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共中央近日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綱要》提出,黨的十九大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艱巨。
《綱要》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完成,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範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綱要》指出,要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維護憲法權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健全普法責任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要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和退役軍人、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正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促進社會規範建設,加強道德規範建設,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依法懲處公德失範的違法行為。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增強公民公共衛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識,推進社會誠信建設。
要加強權利保護,健全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機制,保障行政執法中當事人合法權益,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
要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增強社會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責任分擔機制,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要依法治理網絡空間,通過立改廢釋並舉等方式,推動現有法律法規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研究制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嚴重失信主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知識社區問答等新媒體業態和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範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培育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網。
《綱要》還對加強組織保障提出了要求。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聽取推進科技創新有關情況匯報並部署下步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
李克強說,「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新發展階段必須更加突出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科技實力提升支撐高質量發展。
李克強說,要引導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上。在用好財政資金的同時,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增加投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完善政策,鼓勵基礎研究人員甘坐冷板凳、自由探索,取得更多科學發現。支持基礎學科發展。同時抓好應用研究,拓展創新成果市場。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破除不合理規定,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使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尊重科學規律,完善成果評價制度,使更多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挑大梁。重大科技項目要注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
李克強說,要客觀認清我國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學習借鑑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埋頭苦幹,突出重點,力爭取得一些關鍵技術突破。紮實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孫春蘭、劉鶴、肖捷、何立峰參加。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範,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66歲的鄧友根是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戈坪鄉汀溪村的一位孤寡老人,在大數據比對中,峽江縣社保局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他達到年齡,但卻沒有參保,便主動上門,免費為老人辦理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並補發了養老金。
「十三五」期間,為了讓更多像鄧友根這樣應參保而未參保的城鄉居民享受社會保障,我國開展了社會保障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基本摸清了參保底數,建立了覆蓋13.9億人基礎數據的全民參保資料庫,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各項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92億人、2.14億人、2.64億人,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共有594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9.99%,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佔全球養老保障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養老保險制度。
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更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在充分保障參保人員社會保險權益的前提下,2015—2019年我國先後6次進行社保降費,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今年以來,為了穩定和擴大就業,國家還出臺了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推出「免、減、緩」三項措施。今年1—10月,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12741億元,緩繳社保費655億元。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已達到13.32億人,覆蓋95%人口和所有地市,提前並超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同時,全國電子社保卡已達到3.14億張,用戶可通過419個APP、小程序等渠道獲取電子社保卡服務。
我國外貿進出口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海關總署今天(12月7日)對外公布,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29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11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09萬億元,同比增長7.8%。
海關統計顯示,我國對主要貿易夥伴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國際市場布局繼續優化。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對東協、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進出口分別為4.24萬億元、4.05萬億元、3.65萬億元、2萬億元、1.8萬億元,分別增長6.7%、4.7%、6.9%、1.4%、0.9%,其中,東協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4.6%。今年前11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進出口8.45萬億元,同比增長1.2%。
秋糧收購累計完成7561萬噸進入收購高峰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消息,截至目前,累計收購中晚稻、玉米和大豆7561萬噸,同比增加1295萬噸。
今年國內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呈現恢復性上漲,農民售糧積極性高。市場化收購佔據主導地位,收購進度明顯快於上年。
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31785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1.61%。11月,我國外匯市場運行穩健,市場預期保持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
兩部委下撥中央冬春救災資金62.447億元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日前安排下撥2020—2021年度中央冬春救災資金62.447億元,用於支持幫助災區做好受災群眾今冬明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應急管理部要求各地確保資金在春節前全部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保障群眾溫暖過冬。
廣東與11家央企合作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日前與11家中央企業籤署協議,圍繞產業合作、金融支持、能源升級等重點領域深化戰略合作。截至目前,廣東省屬企業與央企在建合作項目73個,總投資6688億元,興建了能源、鋼鐵、軌道交通、新材料等一批重大產業。
南京長江第五大橋建成通過驗收
南京長江第五大橋今天(12月7日)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大橋主橋全長1796米,為雙索麵三塔組合梁斜拉橋,是205國道和312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國家幹線公路和長江下遊地區過江通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完成全部校飛工作
日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設備、助航設施等校飛科目全部完成,具備試飛條件,預計本月底將迎來首次民航班機飛行。明年6月正式通航,首期將實現年旅客吞吐量4千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70萬噸,飛機起降量32萬架次。到2035年預計年旅客吞吐量達1億人次以上。
《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今天(12月7日)發布《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22萬件,較前一年下降3%,為10年來首次下降。其中,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40萬件,排名全球第一,這一數字是排名第二的美國主管部門收到專利申請量的兩倍以上。報告指出,2019 年亞洲專利申請量佔世界總量的65%,與2009年的50.9%相比增幅顯著,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推動。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表示,亞洲仍是全球專利申請增長的主要引擎。
(文章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