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有4大痛點,明明是父母的錯,最後卻要孩子來承擔

2020-09-05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我曾經聽過心理學家李玫瑾的一段講座,她講的是,幼兒園老師給孩子換尿片,和媽媽給孩子換尿布的不同在哪裡?

媽媽給孩子換尿片,手上在忙著收拾,嘴裡也不停地說話:「你看看,你怎麼拉了這麼多,你可真行啊,哭得這麼大聲。這會兒換好了,舒服了吧?」換完尿片,媽媽會拍拍孩子的小屁股,親親孩子的小臉蛋,和孩子親密地玩一會兒。

幼兒園的老師或者是保姆給孩子換尿片,手法可能很熟練,但是嘴裡就沒有那麼多話。她們麻利地給孩子換完尿片,又去做別的工作了。

這兩種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很大的區別。被媽媽照顧的孩子活潑自信,你讓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他大概會很高興地喊,「阿姨,你好!」


因為這孩子心裡有愛,眼裡有光

被保姆或者幼兒園老師照顧的孩子,你讓他和別人打招呼,他可能把頭一低,一個字也沒有。因為,他從小就生活中語言匱乏的環境中,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也受到制約。

同樣是物質生活照顧得很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別呢?這就是孩子早期心理撫養的區別。

李玫瑾說過,很多孩子長大以後出現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生活。一個人受到的早期家庭教育,關乎他的一生的成長。

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問題,反映出的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家庭教育如果出現了問題,孩子就會走錯方向。父母不改正自己的問題,只糾正孩子,是不管用的。


中國式家庭教育有四大「痛點」,希望你沒有在其中。

一、溺愛孩子。

有些家長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做任何事,捨不得違背孩子的任何意願,孩子在家裡有絕對的自由。

但是,人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需要生存的能力,誰的父母也做不到照顧孩子一輩子。但是呢,一部分溺愛孩子的父母,生生剝奪了孩子鍛鍊能力的機會。

當孩子長大以後,離開父母生活,發現自己飯不會做,衣服不會洗,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難。生活能力很差,讓有的孩子自卑,也有的甚至影響學業發展。

溺愛除了降低孩子的各種能力,還會讓孩子的規則意識薄弱。孩子從小在家裡,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家人都是順從他的。

可是老師、同學、身邊的人不會像父母一樣慣著他。所以有句話說,「你爹媽慣著你,可是社會不會」。

有很多著名的父母溺愛孩子的例子,孩子最終都受到了法律、社會的懲罰,像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愛孩子,是幫助他不斷強大自己,教會他走出家門也可以過得很好,而不是想要包辦他的一切,把他們永遠摟在自己的懷抱裡。


2、讓孩子做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父母說,外出掙錢是為了讓孩子過好日子。可是,這樣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殘忍的。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堅強的後盾和鎧甲。孩子過早地和父母分開,看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心裡會產生自卑感,內心也是孤獨的。

很多留守兒童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所以有人說不管多難,請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是做父母最基本的責任。


3、父母粗暴地體罰孩子。

我小時候的小夥伴小軍,是個人人討厭的孩子,因為他總是喜歡欺負別的孩子。打架、被老師叫家長、回家挨揍,簡直就是他生活的日常。

小軍的父母總是用巴掌和藤條教育他,他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前兩年聽說他結婚,因為夫妻總是打架,又離婚了,生活過得好像不是很好。

父母總是粗暴地體罰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一種可能是他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一種可能是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很多傳統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自己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錯誤的,教育孩子,能不動手就不要動手。

4、爸爸的消失。

「喪偶式」育兒,是這兩年很火的一個流行詞,是很多媽媽的口頭語。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工作掙錢,女人既要工作掙錢,又要照顧家庭和孩子。

並不是單單為女人喊冤,而是孩子的成長,確實離不開父親的參與。父親在孩子的心裡,是安全、勇敢的象徵。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加自信、陽光,具有冒險精神。


男孩子需要學習爸爸剛毅的品格,學會如何有責任擔當。父愛可以給女孩子充盈的內心,讓她們形成正確的婚戀觀。

家長是因,孩子是果,如果孩子有什麼問題,我們做家長的,首先需要審視自身。希望你多學習,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色的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小豬佩奇,道破「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點!
    是的,在這一家子裡有溫和的媽媽、寬厚的爸爸,父母很相愛。這樣的說法有何根據嗎?來看看社會人小豬佩奇一家的家庭生活,可謂戳中了中國式家長的八大痛點!佩奇的媽媽,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諸多媽媽的榜樣:從來不生氣,永遠是和藹可親的樣子,遇事從來從容面對,即使有不高興的時候,也只是那麼一小會兒,連大聲說話都不會有。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痛點,深深戳中萬千家長的心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痛點深愛孩子的你 誰曾想自己卻成了「壞父母」中國家長99%的教育痛點:孩子撒謊、沒有自信、嫉妒心重、任性易怒深愛孩子的你,誰曾想自己卻成了「壞父母」?34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富養」和「窮養」根本不是指給予物質多少的區別, 而是在養育他長大的過程中,你是否認真照料過他心靈上的貧瘠。相比物質上的富養,孩子在成長中更需要的是精神的呵護。
  • 【修武縣哈佛美語幼兒園】小豬佩奇,道破「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點!
    是的,在這一家子裡有溫和的媽媽、寬厚的爸爸,父母很相愛。這樣的說法有何根據嗎?來看看社會人小豬佩奇一家的家庭生活,可謂戳中了中國式家長的八大痛點!佩奇的媽媽,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諸多媽媽的榜樣:從來不生氣,永遠是和藹可親的樣子,遇事從來從容面對,即使有不高興的時候,也只是那麼一小會兒,連大聲說話都不會有。
  • 中國式家庭教育
    中國式家庭教育乍看到這個題目,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現在好多東西被冠上了「中國式」這個標籤,但好像都是貶義。於是特意輸入這個關鍵詞搜索了一下,還真是:中國式婚姻,中國式關係、中國式教育、中國式離婚等等。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學區房不再被神聖化,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應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年暑假,伴隨著名演員海清領銜主演的《小歡喜》熱播,教育話題再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 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孩子是否是粗暴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原生家庭和中國式教育一直是近年來的大熱話題。現在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是喪偶式教育,棍棒教育受到了追捧,孩子和父母之間只有利益牽扯,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兒童。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究竟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一個壞的家庭環境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 中國式的家長通常有這些「通病」:明明自己做錯了,卻要孩子買單
    文|西紅柿媽媽按理講,誰有病誰吃藥。可惜,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庭卻是爸媽得了病,非要讓孩子「吃藥」治療。結果,導致病入膏肓,孩子和家長都要買單。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為了玩笑取樂,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直戳到家庭教育的痛點,希望引起各位家長的重視。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中國家庭教育之殤:父母從自己過往痛點,編織出孩子的新痛點
    但是人生的痛點,並不能這麼輕鬆的消除。尤其,是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後,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踏上人生路途的時候,我們不禁會回望自己的人生。而過去的痛點就算結痂了,我們都要把它們撕開。將痛點放到社會當中,也許以下幾個社會問題就是目前最尖銳的父母痛點的投射點。
  • 閨蜜式育兒沒有錯,但誰來管孩子?這樣做讓TA無底線可挑戰
    ,比如,你讓孩子吃飯、他偏要刷牙,你讓孩子睡覺、他偏要玩兒玩具,這種和家長處處對著幹的情緒試問有多少家長還能兜得住,朋友之間尚有磕磕碰碰又何況孩子呢?不同的是孩子的心思比較敏感,他們不像是大人那般成熟、能夠分得清是非對錯,當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後幾乎就是一輩子,任何解釋和為你好的解說都無法化解內心的膈應,反而還會加重孩子對父母的誤解和排斥,所以,和孩子做朋友也是一門技術活、更需要技巧加以引導!那麼,在閨蜜式育兒裡有哪些問題更需要技巧性加以引導呢?
  • 中國父母育兒的最大問題:明明有座跨河大橋,卻喜歡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很多中國父母轉向自己的父母、周圍的朋友、以及網絡學習育兒知識,這就誕生了一大批育兒網絡大V,他們大多以親身經歷作為素材來教導別人怎麼教育孩子,從而更具有可信性。養孩子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可能對,也可能錯。
  • 學會向孩子道歉,中國式家長的必修課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探討的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式家長最經常也是最容易不經意犯的錯誤,這些錯誤又該如何改正;還有些家長,也意識到了問題,也覺得自己在改正,但為什麼收效甚微?孩子的教育出問題,究竟是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作為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
  • 反思中國式家庭教育
    孩子也有自己的價值尺度,認為這個事情有價值,那個事情沒價值,他就喜歡做這個事情而不喜歡做那個事情。價值觀其實是很簡單的,是主觀的,認為啥有價值啥沒價值,這就是價值觀。孩子喜歡吃糖,父母認為吃糖會傷害牙齒,這是父母對」糖果「的價值觀。而孩子呢,糖很好看,也很好吃,這是孩子對待」糖果「的價值觀。孩子的價值觀,就是要吃糖。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最大誤區:父母拔掉孩子的「錯」,孩子就能變好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這是基於人類基因的本能反應,沒必要定義對錯,我們也都知道沒有絕對完美的父母,也沒有絕對完美的孩子。小孩還沒有樹立起是非對錯的觀念時,並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錯的,他只知道重複某一行為會獲得父母額外的關注。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 中國式打擊教育,最後究竟「打」掉了孩子的什麼?
    ,總有一部分的父母,總是有辦法「讓孩子不開心」。在咱們中國在很多的家庭裡,孩子是必須承受來自父母的這種打擊式的愛。父母的一句打擊,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終身難忘的痛。其實他並非不愛孩子,正如大多數中國的父母一樣,常把這些大道理掛在嘴邊,並為之沾沾自喜。這是他們信奉的「打擊式教育」,他們堅信自己孩子天生驕傲,只要用「激將法」就能激發出無限潛能。
  •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好的家庭教育,這6點父母要牢記
    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高考推遲了一個月,但該來的總是會來,高考一直備受矚目,但最近我們關注最多的就是高考成績了。而高考狀元則是關注度最大的,考生可以看看自己和第一名的差距,也能吸取一下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對於家長來說,比較關注的則是學習家長們的教育方式,畢竟大家都想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
  • 吳一鈳:《隱秘的角落》如何評價中國式父母?3-6歲孩子教育方法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從朱朝陽和媽媽周春紅的相處點滴中折射出諸多「傳統中國式父母」的問題:●不尊重孩子,把成績當唯一;●把孩子當成家長的專有品;●總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主;●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顧爸爸說,這樣做是想讓孩子知道,有些事雖然不是故意為之,但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也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網友紛紛點讚: 「有這樣的家長,孩子未來可期」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中國式禮貌」正在慢慢毀掉孩子,父母不但視而不見,還沾沾自喜
    講文明懂禮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家長會非常注重孩子的禮儀教育,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也許大家並不知道,如今的中國式禮貌,正在一點點的毀掉孩子,父母千萬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沾沾自喜,一定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