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丫丫港股圈
作者: 拖泥帶水張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是會押韻
在紛紛揚揚的爭吵聲中,代表造車新勢力的「電動三寶」,理想、蔚來和小鵬股價再次創下新高,而某家大行也迫於無奈,再次上調了目標價。人們已經忘卻了所謂估值的爭論,就像我上篇文章泡沫or價值:造車新勢力的市值代表了什麼寫到的,我們在市場面前還是只能低頭
但造車新勢力的快速上漲也讓我想起了兩年前類似的故事,即視頻三寶,今天細細想來,場景似曾相識,但行業和公司從來就是變幻莫測,簡單的對比總是刻舟求劍,但還是不妨讓我們看看歷史,當時發生了什麼,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也許也會有很多借鑑作用,畢竟視頻三寶的主角之一愛奇藝這幾天才被幾家大佬否認收購,昔日股價明星到現在無人問津,是一開始大家就沒看對還是外力使然,應該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視頻三寶vs電動三寶股價神話的驚人相似
首先還是比較下股價,先看視頻三寶,從2018年3月28日愛奇藝和B站上市到三家股價同時觸及最高點6月18-20日左右,僅僅用了不到三個月準確說是80天左右的時間,這個階段虎牙的股價漲幅最高是200%,愛奇藝是190%+,而B站最少,但是也翻了一倍。
而看看造車新勢力,從7月30日理想上市,之後8月份小鵬上市到最近的最高點11月24日,大概也是用了差不多3個月也是80天左右的時間,而在這個時間裡面小鵬的股價漲幅是240%,理想股價漲幅是164%,蔚來是354%
簡單對比可以發現,雖然一個是2018年,一個是2020年,但是同時在80天左右的時間內,兩個三寶的股價就都漲幅龍頭達到了2倍左右,就連觸及最高點的時間都很接近(當然也許電動三寶還有新高),這肯定多少有相似之處。
相似點一,幾乎同時上市:
2018年的視頻三寶的股價大漲其實跟現在的電動三寶非常相似,只是略略不同的是當時三家公司愛奇藝、虎牙和B站幾乎同時上市(愛奇藝和B站略早分別是3月28日和3月29日,很接近哈,虎牙是5月11日),而電動三寶裡面的蔚來已經上市了一段時間,但電動三寶的其他兩家小鵬和理想也幾乎是同時上市(理想汽車是7月30日,小鵬汽車是8月27日)。別小看了上市時間,一起上市IPO製造的話題效應是很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畢竟人們總是會覺得一起上市至少證明資本對於這個賽道的認可,而且也說明這個產業開始逐漸成熟,這個邏輯絕對不能說錯。
相似點二,巨大的風口和同樣的強大對標公司:
如果沒有蘋果就沒有辦法成就智能機,也就沒法成就後來的華為小米和OV,同樣視頻三寶也有他們強大的對標公司Netflix,在2018年美股五巨頭FAANG正在狂飆,而這裡面的N就是流媒體王者Netflix奈飛,靠著紙牌屋和獨家的原創視頻,讓人們看到被認為燒錢無法盈利的視頻網站也可以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無論是Amazon Prime還是HBO和其他電視平臺,都紛紛跪倒在Netflix的腳下,狂飆的數據和新增的用戶數量讓Netflix成為流媒體時代的代名詞,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宣布傳統電視臺的滅亡,是不是似曾相似,這像極了蘋果對傳統功能機的替代。
而在電動汽車裡面也有一個同樣的故事在上演,那就是特斯拉對於傳統燃油車的宣告死刑。2018年的奈飛標誌著視頻和流媒體時代的到來,也如同現在的特斯拉標誌著電動車的時代,在時代中不光有領導者,也有一批的影子公司,就如同小米和OV,視頻三寶也被認為是當時視頻流媒體時代在中國的縮影,而如今的電動三寶也多少殊途同歸,一切就看起來那麼的合理和水到渠成。
我覺得任何人都會感慨,同樣的龍頭對標,同樣的優質三寶,同樣的上市時間,同樣的觸及高點的時間和幾乎接近的漲幅,我相信你也會說出我在文章一開始說出的話:
歷史從來不會簡單重複,但是會押韻。
視頻三寶其中兩家股價已經腰斬
但如果看看之後的命運卻不那麼美好,和最早說的愛奇藝現在的有點尷尬的命運相比,其實股價也說明了一切,從2018年6月18日觸及高點至今,只有B站的股價超過了那個高點,而且是大大的超過,目前B站股價是64.86美金,是6月18日股價收盤價21.28美金的接近三倍;而愛奇藝是22.4美金,是6月20日收盤價44.2美金的一半;虎牙目前股價是21.49美金,也是跌到了最高點的一半,這都是在近兩年網際網路大牛市的情況下實現的,不免讓人唏噓。
而有意思的是,就連龍頭Netflix漲幅其實也是跑輸Nasdaq指數的,因為當時Netflix和視頻三寶一起觸及階段性高點,也側面說明,當時視頻三寶是跟漲龍頭。
看看後來的股價,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基本面當時如何,當時對於視頻三寶的估值肯定是偏高的,就連奈飛也用了兩年時間消化估值,別忘記了今年可是因為疫情奈飛股價狂奔的一年。
在一切都沒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就給這麼高的估值,雖然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你買入三家中的其中一家,還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逃出升天(碰巧買入了B站),但是基本上未來任何的行業變化都可能讓當時已經過分樂觀的預期一下子崩塌。
所以當時視頻三寶的股價,基本可以說,就是一個泡沫。
視頻三寶當年的故事和缺陷
那當時市場對於視頻三寶是盲目樂觀,還是其實有隱憂呢?我覺得其實市場當時就發現了三寶的商業模式缺陷的,但在亢奮的市場和漂亮的增長數據面前,這些都被看作是杞人憂天的瑕疵,我就憑記憶說說當時對於三寶的看法。
愛奇藝-自製劇的神話vs比美國激烈的競爭格局和並沒有被驗證的商業模式:
其實如果我沒有記錯,當時愛奇藝是最被看好的一家,原因也很簡單,愛奇藝和Netflix的商業模式基本一樣,而且也被公認為是當時國內內容能力最優秀的長視頻平臺。
在2018年之前,中國視頻網站三巨頭騰訊優酷和愛奇藝在經歷了瘋狂的燒錢拿內容的價格戰之後發現這種商業模式無法盈利,而股東背景最弱的愛奇藝率先開始放棄燒錢的模式全面學習Netflix,而愛奇藝的自製綜藝《中國有嘻哈》,《奇葩說》到電視劇的《延禧攻略》之類的爆款電視劇都基本是在說至少愛奇藝是國內最像Netflix的那個,不如騰訊視頻和優酷的爸爸那麼有錢,所以自制劇的轉型也是最堅決最徹底的,這個邏輯似乎也無懈可擊。
但當時大家也發現和Netflix其實已經基本把HBO、Amazon打的找不到北相比,當時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差距並不大,也就是說競爭格局完全不一樣,公平說當時也的確沒有想到抖音快手的崛起,但中國視頻流媒體競爭格局要比美國惡劣的多,這也是很多人質疑的關鍵,而且對於長視頻來說,愛奇藝可以燒出爆款劇,騰訊優酷為啥就不行呢?
虎牙-騰訊爸爸的加持vs直播商業模式的爭議:
雖然虎牙只是從YY分出來的一個遊戲直播平臺,但是騰訊在上市時候就持有大量虎牙和鬥魚的股份,騰訊爸爸便宜的流量加上遊戲業務肉眼可見的協同,幾乎就不需要講啥故事了。
當然,虎牙當時質疑並不少,畢竟就算是遊戲直播,也還是直播的生意,而且遊戲主播在直播中的話語權也更重,其視頻平臺付給主播費用也更高,而鬥魚的競爭也讓兩家都處於主播互相挖牆腳的階段,雖然一直傳聞兩家合併,但相愛相殺也讓當時其實我記憶中對於虎牙質疑是很大的,但股價漲幅也最大……
B站-二次元的故事變成了最強大的內容平臺:
可以說B站一定是當時最不被看好的,因為B站動漫的形象讓大家覺得雖然這裡有一堆腦殘粉,但是就是一堆喜歡看漫畫的二次元粉絲,所以第一個質疑就是這些看二次元的Z時代用戶到底有多少,大家都覺得B站會變成一個小細分市場的玩家,當時好多人覺得用戶1-1.5億就到頂了;另外就是商業模式,過度依賴一款遊戲FGO的變現看起來最不性感,而且因為B站為了用戶體驗承諾不做片前廣告,所以廣告變現一直存在問題。
當然看好的人也不少覺得社群的模式帶來了足夠的粘性,或者是因為獨具特色的彈幕,但當時大家都沒有想到B站最終的發展路徑是變成了國內最大的自創內容短視頻平臺之一,從二次元的小眾網站變成了中國的Youtube,這個才是打開B站上行空間,說實話,這在當時並非主流觀點,你要在2018年說B站是Youtube,那一定會被笑掉大牙的,當時大家可能還覺得騰訊視頻和愛奇藝更像一點,所以這個更像是個意外之喜或者歪打正著。
所以我覺得驅動當時視頻三寶股價上漲都因為,雖然三家都虧損,但是收入用戶增長都極其迅猛,這也就是很多企業初期股價上漲的關鍵,雖然商業模式問題重重,但是不要和高增長數字過不去。
當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電動三寶同樣優缺點分明
那電動三寶呢?其實也一樣,他們的質疑並不少,但同比也在高增長,但你覺得這些質疑未來會兌現嗎
蔚來——標榜服務和品牌,但服務真的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嗎?
三家裡面現在最被看好的是蔚來,畢竟很多人認為蔚來的高端品牌已經建立了,對於汽車來說,這個的確非常關鍵,但就像我之前的文章為什麼不看好蔚來汽車的未來裡面說的那樣,這家公司的質疑也一直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賣汽車的核心競爭力真的是服務嗎?我記得我兩次看車,大概10年前銷售最拽的是大眾,但是賣得最好,最近是豐田雷克薩斯,銷售同樣很拽,包括特斯拉銷售也非常拽,服務真的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嗎?表示懷疑。
同時,蔚來大手大腳的問題,其實還是沒有解決,規模化的盈利真的那麼確定無疑嗎?
小鵬——技術優先,但現在會有多少人為這個買單:
小鵬其實和蔚來一樣,也是特點鮮明,那天馬斯克和小鵬的隔天互懟也似乎側面說明小鵬品牌的競爭力是無人駕駛等技術研發,但是小鵬的質疑也不少,首先最早的第一款車G3比較平民化,其實將品牌做低了,第二款車P7又在明年面臨model Y和大眾ID.4的夾擊,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消費者到底有多少會真的在現在會因為無人駕駛功能去選擇一款車,或者我們放遠一點,未來兩年無人駕駛或者輔助駕駛功能是否一定會成為買車選擇的決定因素
理想——最好的創始人背景vs並不明確的的品牌定位:
有著王興的加持加上李想本人汽車之家的成功經驗,財務也是最穩健的一家,所以不少投資人衝著李想覺得理想一定行。但是質疑也不少,對於理想,其實本質上來說這款車是一個插電混動而不是純電動汽車,也就是說這款車其實不用充電卻可以享受部分電動車的福利如車牌,而且理想one定位實際上是用30萬價格賣了一個大型車,這個差異化的定位帶來了理想汽車銷售增長,但是理想的問題就是和小鵬蔚來相比,理想這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增程式或者插電混動嗎?
別小看這個,其實所有的車企都有鮮明的個性,寶馬是操控、奔馳和豪華感,奧迪是科技感,豐田是耐久性,正因為這些個性,所以車企可以出廠全系列的車,你並不是要買一個40萬的SUV去買的寶馬X3或者奔馳GLC,而是因為我有40萬的預算,我更喜歡操控所以選擇了寶馬,如果我只有30萬預算,我同樣可以因為操控和品牌選擇寶馬的X1,但是理想在理想one之後賣啥呢?
我覺得三家都學了點特斯拉的皮毛,蔚來學了特斯拉先做高端品牌,小鵬學了特斯拉要做技術,理想學了特斯拉要解決充電問題(其實理想倒真沒咋學),但就像盲人摸象一樣,誰也沒法真的複製特斯拉在中國的軌跡。總之,目前在上海加強外牌限行之後,三家的銷售都在2020年末一路狂飆,很像視頻三寶,數據不錯,商業模式的爭議就可以放一邊,畢竟誰也不和數據作對,但是還是那個問題:潮水褪去,總有人在裸泳。
其實視頻網站的質疑最終基本都兌現了,哪怕是B站也是靠著其強大的用戶粘性轉變成內容創作平臺,而其變現的問題現在仍然充滿爭議。所以對於蔚來理想小鵬三家的質疑是否其實也會都兌現呢?我們拭目以待。
一點點思考
其實我寫這篇不是為了說2018年和2020年的三寶一定要按照同樣的軌跡運作,這絕對是愚蠢的類比,我也不是想黑電動三寶,畢竟就算當年視頻三寶也沒有全軍覆沒,還是有B站成為了大牛股。
但我覺得從投資而言,特別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我們是否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目前的電動三寶的所謂優勢是不是被誇大了,或者他們的缺點是否只是因為暫時數據改善而被忽視了,其實看看視頻三寶,最終的股價弱勢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商業模式的缺陷和競爭加劇,而目前對於蔚來理想小鵬,他們三家其實都多多少少存在著商業模式或者品牌定位的爭議。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很多看好電動三寶的人總是用手機領域的OV和小米來對比電動三寶,的確,也是三家,也是中國企業,也是跟著老大不管是蘋果還是特斯拉吃香喝辣,也是把傳統功能機的歐洲日本企業幹得找不到北,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在智能機的時代,同樣有轉型成功的三星,而現在大眾正在all in電動車,而如果我們看到蘋果在iPhone4 2010年之後大放異彩之後,大量的智能機廠商進入,我不小心找到了2011年2012年的份額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發現除了華為榜上有名之外,小米OV其實當時份額遠遠不如HTC TCL和聯想之類,還屬於「其他」
其實可以說如果我們硬要對比,雖然當時小米已經有些初露鋒芒,但是如果你要說當年的小米OV就是一開始就被人看好是非常勉強的,特別是OV。
其實小米OV在當時智能機的地位更像是個後進入的攪局者,雖然的確汽車資本更重,壁壘更高,但是如果造車新勢力可以做出來,我們真的不認為all in的大眾,一直有造車想法的蘋果和華為其實更像華為和OV嗎?你要知道,3000輛月銷量就可以獲得幾百億美金的估值,這對於任何正常的企業都是不小的誘惑。
而就像2年前,我們覺得Netflix成功已經可以說明愛奇藝一定會成功一樣,後來抖音快手的強勢崛起也讓視頻世界的格局發生逆轉,即使汽車變化要比網際網路慢很多,但是現在我們現在認為是痛點的輔助駕駛、汽車服務、換電模式(不好意思,這個我真的覺得就是個失敗的模式)就一定是未來電動車技術痛點?另外,在全球所有車企都在研發EV的時候,競爭不也是在加劇的嗎?
商業模式的質疑和競爭未來加劇其實不也在電動三寶裡面發生?
所以,就像我之前那個文章泡沫or價值:造車新勢力的市值代表了什麼所說的,當你看到造車新勢力的市值超過寶馬和戴姆勒的時候,真的應該停下來思考下,如果歷史會簡單重複,那麼你也只有1/3的機率買到B站而已,而不要忘記,B站是當時最不被看好的一家,你又確定你能發現電動三寶裡面的B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