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我曾經聽過心理學家李玫瑾的一段講座,她講的是,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換尿片,和媽媽給孩子換尿布的不同在哪裡?
媽媽給孩子換尿片,手上在忙著收拾,嘴裡也不停地說話:「你看看,你怎麼拉了這麼多,你可真行啊,哭得這麼大聲。這會兒換好了,舒服了吧?」換完尿片,媽媽會拍拍孩子的小屁股,親親孩子的小臉蛋,和孩子親密地玩一會兒。
幼兒園的老師或者是保姆給孩子換尿片,手法可能很熟練,但是嘴裡就沒有那麼多話。她們麻利地給孩子換完尿片,又去做別的工作了。
這兩種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很大的區別。被媽媽照顧的孩子活潑自信,你讓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他大概會很高興地喊,「阿姨,你好!」
因為這孩子心裡有愛,眼裡有光。
被保姆或者幼兒園老師照顧的孩子,你讓他和別人打招呼,他可能把頭一低,一個字也沒有。因為,他從小就生活中語言匱乏的環境中,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也受到制約。
同樣是物質生活照顧得很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別呢?這就是孩子早期心理撫養的區別。
李玫瑾說過,很多孩子長大以後出現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生活。一個人受到的早期家庭教育,關乎他的一生的成長。
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問題,反映出的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家庭教育如果出現了問題,孩子就會走錯方向。父母不改正自己的問題,只糾正孩子,是不管用的。
中國式家庭教育有四大「痛點」,希望你沒有在其中。
一、溺愛孩子。
有些家長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做任何事,捨不得違背孩子的任何意願,孩子在家裡有絕對的自由。
但是,人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需要生存的能力,誰的父母也做不到照顧孩子一輩子。但是呢,一部分溺愛孩子的父母,生生剝奪了孩子鍛鍊能力的機會。
當孩子長大以後,離開父母生活,發現自己飯不會做,衣服不會洗,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難。生活能力很差,讓有的孩子自卑,也有的甚至影響學業發展。
溺愛除了降低孩子的各種能力,還會讓孩子的規則意識薄弱。孩子從小在家裡,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家人都是順從他的。
可是老師、同學、身邊的人不會像父母一樣慣著他。所以有句話說,「你爹媽慣著你,可是社會不會」。
有很多著名的父母溺愛孩子的例子,孩子最終都受到了法律、社會的懲罰,像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愛孩子,是幫助他不斷強大自己,教會他走出家門也可以過得很好,而不是想要包辦他的一切,把他們永遠摟在自己的懷抱裡。
2、讓孩子做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父母說,外出掙錢是為了讓孩子過好日子。可是,這樣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殘忍的。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堅強的後盾和鎧甲。孩子過早地和父母分開,看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心裡會產生自卑感,內心也是孤獨的。
很多留守兒童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所以有人說不管多難,請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是做父母最基本的責任。
3、父母粗暴地體罰孩子。
我小時候的小夥伴小軍,是個人人討厭的孩子,因為他總是喜歡欺負別的孩子。打架、被老師叫家長、回家挨揍,簡直就是他生活的日常。
小軍的父母總是用巴掌和藤條教育他,他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前兩年聽說他結婚,因為夫妻總是打架,又離婚了,生活過得好像不是很好。
父母總是粗暴地體罰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一種可能是他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一種可能是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很多傳統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自己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錯誤的,教育孩子,能不動手就不要動手。
4、爸爸的消失。
「喪偶式」育兒,是這兩年很火的一個流行詞,是很多媽媽的口頭語。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工作掙錢,女人既要工作掙錢,又要照顧家庭和孩子。
並不是單單為女人喊冤,而是孩子的成長,確實離不開父親的參與。父親在孩子的心裡,是安全、勇敢的象徵。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加自信、陽光,具有冒險精神。
男孩子需要學習爸爸剛毅的品格,學會如何有責任擔當。父愛可以給女孩子充盈的內心,讓她們形成正確的婚戀觀。
家長是因,孩子是果,如果孩子有什麼問題,我們做家長的,首先需要審視自身。希望你多學習,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色的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