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做朋友圈最懂教育的父母
孩子的行為,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當一些家長通過曬名包、名表等來炫耀自己的富足時,卻不知教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是最高級的炫富。
超市的玩具架前,一包桌球散落在地上,四散開來滾得到處都是。很多成年人路過卻走開了,有些人乾脆繞開那一片走。
一個小女孩跑過去,蹲在地上一隻只地撿那些桌球,她的手很小,一次只能捧起幾隻。
這個小女孩叫黃鶯,爸爸是歌手黃貫中,媽媽是紫霞仙子朱茵。
以上這一幕出現在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裡,黃貫中帶著黃鶯第一次參加親子節目,黃鶯剛剛亮相的時候,彈幕中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嘲諷,多半都是嘲諷這個孩子長得不行的,「可惜了朱茵的盛世美顏」。
但很快,黃鶯完全依靠自己良好的「教養」打動了觀眾,除了前面提到的撿桌球的這一幕,她還會在小夥伴哭泣不安的時候,主動把冰淇淋給對方,哄她開心,協助小夥伴完成任務。
很快,彈幕裡的畫風也變了,「她一定就是天使吧!」
這個質樸的小女孩不靠父母的光環,完全是用自己善良的一言一行,徵服了觀眾。
這些明星親子綜藝看過很多,有些被奢侈品和名校教育打上「富養」的標籤,有些則以小公主的形象自居,身上每一個細節都極為考究。反倒是像黃鶯這樣用質樸、善良的特質來示人的星二代,著實不多。
孩子舉手投足流露出來的教養,真的勝過任何標籤加身。
一個人的教養
不以年齡為限制
知乎上就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見過的最有教養的小孩子,這個孩子是她8歲的表弟。
這個作者因為旅遊的緣故,借住在小姨家。每天晚上吃飯時,她表弟總會來她的房間叫她一起吃飯,哪怕有次她耽擱了二十分鐘,這個孩子也只是在一旁靜靜等待,直到她上飯桌才動筷。
但在生活中,我們看見的更多是孩子就著其中一盤自己喜歡的菜,瘋狂夾菜或翻撿,絲毫不顧及他人。
之前去參加朋友婚宴的時候,就遇到一個這樣的孩子,男孩看著有6歲左右。
婚宴現場大部分都是不認識的人湊一桌,大家也都客客氣氣的。但是當上了那個孩子喜歡的菜時,氣氛就變了。那孩子會快速轉動桌上的圓盤,將菜轉到自己的面前,哪怕此時有其他人正在夾菜,那個孩子也不理會。
更無視有些菜是人均一個的準則,吃了一個又一個。而他的媽媽就坐在他的旁邊,卻不提醒,甚至寵溺的一笑置之。
直到同桌的一個賓客因孩子轉動圓盤導致面前的酒杯被碰倒,灑了些許酒在身上時,這位媽媽才有了其他的反應,她一邊笑呵呵地說:「不好意思,孩子還小,不懂事,我給你擦一下吧。」一邊作勢要走向這個賓客。
想是礙於婚禮,不想將事情鬧大,這個賓客只能連忙說:「沒事,我自己擦一下。」
但可想而知,心裡早已萬馬奔騰。
而那對母子卻沒有覺得有絲毫不妥,孩子看到喜歡的菜照樣會轉動,照樣會把別人的份額也一併吃了。
那天,我們礙於面子,選擇了沉默。但是心裡早已起了對那對母子的厭惡,尤其是對那位媽媽。哪怕那天賓客真計較了,那個媽媽也不會有所醒悟,很有可能會說:
你一個大人跟小孩較什麼勁?
他還只是個孩子,又不是故意的。
他還小,你讓他一下怎麼了?
小孩子怎麼了?一個人的教養,是不以年齡為限制的。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是父母給予的教養方式的差距。上圖那個2歲的小女孩蹲在公交車上的垃圾桶邊,小心翼翼地吃著手中的雪糕,因為媽媽跟她說:吃雪糕時不要滴在公交車上,否則人來人往別人踩到會非常髒。
難道這個孩子不小嗎?那為什麼才2歲的她能懂,那個6歲的孩子卻不能呢?
因為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修養。
2
每一個孩子的模樣
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孩子最初所有的樣子,都是從我們身上習得的。就比如這個小螃蟹的故事:
母螃蟹對小螃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呢?」
小螃蟹委屈地說:「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
視頻中環衛工人正在打掃衛生,這時有個男孩路過後又返回,並將手上的紙故意撕碎後扔在環衛工人的周圍。
環衛工人讓男孩扔在垃圾桶裡,結果男孩卻回答:「我就是想扔」。而此時一旁的男孩媽媽話語更是讓人氣憤:「(孩子)扔,你就掃起來唄。」
事情到此還未作罷,男孩似乎扔上癮,還一邊走一邊扔。環衛工人只能跟在男孩後面,不停地掃男孩扔下的碎紙。路人看不下去了,對男孩說:人家爺爺掃地多不容易,你就往地上扔啊?
不曾想,男孩卻對環衛工人說:「你就是幹這個的。」這時,男孩的媽媽也隨之附和:「不就是個掃垃圾的嗎?還沒完沒了的,(扔了)就掃嘛……」
路人聽不下去了說:「快閉嘴吧,你們也真好意思。」隨後俯身幫環衛工人撿碎紙。
此時,又一個路人說:「你這個家長怎麼教的?他是孩子,你也是孩子嗎?」同時,也加入一起幫環衛工人撿碎紙。
這對母子被懟得啞口無言轉身就走,然而那個男孩轉身時,又扔了一把碎紙在地上。
這個孩子沒教養的樣子跟他的媽媽如出一轍,真是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名為《鏡子》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叫人難以忘記: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可以說,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早就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埋下了伏筆。有的父母則會好好利用這個特點,讓孩子成長為有教養的一員。
有個爸爸在帶女兒逛商場時,孩子不小心弄掉了手中的酸奶。此時,這個爸爸做的是立即蹲下身來,趕緊用紙巾將灑在地板上的酸奶擦乾淨。
同時,還告訴女兒以後走路時一定要拿好自己的東西,如果是因自己的不小心把其它東西弄髒了,一定要學會自己想辦法去清理乾淨,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相信在未來,這個女孩也會成為一個很有教養的人。
3
教養往往藏在細節中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是這麼潛移默化,存在於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裡。
曾有一個媽媽在帶兒子坐地鐵時,因為孩子睡著了,這個媽媽擔心孩子的鞋子會踢到旁邊的乘客,弄髒他人的衣服,就一直用手擋著孩子的雙腳。直到到站前,她都一直保持著這個動作。
有人說:一個人,最起碼要有因為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而感到不好意思的自覺,才談得上最基本的教養。
一位叫Judy的空姐,就曾分享過關於體現劉詩詩教養的一件事。
當時劉詩詩坐的是頭等艙。飛機落地後,Judy在整理頭等艙時發現,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已經疊得整整齊齊。
這個舉動讓Judy瞬間被劉詩詩圈了粉,因為頭等艙的客人很少會自己整理好被子,基本都是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像劉詩詩這種整理好被子的一個航班都不一定能碰到一個。
這麼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透露出的不僅僅是一種禮貌,更多的是一顆善於換位思考的心。
這就像出入門或者經過有帘子的通道時,會等後面的人平安通過後再鬆手。
教養,往往就藏在細節中。
剛洗了手別隨意甩手,因為水滴可能會甩到他人身上。坐地鐵時別將整個身體倚靠在手扶杆上,因為這樣會導致在人多的時候,其他人沒地方抓。教養就是時刻把「不妨礙他人」作為一言一行的標準。
也許有的孩子會問:「為什麼別人可以這樣?我就不可以?」
這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有時候有些人就是會這樣,只想到自己,沒顧忌到別人。但是爸爸媽媽希望你能明白,不管別人做出多麼不禮貌的舉動,我們還是要保持自己的風度和教養。」
我們或許無法給孩子很好的經濟條件,但是良好的教養是我們每一位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如果我們有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哪怕他人有金山銀山,也永遠不會比我們富有。
— 好物推薦 —
2021多功能網紅日曆↓「點讚」「在看」和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