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網絡時代,人們還會查字典嗎,辭書編纂應該如何轉變?

2020-12-12 澎湃新聞

1971年,聖馬利諾領導人訪華,贈送給中國一套百科全書,中國回贈的是小小的新華字典,這被當時的西方媒體譏諷為「大國家、小字典」。

將近五十年過去了,中國辭書的現狀如何呢?正在上海書展主會場舉行的「新中國70周年辭書成就展」,通過實物和圖片資料給出了答案。

「不光有最新版的《新華字典》,還有《辭源》《辭海》《大辭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等等大型辭書。可以很欣慰地說,我們早已擺脫了『大國家,小字典』的尷尬局面。」8月14日下午,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2019「書香·上海書展」名家新作講壇上,作為主持人的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周洪波這樣開場,隨後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以「辭書的文化擔當」為題,與讀者分享了新時代下辭書發展的新方向。

在李宇明看來,要想從辭書大國邁入辭書強國,必須要走融媒辭書之路,同時辭書學界也要轉變思路,適應網絡時代年輕用戶的需求,提升國人的辭書生活。

針對目前網絡辭書的發展,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與傳統辭書行業並不相悖,「都是寶貴的辭書隊伍,他們有技術,我們有內容,最好就是結合起來一起豐富中國辭書世界。」

中國是辭書大國,但還不是辭書強國

辭書是語言的載體,而語言與世界的關係無比密切。從這個維度來看,李宇明認為,辭書有三個世界作用:幫助我們發現世界、描述世界和適應世界。

在今天,並不是每一種語言都具有發現世界的功能,只有那些重要的語言才具備這種能力。這種發現世界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學術領域,比如貯存有重要科學研究資料的語言、發表科技成果的語言。能夠承擔這些功能的語言只有20餘種,第一位的就是英語,它在整個科學研究中佔到90%以上的份額。儘管漢語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語言,但在世界科學表達上仍然十分有限。

「所以我們應該呼籲科學家更多用漢語來發表科研成果。如果漢語不能夠成為世界重要的學術話語,中文走向世界也就舉步維艱。」

其次是對業已存在的世界進行描繪,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我們的生活。目前有200多種語言承擔著這個作用,其主要載體是新聞媒體、辭書、教科書和科普讀物。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主要就是通過這四類載體上的語言來呈現的。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龐大的語言系統,包括盲文、手語、方言,來幫助我們適應世界。

在這三個方面裡,李宇明認為,辭書最重要的功用是描繪世界,「它是通過詞條的方式來描寫世界的社會文化工程,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傳承著人類的知識世界,然後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

在他看來,今天中國已經是辭書大國了,但還不能說是辭書強國。「我們最好的辭書基本上還是紙質的,不方面使用。而辭書學研究、編纂,與辭書強國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國人的辭書生活在變化,融媒辭書之路勢在必行

從辭書大國到辭書強國,破局的關鍵在哪裡?

2019年3月22-23日,中國辭書學會融媒體辭書專題研討會暨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在煙臺舉行。會議認為,中國辭書學會應當極力促進兩大轉變:一是由辭書編纂向辭書生活研究的轉變,一是由平面辭書向融媒辭書的轉變。

儘管平面辭書在權威性方面毋庸置疑,但其弊端也在時代面前不斷顯現,比如修訂時間長,查檢、攜帶不方便,出版、儲存、運輸成本高等等。

李宇明曾經問過一個漢學家學習漢語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答案是查詞典,「他說桌子上一堆詞典,但是不知道查哪個」,這讓李宇明大感意外。

後來他自己又碰到了平面辭書的尷尬。在面對新聞中的「哥特妝」一詞時,沒有一本詞典能夠應付。他只能求助於網絡辭書,儘管這些網絡詞條按照辭書編纂標準來說是不及格的,但通過圖片、連結、視頻等方式給出了直觀清晰的答案,「它們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某網絡辭書上的「哥特妝」詞條內容

顯然,李宇明不排斥網絡辭書,他看到它們在可信度、權威性方面的努力。在他看來,網絡辭書也好,平面辭書也好,目標是一致的,不應該視為兩支相互競爭的力量,「都是寶貴的辭書隊伍,他們有技術,我們有內容,最好就是結合起來一起豐富中國辭書世界。」

李宇明意識到,當下中國幾乎已經進入了全民網絡時代,尤其是未來必然會成為社會主體的90後、00後,他們從一出生就與網絡密不可分,是「網絡原住民」。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辭書的發展不能不考慮他們的需求。

「就比如,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鍵盤時代,提筆忘字都很常見,然後小學語文老師還在拼命強調漢字書寫筆順,沒意義的。同樣,現在年輕人就是淺閱讀,就是各種移動端閱讀,你做辭書就得符合他們的習慣。」

不過,他也坦言,融媒辭書現在還是一個概念,誰都不知道融媒體辭書到底是什麼樣子,「但關鍵是我們需要行動起來,特別是辭書要有『文化擔當』,要充分把民族的集體記憶、集體智慧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國辭書編纂與社會文化互動
    由上可知,自《康熙字典》後二百餘年的時間裡,漢語語文辭書的編纂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受西方殖民勢力的影響,我國辭書編纂首先不受中國傳統思想束縛,追求簡便、實用、易學的傳教士身上發生轉變。之後伴隨著封建體制日趨瓦解,改良思想逐漸盛行,在歐日新學的影響下,晚清進步學人在模仿借鑑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完善了我國現代漢外辭書、百科辭書、專科辭書等不同類型的辭書編纂,逐步實現了辭書編纂隊伍由外來勢力到本國人群的轉變,為現代語文辭書的編纂積蓄了充分的經驗、素材和力量。
  • 你有多久沒查字典了?
    你有多久沒查字典了?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你有多久沒查字典啦?】還記得查字典時,印象最深的一個字嗎?遇到生僻字、陌生的術語和概念,你會怎麼辦?你與一本字典的距離有多遠,本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杜翔與你聊聊。
  • 網絡時代《新華字典》薪火相傳
    如今是網絡時代,泛濫的網絡語言、網絡流行詞語,充斥我們的公共語言、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文化生活;我們的漢字,也面臨著各種圖像的進攻、受到網絡「雷詞」的進攻、面臨著技術力量的進攻,再加上一些人對漢字缺乏尊重、愛惜和保護的態度,致使漢字被肆意錯改、錯用……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新華字典》並沒有受到網絡的明顯衝擊,《新華字典》的發行量並沒有減少。
  • 民國辭書編纂與社會文化互動_讀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上可知,自《康熙字典》後二百餘年的時間裡,漢語語文辭書的編纂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受西方殖民勢力的影響,我國辭書編纂首先不受中國傳統思想束縛,追求簡便、實用、易學的傳教士身上發生轉變。之後伴隨著封建體制日趨瓦解,改良思想逐漸盛行,在歐日新學的影響下,晚清進步學人在模仿借鑑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完善了我國現代漢外辭書、百科辭書、專科辭書等不同類型的辭書編纂,逐步實現了辭書編纂隊伍由外來勢力到本國人群的轉變,為現代語文辭書的編纂積蓄了充分的經驗、素材和力量。
  • 網際網路時代是否還需要查詞典
    這幾天,當《現代漢語詞典》App即將上線的消息傳來,沒有人感到驚喜,倒是有人覺得它數位化的步子有些慢——如今,網上有那麼多的詞典、百科,習慣於網絡檢索的人們,對於紙本辭書甚至已經有些陌生了。相比於其他紙質圖書,辭書的數位化、網絡化顯得更為迫切。辭書的「網際網路基因」,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 辭書編纂家陸尊梧病逝,曾多次參加《新華字典》等的修訂工作
    辭書編纂家陸尊梧病逝,曾多次參加《新華字典》等的修訂工作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0-13 20:44 來源
  • 光明日報:網際網路時代是否還需要查詞典
    這幾天,當《現代漢語詞典》App即將上線的消息傳來,沒有人感到驚喜,倒是有人覺得它數位化的步子有些慢——如今,網上有那麼多的詞典、百科,習慣於網絡檢索的人們,對於紙本辭書甚至已經有些陌生了。相比於其他紙質圖書,辭書的數位化、網絡化顯得更為迫切。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流行用語
    從1953年第一版編纂完成至今,《新華字典》已歷經11次修訂,走過了60餘年的歷程。儘管這部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工具書已登頂世界最暢銷書的寶座,但它仍在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每5至7年修訂一次。京華時報記者從商務印書館獲悉,目前,《新華字典》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將結合時代發展加注常用網絡用語,同時手機版《新華字典》也正在研發中。
  • 百年《辭海》:一段辭書編纂史
    百餘年間,《辭海》經歷7次修訂,每一次修訂都反映那個時代的新事物、新成果,以及國內外形勢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新變化,是時代和歷史的腳印。《辭海》(第七版)內頁《辭海》(第一版):為現代辭書編纂提供範式1915年秋,我國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與時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範源廉,《中華大字典》主編徐元誥商議編輯一部10萬詞條的大辭書,定名為《辭海》,並由徐元誥主編。徐元誥後調任上海道尹,《辭海》幾易主編。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用語 有望推手機版
    從1953年第一版編纂完成至今,《新華字典》已歷經11次修訂,走過了60餘年的歷程。儘管這部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工具書已登頂世界最暢銷書的寶座,但它仍在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每5至7年修訂一次。京華時報記者從商務印書館獲悉,目前,《新華字典》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將結合時代發展加注常用網絡用語,同時手機版《新華字典》也正在研發中。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用語 有望推手機版(1)
    從1953年第一版編纂完成至今,《新華字典》已歷經11次修訂,走過了60餘年的歷程。儘管這部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工具書已登頂世界最暢銷書的寶座,但它仍在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每5至7年修訂一次。京華時報記者從商務印書館獲悉,目前,《新華字典》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將結合時代發展加注常用網絡用語,同時手機版《新華字典》也正在研發中。
  • 古代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民國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多是按平上去入四聲和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列,如《佩文韻府》、《經籍纂詁》等。當代編寫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則多按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等。
  • 從「大部頭」到數位化平臺 辭書App帶來了什麼?
    ▲網際網路是一個大資料庫,但並不是一部合格的「大辭書」;它具有大數據的優越性,但同時也有「數據偏見」。代表人類大腦優勢的、經過規範編纂的傳統辭書內容是不可缺少的。▲傳統辭書要創新更要守正。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增強辭書科學性和實用性,要求編寫者和修訂者認真對待傳統,善於在學術碰撞中察納雅言。
  • 我看「融媒辭書」
    我國幾家大型辭書出版社,都在積極探討融媒辭書的呈現樣式、運作模式,這些努力相信可以將一個辭書大國壯大為辭書強國。    「聚典平臺」重寫了用戶與工具書的關係。辭書有多種功能,比如整理人類的知識體系,保持民族的「集體記憶」等,但其基本功能還是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查檢的需求。
  •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
    目前收字較多的漢語字典主要有《康熙字典》(張玉書等編纂,收字47000多個,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印行)、《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收字48000多個,中華書局1915年出版,1935年重印,1978年之後又多次重印)和《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收字60370個,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 《現代漢語詞典》推出APP 激活辭書的「網際網路基因」
    辭書的「網際網路基因」,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對於網絡閱讀,人們常常有「碎片化」的憂慮,而辭書恰是由眾多「碎片化」的條目組成的,並且也是供人們「碎片化」檢索使用的。因為有了數位化,因為有了網際網路,辭書檢索變得非常簡便:只要把那個字、那個詞放入搜索框,輕點一下滑鼠,古音、今音,古義、今義,例句乃至翻譯,都可以同時呈現在眼前。  今天,辭書的修訂更新也變得更容易。
  • 從百年《辭源》說中國辭書
    如果說老版《辭源》在內容、注釋、編排等方面為中國現代辭書的編纂開創了一種新模式的話,那麼新版《辭源》的出版發行,則代表了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傳承與發揚。中國的辭書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的《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到近現代的《辭海》《辭源》,都是歷代學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 新版《新華字典》未收「給力」等網絡熱詞
    因為判斷一個字詞或詞義是否應該收錄時,要看到一個詞語的穩固性,不會輕易變化。「超女」這幾年已經不是普遍用語了,因此就不宜收入。「網絡時代出現了很多流行的新字新詞,我認為,當某個新字新詞到了生活中已經迴避不了的情況時,才應該被收入字典當中,比如說『下載』、『上傳』以及新進剛剛出現的『秒殺』,這些詞彙已經與現代人的生活分不開,這些詞語或詞義應該被收入。」王敏說。
  • 辭書走上轉型「智能化」之路
    今年,上海辭書出版社還將對其他侵權公司發起維權行動。  5G時代促進辭書「智能化」  數字時代的辭書用戶群發生巨變,「網絡原住民」漸成主體,網頁檢索、APP檢索等成為主流。  與維權行動同步的是,探索網際網路時代文化產品生產、傳播、使用合理模式,一直是擺在辭書編纂機構面前的課題。
  • 70歲的《新華字典》出新版了
    《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有人回憶,它是上小學時的必帶「裝備」;也有人回憶,爸媽是翻著《新華字典》來給自己取名的……時光流逝中,這部字典確實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