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南區學校(以下簡稱:川大附小南區)開學典禮暨開校儀式在學校操場舉行。這所在創建之初便備受家長和社會關注的優質新公辦學校到底有何特色?開校儀式上,學校都透露出了哪些辦學亮點?對此,記者去到現場進行了一番打探。
川大附小南區開學典禮暨開校儀式主題為未來感十足的「HI,2036」,內容主要分為三個篇章:「以廣度·畫童年」「以高度·應期許」「以溫度·鑄情懷」。學校將其詮釋為「零歲起點,百年榮光,守望成長,雕琢夢想」,這樣的主題內容很容易就將人們的思緒指引到對未來的憧憬當中。
開場,川大附小銀樺管樂團帶來了電影《碟中諜》和《加勒比海盜》的精彩音樂片段表演,接著,學校以一部微電影——《一所學校的散文詩》,拉開了整個典禮的序幕。在這首影像散文詩中,川大附小南區從校長金豔的視角出發,以溫和的敘事方式,細數了學校在兩年創辦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和教育情懷。
「我們不會用一把戒尺來丈量你的成長,也不會用一張試卷評價你的好壞。」在學校特色介紹環節,黎老師以一堂課的形式,向在座的嘉賓和家長詳細介紹了學校「兒童數據成長畫像」的做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川大附小南區就更是如此,學校尊重並全力支持每一位孩子的成長。那麼,學校將如何提供適應學生的教育?如何達成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何培養未來公民?」黎老師說,對此川大附小南區將教育和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提出了基於兒童成長的未來畫像,來突破解決這些難題。
川大附小南區以培養具有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構建了包含德、智、體、美、勞五個視角,十四個維度的圖表體系,去勾勒兒童成長的全樣態。其具體做法為:首先會構建智慧教育硬體環境,通過無感知識別、電子手環、智慧學習空間等智慧互聯設備,採集兒童成長實時數據,然後設計評價工具和算法,對兒童的心理狀態、體質健康、學業成績、學習能力、家庭環境、適應能力等,進行科學的測量和評價,最後生成兒童成長數據模型,並通過包含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區域多元數據的反饋策略,來全面支持兒童成長。
黎老師介紹兒童數據成長畫像
舉例來說,比如大川是川大附小南區一名一年級的孩子,他的人臉識別和電子手環就是他在學校的認證標誌,是校內的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有了這張「身份證」,大川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就可以通過「雲上南區」的數據畫像欄目,來了解他在校期間的營養膳食、興趣愛好、學業水平、心理健康等情況。同時,通過學校「五育並舉」的指標體系,系統還會為他生成個人發展報告,並根據他的個人情況,來推薦適合他的學習資源和發展規劃。
黎老師解釋,數據畫像其實就是專屬於大川的一位「成長記錄員」,也像是一位能夠時時刻刻為他提供幫助的智慧「學霸」,有了它,大川的學習就會變得更高效、有趣和輕鬆,「這就是以『人』為中心,構建的以空間、課程、技術圍繞『人』的有機結合,我們就是要做這樣一種有溫度的教育,為孩子的未來畫像,實現千人千面的教育模式。」
金豔校長致辭
隨後,在校長致辭中,金豔進一步闡釋了學校的辦學情懷和發展思考。「如果要找到一個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連結,那麼一定是兒童,唯有兒童教育能夠讓三方形成一個緊密的聯盟體。」金豔說,所以她希望川大附小南區不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成為社區的文化地標和精神價值的引領之地,而唯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密切溫暖的共同體,才能夠讓孩子們在學校內外都感受到溫暖和安全,「那麼想一想,孩子們如果在孩童時期被如此溫暖和鄭重地對待過,那麼6年、16年以及更遙遠的未來,我們也將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會如此回饋社會的公民。」
「6年代表全體川大附小南區人的教育初心,我們希望用6年去影響孩子們的一生。」金豔說,學校首屆開學典禮的主題之所以定為「HI,2036」,是因為如果站在2036年的時間節點回望2020年,她希望孩子們都能帶著溫暖的心和聰明的腦,叱吒在世界舞臺的中央。那麼,在當下,孩子們將要開啟的是一段怎樣的學習之旅呢?金豔表示,每當她想起「小小我,日日新」這六個字時,眼前就會徐徐展開一幅生命的畫卷,心中會升騰起一種即將參與生命成長的敬畏與尊重,敬畏兒童,尊重成長,「我們與其去糾結留什麼樣的世界給孩子,不如去思考留什麼樣的孩子給世界,2036是屬於你們的,未來也因你們而來,這便是2036背後的故事。」
記者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