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獲取高校基建精彩資訊
清華大學校園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只有陽光透過樹葉點點斑斑灑在小路上的安靜,到處飄蕩著聖神的迷人味道,讓人神往。清華大學的基建規劃不論是在管理制度、規範化管理、還是校園基建規劃思路、建設內容等方面都有著先進的經驗。以下是清華大學基建規劃處的蓋世傑老師為我們解讀關於國內高校的建設狀況。趕緊去看看~
問: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他也深受全國人民矚目,您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清華大學校園規劃與基本建設工作的先進經驗嗎?
答:前段時間我們剛去南方的幾所高校做了調研,總體上來看,根據當前的任務,每個學校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都能夠針對性的解決當前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在校園規劃和基本建設方面,清華有幾個主要的特點可以供兄弟高校參考:
1,清華大學主校區位於北京西郊,起源於清早期的皇家園林,在20世紀初清華至今105年來,歷經九次校園規劃,這片園林一直被歷代校園管理者視作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期間,在美式校園、蘇式校園、現代校園各種校園建設思潮的衝擊下,原有的山形水系、空間形態、建築風貌依然保存完好。在皇家園林基礎上實現校園規劃、建設和發展的有序統一,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非常鮮見的;
2、21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真正的大發展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大學城和新校區的建設熱潮,如這次我們到南方調研的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都先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徵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上百萬平米的校舍建設。相對來說,清華的規劃和建設增速相對平緩,也沒有進行真正的新校區和大學城建設,而是選擇了主校區內集中全部院系和學生的集中發展模式,以存量規劃和建築更新的的形式完成了各類辦學空間的成長,用地結構上體現出了「蔓延式」和「織補式」的特徵。
3、在基本建設方面,清華大學主要採用了「規劃與建設一體,自管模式為主,PM等多種管理模式並存」的管理體系。具體來說,首先,校園規劃職能和基本建設職能統一設置在學校的基建規劃處,某種程度上,有利於校園規劃管理貫穿和打通全過程的工程建設環節,保證校園規劃的整體有序實現;其次,基本建設管理方面,採用職能制和項目制並行的弱矩陣模式,兼顧日常性事務的平行處理(強調廣覆蓋)及重大項目的歸口管理(強調業務縱深),大多數項目在此體系內完成。同時,針對一些相對特殊投資模式、特殊建設工藝的項目,也引入了社會優質資源,嘗試了項目管理模式和聯合甲方模式。短期內,仍會以自管模式為主。
問:21世紀的教育必須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清華大學的信息化建設也是非常值得別的學校學習的,請問蓋老師您對於這種新型校園信息化建設有什麼個人理解嗎?您可以對正在向校園信息化建設過渡的學校提出什麼寶貴的經驗建議嗎?
答: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大數據的應用和管理時代,為校園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支撐。校園的信息化建設客觀上要求實現管理環節和管理流程的標準化,否則信息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拋開五花八門的信息化體系不論,只要高校做到了校園管理數據的信息化,對於校園管理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這些信息化數據的存儲、統計、分析、發布和共享必將觸動現有的校園管理體制,對當前的校園管理帶來全方位的改變,遺憾的是,在當前的校園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方面,我們要相對落後於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從這個參照系來說,當前我們應該抵制和警惕的不是過度信息化,而是消極信息化和偽信息化。
問:您能和我們闡述一下高校基本建設管理模式是怎樣的嗎?對於面臨的問題,您認為我國高校基建建設模式發展方向是什麼呢?
答:高校基本建設管理模式雖然從機構設置、人員構成等方面看起來千差萬別,但從管理主體看,當前高校基本建設管理模式基本上已經形成自管模式和代管模式二種體系,差別就在自管和代管工作界面具體的劃分方式。考慮到高校內外部政策及管理環境的特殊性,自管模式必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且處於主體地位,但不可忽視的是,選擇代管模式的高校正在逐漸增多,代管模式的工作範圍正在逐漸擴大。這一趨勢形成的深層原因是,從高校內部來看,目前人事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減員增效,以往傳統的包羅萬象的基建管理機構建制已經成為歷史;從高校外部來看,以代建模式整體監控、提升多元渠道投資體系下的基建工程管理績效已成為各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相關的職責劃分、取費標準正在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代建企業開始進入高校基建管理領域。伴隨著這一進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高等教育的基本建設規律將會不只局限於高校基建領域,而是被放在更社會化、更公眾化的平臺上被探討、認知和提升,高校管理力量和社會管理力量的結合也會出現更加多元化的局面和結果。
問:對於學校來講,教學樓加固項目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項目中,您可以和其他學校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嗎?
答:清華大學的公共教學樓主要有六棟,其中,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一教、二教已經完成加固,三四五教建於上世紀80年代,只是進行了簡單的修繕。為了適應新的教育發展理念,教學樓的加固必然伴隨著改造,就一教、二教的工程實踐而言,我想主要應該提請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一、但凡加固的項目,都是校園的老建築,無數校友在此度過青春歲月並記憶深刻,在規劃設計之初,應該儘可能多的對原有重要歷史信息加以收集、提取和保留,尤其是門廳、門廊、過廳、走廊、樓梯間等重點公共部位,涉及到文保建築的,更是要在歷史信息的獲取和整理上下大工夫;
二、工程上的問題要有大局觀,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以按需供給的方式去滿足需求,而是應該因地制宜,儘可能基於原有的結構體系和建築格局進行適度的優化和調整,不宜大動幹戈,尤其是涉及到結構安全及消防安全的問題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視;
三、技術問題相對總是好解決一些,難的是大家統一建設理念。如能否充分認識到公共教學樓的特殊性?教學樓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是高校育人環境的主體,需要塑造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傳播新型教育理念,以多種方式促進共享交流。而老建築往往公共空間面積相對侷促、品質相對低下,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缺乏公共藝術氣息、缺乏對弱勢群體的人本關懷等等,這些問題應該在改造過程中予以充分重視。諸如此類的建設目標需要在改造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作為矛盾解決的切入點,很多工作才能夠順利開展。
問: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未來幾年清華大學的基建建設的發展規劃嗎?
答:未來幾年,我們主要推動如下二項工作:
一、規劃層面:在總體規劃框架下,推動景觀、雨洪、交通、地下、市政等專項規劃,增強總規在地塊層面可操作性,實現從戰略層面到實施層面的規劃體系全覆蓋。
二、建設層面:在空間發展重心上,進一步「完善西區、發展東區」,在十三期間全面提升基本辦學條件,加快重點學科及通用型科研用房建設,為雙一流建設的夯實基礎。
問:最後,如果請您用一句話來寄語在華學校的建設及管理者,您會有什麼想對他們說的嗎?
答:認知建設的過程就是認識教育的過程,而認知教育的過程則是認知自我的過程,共同享受這一過程,共同分享這一過程。
以上是清華大學基建規劃處蓋世傑高級工程師分享給國內高校基建處同仁的基建經驗,供大家學習、交流。
想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嗎?
6月5日下午15:30,我們在「高校基建」抖音直播間不見不散哦~
本文素材來源於今日頭條,由「高校基建」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