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1.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習近平
2.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習近平
3.必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好工作。——習近平
4.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習近平
5.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習近平
6.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
【猜想解析】
個體生命是有限的,個體力量是渺小的,人類個體像蘆葦一樣脆弱,像天地間的塵埃一樣細微,宇宙間的任何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但人類有思想、有夢想,有高貴的靈魂,人類可以通過奮鬥、實幹、創新,通過不懈的堅持,集體的努力,通過合作共贏戰勝局限,走向超越與勝利。
偉大奮鬥精神深深根植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勃發於火熱的社會實踐,升華凝結於中國人民日新月異的創新創造,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引領時代潮流、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撐。奮鬥是為一個目標去戰勝各種困難的過程。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是在繼往開來中奮力推進的。奮鬥是個人成長的階梯,奮鬥是時代前進的動力,奮鬥是立黨立國之基,奮鬥是中華文明興盛之源,奮鬥是「兩個偉大革命」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大力弘揚偉大奮鬥精神,以實際行動建功新時代,以不懈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實幹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憑著實幹,我們不畏艱難,奮發進取,克服了種種困難,鑄造了發展的一個又一個輝煌。面對新的起點,更需要用我們紮實工作的態度踐行和弘揚實幹精神,開拓新的事業。實幹是一個人成長的途徑,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它承載著我們的理想與追求、榮譽和價值。實幹是順應時代需要的一種工作態度,是我們不斷發展的致勝法寶。實幹要有「想為」之境界,系好「扣子」積極幹。實幹要有「敢為」之擔當,甩開「膀子」大膽幹。實幹要有「善為」之能力,養好「腦子」帶頭幹。
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聲,不管是謀事、創業還是做人,都要講一個「實」字。「實幹」是幹好工作的前提,也是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沒有實幹,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面對紛繁複雜、日新月異的社會現象,要大力營造「真抓實幹」的濃厚氛圍,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在新時代、新任務下弘揚實幹精神,拿出拼勁、闖勁、鑽勁、韌勁,做到「想為、敢為」,鼓足幹勁,把各項工作做紮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夢想就有目標,有希冀才會奮鬥。無論國家、社會還是個人,夢想都是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夢想照亮前程,夢想帶來希望。改革開放40年,歷史告訴我們:夢若在,心就在,未來就在!只要有夢想,就會有力量。只要有夢想,則時光不棄,未來可期。
懷夢想、奮力追夢,才能體悟奮鬥價值,凝聚同心築夢的精神力量。心懷夢想、奮力追夢,才能砥礪堅韌意志,激發接續奮鬥的責任擔當。追夢路上,最美的姿態是奔跑;奔跑途中,最持久的力量是意志。追夢路上,我們必須政治堅定,頭腦清醒,永不懈怠,永不停頓,永不跑偏。必須方向堅定,目標明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不為指標波動所慌亂、不為短期變化所幹擾、不為困難增多所畏懼、不為外界議論所困惑,始終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行,向著目標衝刺。追夢路上的奔跑者,還應該是有情懷、有追求的奔跑者。
【猜想金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小貓感慨地對老貓說:「貓喜歡吃魚,卻不會遊泳,很難抓到魚;魚喜歡吃蚯蚓,卻上不了岸,很難吃到蚯蚓。上天給我們安排了很多誘惑,卻總是讓我們求之不得。老爸您說,這種難題有解嗎?」 老貓沉思片刻,對小貓說:「想辦法,就有辦法。我們不會遊泳,不必去深水區冒險但可以在淺灘池塘溝渠有所作為。我們沒本事抓大魚,但可以抓些小魚小蝦。」
小貓聽了,若有所思。
以上文字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確定立意,明確文體;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寓言類的材料作文題目。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或教訓的文體,言簡義豐,具有隱喻性、多義性和哲理性特點。審題時,我們首先要整體把握寓言材料,提取揭示寓言的關鍵語句,從整體上把握寓言的主旨。其次,由淺入深,透過現象看本質,再次,圍繞寓意,適當拓展,最後,多角度思考,篩選寓意。具體來說:
這則寓言圍繞小貓與老貓的對話展開,「上天給我們安排了很多誘惑,卻總是讓我們求之不得。」意在點出人類個體的局限性,追求美好事物而不得的無力感與失落感。而老貓的回答,「想辦法,就有辦法」則總體上指出了後天的可為空間,也點出了努力的價值,奮鬥的意義以及思考創新的重要性。「我們不會遊泳,不必去深水區冒險,但可以在淺灘池塘溝渠有所作為。我們沒本事抓大魚,但可以抓些小魚小蝦。」則具體地指出了後天的可為空間是承認局限的前提下,找到自己定位,在能力的範圍內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樣可以有所作為。「小貓若有所思」則是開放式的結局,既可能接受,也可能質疑,還可以有新的思考。而接受還是質疑也恰恰是我們寫作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