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丹丹
陳雪(21歲)是中國安徽省一所衛生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她學的是當前中國就業市場上熱門的護理專業,又是省級、校級等護理技能大賽獎項得主,陳雪萬萬沒有料想到的,自己本月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陳雪告訴《聯合早報》,疫情前應許面試的三家公立醫院至今都沒有任何消息,有兩家民營醫院答應「可以先上崗」,但條件是只能做分診臺護士或志願者,月薪1000元(人民幣,下同,198新元)。薪水微薄以及無法成為更有技術含量的臨床護士,讓她決定暫時放棄工作機會。
2020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攀新高,達到874萬,比去年增加40萬,史上規模最大的畢業季遭遇全球仍不見底的冠病疫情,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近日被中國媒體廣泛報導的案例是,珠三角知名高校華南理工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年就業率幾近腰斬,本科生就業率僅為35.17%,研究生就業率為48.53%。
這所大學的窘況並非個案,中國幾乎所有大小招聘平臺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都顯示,雖然全國疫情得到控制,整體招聘形勢並未因此明顯好轉。據Boss直聘《2020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顯示,能夠吸納較多高校畢業生的服務業和貿易業需求降四成,金融行業較2019年同期降幅超一半。
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雖然全國疫情得到控制,整體招聘形勢並未因此明顯好轉。(網際網路)
陳雪所就讀的衛生學院馮姓教師受訪時說,去年該院護理專業毛就業率達90%以上,目前僅為50%左右,其中非對口就業受疫情衝擊明顯,拉低了整體就業率。他說:「往年有三成左右畢業生改行賣車,做房屋中介等,今年受疫情影響,這些機會幾乎都沒有了。」
就業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更是就業問題的核心與關鍵。為了不讓數百萬高校畢業生因大規模待業、失業成為危害社會穩定的社會閒散人員,中國政府頻頻出招,一方面煞費苦心地改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也試圖改變畢業生的擇業觀。
今年2月,中國政府就提出,政府部門公務員和國有企業應適當增加招聘規模,同時也鼓勵大學生入伍當兵,或去城鄉基層工作以及給予招錄大學生的企業力度不小的補貼。
本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畢業生並非缺少工作機會,他們之所以沒有就業,主要因為崗位條件待遇未能達到預期。
北京一所985高校的陸姓畢業生受訪時表示,有三家僱主都希望他儘快入職,但他並不願將就,理由是「第一份工作,還是希望進大公司,而且學有所用」。此外,待遇低於「市場行情」,「沒有周末,工作時間長」也是他遲遲不作選擇的原因。
高校擴招研究生人數達341萬創新高
為減輕就業壓力,中國當局也鼓勵高校擴招研究生。2020年考研人數創歷史新高至341萬,根據擴招新政,約有100萬畢業生可繼續讀研。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人事勞動學院副教授劉爾鐸受訪時,對延緩就業造成高學歷畢業生過剩表示擔憂。在他看來,高學歷畢業生待業、失業會對社會衝擊更大,就業更難解決。他說:「讓碩士生、博士生去幹高中生、大學生的事,他們寧可在家待著;但如果高中生當工人,心理牴觸較少。」
網紅快遞員電子競技等 列為正經職業成召才對象
為改變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中國政府部門近日將開網店、做公眾號以及電子競技等社會認同度不高的職業列為正經職業,納入就業統計範圍。
一些地方政府也紛紛對快遞,直播等新興行業的佼佼者進行獎勵,試圖以此引導高學歷畢業生摒棄對新職業崗位的偏見。這其中的突出例子包括,直播網紅李佳琦被列為特殊人才引進落戶上海,90後快遞員李慶恆也於近日被認定為高層次人才,落戶杭州。
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對快遞、直播等新興行業的佼佼者進行獎勵。李佳琦被列為特殊人才引進落戶上海。(網際網路)
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1萬,再創歷史新高。在出國留學前景不確定以及經濟下行壓力將長期存在、僧多粥少的背景下,要破解就業難題並非易事。高校畢業在求學路上一路過關斬將拿到畢業證,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一定的想像,他們能否調整擇業心態,適應新的現實?政府在拓寬就業渠道的同時,是否也能為高校畢業生們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這將決定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本能否從容走向社會,也左右社會能否穩定渡過疫情後的經濟難關。
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1萬,再創歷史新高。(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