州佛山等地的群眾也自發前往參加。「借庫」顧名思義,就是向觀音大士借東西。例如:借財、借運、借業。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工人開工,農民開耕,商人開業都有好兆頭,保佑當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過上好日子。同時由於「生菜」與「生財」諧音。民間借生菜寓意「生財」。農曆廿五的23:00至廿六的凌晨1:00是「生菜會」的第一個時辰,舊稱「子時」,這時前來上香的人特別多,意在「上頭炷香」。
「摸螺摸蜆」處,是年輕婦女集中的地方。
生菜會傳統節目:「摸螺摸蜆」——坑口崗下有四大古廟:將軍廟、觀音廟、北帝廟和三聖廟。觀音廟附近有一個大石槽,深約1米,灌滿清水,放無數蜆螺。民間傳說,懷孕婦女閉著眼睛一手插下去,如果摸到蜆就會生女,如果是螺則生男。因此,此處是年輕婦女集中的地方。觀音廟對面還有一眼山泉,涓涓細流從巖隙中流出,聚集於一石臼中,泉水清涼可口,傳說飲此泉水還可以明目與消除晦氣。
生菜包:作為特色節日食品的「生菜包」是用生菜葉包著特製的飯菜供人們邊觀賞邊享用。生菜包的主要原料是蜆肉、生萊、韭菜。蜆肉寓意蜆肥年豐,俗稱「發財蜆肉」;生菜,即生生猛猛,生財有路;韭萊,則是取其「韭」與「久」的諧音,意謂「長長久久」。據了解,坑口聯社為今年的「生菜會」共準備了近萬斤的生菜,近2000斤的茨菰。
連臺大戲:坑口「生菜會」從農曆廿四到廿九一連六日(舊稱前三日後三日),這裡設有戲臺和比武臺,唱粵曲的、舞獅的和比武的紛至登臺。據說初期開設「對臺戲」,科班都會著力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吸引觀眾;哪一臺演得精彩,觀眾就轉向哪一臺。後來改為「連臺戲」,即一排二三個戲臺同時演出,觀眾根據愛好自行選擇。
燒大香:當地人在觀音廟上完幾炷普通的香之後,還會買一根大香到觀音廟中點燃,然後扛回家,在家門口插上,可以燒足一日。把大香帶回家是意在向觀音借財氣福氣,保佑一家人平安發財。香越大支越顯得誠心,在家門口插上大香直到燃燒完為止。坑口「生菜會」的香特別大原因就在此。
風車:坑口生菜會的吉祥物是彩色紙制的風車。它象徵著轉運和如意吉祥,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據說,風車可以轉運,轉走黴運,走上好運。
【背景故事】
300多年前,坑口村民建起了觀音廟,祈求觀音「超拔眾生離苦海,普渡善信上慈航」。觀世音菩薩自然成為善信者跪拜的偶像,該廟雖小(面積不足三平方米),卻香火鼎盛,朝拜者絡繹不絕。
故事發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珠江三角洲發生瘟疫,死者無數。當時,有一老嫗自詡觀音菩薩化身,教化人們用酸菜、生薑、貝類肉(蜆肉)、韭菜混合炒熱、再拌上冷飯,用洗淨的生菜葉包好,沾上辣椒醬後食用,可防瘟疫保平安云云,鄉民深信不疑,都按「觀音菩薩」的指引去做。自此,人們到了每年春天都食生菜包以防瘟疫保平安。迷信的人更相信在觀音廟前食生菜包,將得到菩薩的保佑,故觀音誕那天,參加廟會的人就更多了。以後,便成了每年必舉行的坑口生菜會。
民國初期,坑口生菜會已成為廣州及郊縣的盛大廟會之一,每到農曆正月廿六子時,由坑口醒獅參拜觀音作為開始。之後,一連幾天,由幾個戲班輪流演出連臺大戲(粵劇),日夜連場,通宵達旦。幾個戲班你方唱罷我登臺,戲迷們在生菜會這幾天過足了戲癮。
辰時之後,來自各鄉各村的獅隊就以頭牌、彩旗為前導、醒獅隊開路、抬燒豬者尾隨、鑼鼓喧天,浩浩蕩蕩赴會。參拜觀音後,獅隊舞向廟前山崗上一字排開的獅子臺(最多那年曾搭獅子臺十二座),臺上鑼鼓齊敲,鞭炮轟鳴,獅子滾球,武術獻藝,臺下人頭攢動,不斷為臺上的精彩表演雀躍歡呼,熱鬧非凡。每個臺口還有坑口小學的童子軍站崗,臺後有荷槍實彈的民團鄉勇,一起維護秩序,與坑口村關係較好的鹽步、泮塘等獅隊,還穿街過巷上門拜賀。那時,家家門前掛上「青」(吊有生菜和利是)迎接,獅隊或上藤牌(最高有三層藤牌,底層六人抬,中層四人,上層三人,藤牌之上有時還要二人騎駁馬舞獅頭)採高青,或在一條「橋櫈」(下面盛水盆)上採水青,而最難又最講技藝的當數採龍青了,表演要求仿如貓蛇搏鬥狀。每隊都演出了拿手絕技,以搏得圍觀者的喝彩。
到了下午,在廟前一幅平坦的大草地上,人們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坐著爭看「搶花炮」的熱鬧場面,這是廟會的新一輪高潮。吉時一到,首先由一個村中值理手提銅鑼,繞場一周,邊敲響鑼邊報出每個花炮的名堂,如「百子千孫炮」、「發財順利炮」、「闔家平安炮」等等,一些鄉紳富戶,殷商巨賈為求一年好運,帶上三、五壯丁幫其搶炮,鑼聲一停,全場寂靜,幾千雙眼睛緊盯著中央待燃的花炮,準備為主子搶炮的馬仔們個個摩拳擦掌,站出場中作衝鋒臨陣之狀,待值理點燃花炮引信後。「轟」的一聲,花球沖天而起,全場為之歡呼,就在花球落下的一瞬間,搶炮者蜂擁而上,高躍爭接,到手者除獲得圍觀者恭賀、讚譽外,還會得到主人豐厚的獎賞,而主人則因吉利花炮到手而喜盈於色,並待來年生菜會時,抬上燒豬供品,獻上頗豐的油資(多以穀物擔計)拜謝觀音,稱之為「還炮」。而當天從子時起,觀音廟前虔誠的男女信徒則爭相手持香燭,口念禱詞,五體投地地跪拜觀音,或祈五穀豐登,或望夫婿財順,或求子媳添丁,或保兒孫快長、闔家平安。香菸燎梟,添油資的罄聲不斷,參拜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一些新婚或婚後多年不育的年輕夫婦,則擁至山腳的一個泉眼旁,手掬泉水洗面,希望洗掉舊歲的晦氣,迎接新禧的運來,手摸池中的螺或蜆,盼觀音菩薩「白衣送子」,來年添丁。而去年所作偶添孫的祖母們則手提竹籃,晨早前往給小孩派發紅雞蛋,添丁的喜悅,溢於言表。
在廟旁大片「太公園」裡,茂密的大榕樹下,以一個個竹編窩籃為園心,圍坐著一圈圈品嘗生菜包,因為坑口特色的生菜包別有風味,吸引了大批朝拜的香客。祈望食過「生菜包」之後,一年順景,「包生財」的虔誠者亦眾。
生菜會的管理比較完善,一般由村中父老(60歲以上)主持,值理(40歲以上)籌劃,全村按戶參股籌集資金,由在村中建有祠堂的陳、郭、關三姓族人輪流管帳,結算後歸還股金,但不分紅,盈餘用作修橋、鋪路及資助坑口小學辦學經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