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輝(左四)與親戚朋友在一起。
吃不慣西餐愛中餐、喜歡看國內的電視節目、在家堅持講普通話……雖說在國外闖蕩已40多年,可林良輝身上的習慣從未改變,總是保持著「中國特色」。
「不管住在哪裡,根都在中國。」在7000多公裡外的德國,通過微信電話聯線,樂清人林良輝和記者講述了他這些年闖蕩海外的故事,傾訴那份與家鄉割捨不斷的情懷。
人物名片:
林良輝,男,出生於樂清市柳市鎮嶼頭村。現為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會長、德國中信地產公司董事長、荷蘭長虹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溫州市政協特邀委員、全德華人暨社團聯合會常務副主席。
一家三代遠渡重洋
「時間過得太快,40年彈指一揮間。」電話那頭的林良輝有些感慨。老家在樂清市柳市鎮嶼頭村的他,出國前,曾在北白象糧站、柳市糧管所工作,後又調到樂清氮肥廠。1979年,踏著改革開放的浪潮,26歲的林良輝成功申請出國到荷蘭謀生。
米蘭大廈。 本版圖片由林良輝本人提供。
在那個年代,有這樣一份去國外闖蕩的勇氣,著實不容易,這份勇氣許是祖父輩們深刻在骨血裡遺傳給了他。為了謀生,林家幾代人都曾遠渡重洋。上世紀30年代,林良輝的祖父帶著林良輝當時年僅7歲的父親到新加坡。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除了父親繼續留在新加坡外,母親帶著林良輝兄弟姐妹等6人回到了柳市生活。
那時,依靠林父每月從新加坡匯過來的50多元新幣,林家人在國內的生活還算過得舒心,但後因為多種原因,林良輝的母親、大哥先申請去了新加坡。在林良輝成功出國後,另外兩位哥哥和姐姐也先後於上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分別去了香港和義大利。現如今,林氏家族裡的後輩們分布在中國、義大利、荷蘭、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醫生、會計師等多個行業,或者自由經商。
「現在的後輩們生活條件都很優越,比我們那會初來乍到要從苦力先做起的環境好太多了。」1981年,林良輝的妻子帶著年僅4歲的兒子到荷蘭與他團聚,後又在當地生了一個女兒。夫妻兩人一起在華人餐館打工,每天從10時忙到深夜24時,一天要上12個小時的班,一個星期僅休息一天。靠著省吃儉用、辛苦積累,1984年,夫妻倆拿出全部積蓄開了一家華人餐館。1990年,德國統一,林良輝覺得這是另一個商機,1993年,夫妻倆將在荷蘭當地的餐館出售,舉家遷往德國波鴻市。
米蘭大廈「開創」新業
剛到德國時,夫妻倆還是先從老本行開餐館做起。中餐業是華人的傳統行業,像林良輝這樣從中餐館起步的華人在當地非常多。但是,1995年以後,德國的中餐業在明顯地下滑,而競爭也日益激烈。林良輝也在思索,能不能開闢其他謀生之路?
1999年,林良輝把目光放到了德國的諾伊斯市。諾伊斯市是歐洲紡織品批發中心之一,很多大廈以巴黎、米蘭等時裝之都來命名。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德國的紡織品行業一落千丈,這裡很多批發服裝的大樓也人去樓空,門可羅雀。
林良輝認為,諾伊斯市緊鄰比利時和荷蘭,並靠近法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雖然行業不景氣,但該市的服裝批發中心在歐洲還是很有名氣。於是,他和4位華人朋友組建了一個房地產公司,看準了在當地知名度很高的米蘭大廈。米蘭大廈始建於1973年,緊鄰巴黎大廈,有15000平方米,是德國紡織工業輝煌的象徵。這裡原來就是一個服裝批發中心,由於當時高檔服裝批發業凋零,偌大的商廈只剩下兩間店鋪在經營,而原來的房主因為欠債纍纍,大廈被銀行收回。
2000年的「五一」長假過後,林良輝等商家走進了米蘭大廈,他以德國中信房地產公司執行董事、德國中國貿易中心總經理的身份接管了這座大廈。消息傳出,在當地,特別是華人界引起極大轟動。因為租賃米蘭大廈,是華人在德國經濟領域邁出的新一步,標誌著華人開始融入德國主流經濟體系。這一年開始,全玻璃幕牆、外形現代的米蘭大廈上又掛上了一個牌子,牌子上寫的是中文:德國中國貿易中心。
為了吸引更多華人入駐米蘭批發大廈,滿懷壯志雄心的4人又跑到駐法蘭克福總領館,請求大使館給他們特批了一個回國招商證明。2001年,林良輝等4人拿著證明,帶著一位德國代表入住溫州王朝大酒店,並在酒店大堂設了一個招商辦公點。但林良輝沒有預料到,事情的進展遠遠不如預期,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上門尋求合作的對象寥寥無幾。
鎩羽而歸的一行人滿懷失落地回到諾伊斯市。「我還記得,當時第一批入駐米蘭大廈的僅有6家華人公司,而且這些華商又都是新手,在服裝批發行業沒有經營過,生意都不景氣。」林良輝說,一年之後,就有兩家華商撤離了米蘭大廈。那時,房子一個月一個月地空著,還要繳納房租、管理費,真可謂度日如年。
時間一久,其他股東撐不住了,打起了退堂鼓,要求退出公司。林良輝有過掙扎,但想到如果公司就此解散,自己要如何面對剩下來的4戶商家?「這4戶商家都是來自巴黎、羅馬的華僑,為了做好這個鋪面,把家都搬到了諾伊斯市,還變賣了家產,現在錢都還沒有賺到,如果我們都撤出來了,他們該怎麼辦?做人要講誠信,我們招進來的,就要對人家負責。」林良輝咬牙堅持下來了,他馬上對公司進行了產權重組,調整好自己的經營心態,並通過多種方式去招商。
成功,就是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2003年,米蘭大廈迎來喜人的新面貌,開發的100多個商鋪被租用一空。原本租賃的商家多為來自溫州的華人,銷售衣服和鞋子,一些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生意這麼好,也進來租用店鋪做生意。截至目前,米蘭批發大廈裡已有近500家商戶。不過,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米蘭批發大廈的日常營業也停擺了一段時間,恢復正常後,林良輝為商戶統一減免了3個月的租金。
看到米蘭大廈的成功後,另有一些華人張忠梅、林國煜和謝娟等人開始租下「歐洲時裝大廈」,開闢諾伊斯的第二個華人商貿中心,主要經營首飾和皮帶等產品。現在,除了米蘭批發大廈、歐洲時裝大廈外,在諾伊斯還有一個巴黎大廈,均是由華人負責運營。
「抱團取暖」成立商會
漸漸地,諾伊斯市華人的圈子越來越大,經濟勢力也強大起來,與此同時,林良輝在當地華人圈子中的聲譽度也越來越高。為發揚抱團取暖、互幫互助的精神,2007年,當地華人成立了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林良輝被推選為會長。目前該商貿總會有個人會員130多人,理事單位近百家,主要從事輕工產品和服裝貿易。
「在海外,受語言、行業、從業時間、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華人發展不易,更需要相互幫助攜手,所以商會成了華商們彼此依靠、互通、共榮的平臺。」林良輝說,商會由專業人士來運營,且為會員單位提供翻譯、會計師、律師等優質服務,讓會員單位在當地找到了可以信賴依靠的「娘家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人一直在海外,可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與祖國一直緊密聯繫在一起,時刻關注著國內的動態。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林良輝和會員們打包好牙膏、牙刷等洗漱用品,以車為家,日夜兼程轉遍了整個德國,募集到了一大筆捐款,捐獻給了國內的紅十字會。
愛心,在這裡湧動,並一直傳遞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了國門,開展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發揮橋梁的作用,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翻譯、地接、倉儲等服務,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拓展市場。林良輝表示,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建設對海外華僑華人來說是很大的機遇,在中國與德國的文化交流、旅遊產業合作中,華僑華人大有可為,而海外華僑商會更是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熱心公益樂於助人
除了擔任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的會長外,熱心公益、善於溝通調解的林良輝還有一重身份——領保聯絡員。時任駐法蘭克福總領館總領事的梁建全說,當海外中國公民受到人身安全、財產、健康等方面的危害時,駐外使領館會依法依規提供領事保護。很多領事案件發生之後,需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案件當事人家屬來德期間需要得到必要的幫助與支持。領館人手有限,在提供及時、有效的領保服務方面面臨著挑戰。2012年6月8日,駐法蘭克福總領事正式聘請了首批共35名名譽領保聯絡員,林良輝是其中一員。
擔任領保聯絡員以來,林良輝在領事保護的預防和應急處理方面協助當事人和總領館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做的那些事情,都不能稱為領保『案件』,都是一些簡單的工作。」林良輝說,歐盟內部市場開放,有不少持非德國居留身份、到德國做生意的人,這其中就包括了一部分老華僑華人。林良輝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朋友,大家在德國生活、工作多年,拿的則是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其他歐盟國家的居留權。
林良輝的一位老朋友持中國護照,有義大利居留權,在德國經營一家運輸公司已十幾年,親屬也在身邊。這個朋友的一雙兒女都十來歲了,讀書上學時需要補交一些身份證明材料。按照規定,他們必須先回到義大利,去中國駐義大利的使領館辦理。
「朋友很著急,回義大利辦理估計前後需要個把月,兒女在學校的課程落下了,自己公司的生意也耽誤了。」林良輝與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領事部溝通,解釋具體情況後,得到了可以在法蘭克福辦理材料的答覆。材料後來順利到手,朋友很高興,這也算是林良輝幫同胞解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生活難題。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之前有一個偷渡到德國的福建人,被查出來患有癌症晚期,患病導致他行動不便,他一心想要回到中國落葉歸根,但因為身份特殊,又舉目無親,便通過多種渠道找到了德國華人華僑商貿總會。得知詳情後,林良輝聯繫中國於駐法蘭克福總領館,幫其解決回鄉問題,還動員商會的會員為其募捐了回鄉費用和一些生活費。
僑社的力量是巨大的。「同胞現在遇到問題,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第一時間找到我們。必要時,再由我們去和使領館反映。」他補充道:「很多老鄉在德國何處、從事什麼行業、生活情況怎麼樣,我們都很清楚,也能理解他們的難處。比如他們自己去領館窗口排隊辦事,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事情大半天自己也沒說清楚。我們對整個流程比較熟悉,可以跟他們解釋清楚。這些事情很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算是給他們行方便了。」領保聯絡員,其實在這層意義上可以說是華僑華人同使領館之間的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