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他們心目中最完美的投資策略,應該是這樣的:
1.回報高。在回報方面,多多益善。10%比5%要好,20%比10%更好。
2.回撤少。你告訴投資者,堅持投資20年,大概可以拿到每年10%的投資回報,但是期間會漲漲落落,如果運氣不好遇到金融危機,還有可能大跌30%(或者更多),那投資者又不幹了。他要的是:不光要賺,而且要穩穩地賺。
回報高,回撤少,用金融術語來表示,就是夏普比率比較高。這是幾乎所有基金經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做到這一點?
最普遍的方法,是增加投資組合中的非股票選項。
長期來看,股票能夠給與投資者最好的投資回報。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追求第一個目標(回報高),那我們就需要購買股票,而且越多越好。但是我們都知道,股市有風險,每個月上上下下5%是家常便飯,有時候發生突發事件,下跌個20%或者30%也很正常。
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在股票組合中加入債券。相對來說,債券是一個很無聊的投資工具。如果購買那些信用評級比較高的政府債券,那就幾乎沒有違約風險。而且,有時候在股票下跌時,債券還會逆勢上漲,進一步緩衝投資組合的回撤程度。
問題在於,和股票價格的漲跌相比,債券對於降低投資組合波動性的貢獻太小,以至於即使加了債券,還是不能明顯改善投資組合的回撤。
以A股股票為例,A股的年波動率,大約在30%左右,中長期國債的年波動率,大約在5%左右。假設投資組合中有60%的股票和40%的債券,那麼綜合下來,其波動率為(60% X 30%)+(40% X 5%)= 20%。20%的年波動率,還是很高,而這20%的波動率中,來自股票的波動率貢獻,高達90%(18%/20%)。
這個簡單的例子,凸顯出資產配置中一個最棘手的問題:股票對於風險的影響(90%),要遠遠高於其市值配置比例(60%)。也就是說,即使在投資組合中加入40%的債券,其整體的波動情況,還是主要受股票的價格漲跌影響。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大致來說,有這麼幾個辦法:
第一、做股神,低買高賣。
這是大部分業餘投資者夢寐以求的投資境界:在谷底處買入,在頂峰處賣出。
問題在於,K線圖從右向左看,人人都是股神。但是從左向右看,想要提前判斷高點和低點的話,難度就要大很多了,很少有人能夠持續地做出正確的擇時判斷。在小部分能夠創造阿爾法的基金經理中,他們大多靠「選股」,而非「擇時」獲得超額回報。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投資大神,都承認自己沒有擇時的能力,並奉勸投資者放棄「擇時」。
因此,事實上我們面臨的問題便是:在不擇時的條件下,如何來降低投資組合的回撤?
第二、加槓桿增加債券的市值比重。
還是以上面這個例子為例,債券的波動率(5%)是股票波動率(30%)的1/6左右,因此,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投資組合中將股票和債券的比例調到1:6左右,也就是,1/7的股票和6/7的債券。
問題在於,如果不加槓桿,該投資組合以債券為主,會極大影響其長期的投資回報。為了不影響一開始提到的「回報高」的目標,我們需要在不降低股票配置的條件下,大幅度通過加槓桿增加債券的配置比例。
假設投資者本來有100塊錢,原來的配置比例為:股票60元/債券40元。我們現在通過槓桿,把債券部分提高,因此兩者的分配比例變成:股票60元/債券360元。由於債券的配置比例為股票的6倍,那麼到最後投資組合中對於價格波動的影響程度,股票和債券各佔一半。
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投資組合加了4.2倍槓桿(420/100)。像橋水基金管理的全天候投資組合,背後採用的就是這樣的邏輯。
第三、購買保險。
這裡的保險,是針對股市下跌帶來的潛在損失的保險,也可以稱為「對衝」。比較常用的方法有:1、購買看跌期權;2、購買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合約);3、購買黃金;4、做空股市。
這四種方法,都能夠有效降低投資組合的貝塔值,並在市場下跌時,給與投資者一定的保護。問題在於,保險並不是免費的,如果想要在發生意外時「獲賠」,那我們就需要在平時「交保費」。
以上面說到的第一條,購買看跌期權為例。當市場發生意想不到的下跌時,投資者可以從看跌期權中獲利,以抵消或者減少他從股市中蒙受的損失。但是,看跌期權都是要花錢買的,而且如果在期權到期之前市場沒有發生意外的下跌,那麼這些期權就會在到期以後一文不值,讓投資者白白損失一開始付出的期權費。
研究(Harvey, et al, 2019)顯示,在持有標普500指數的同時,不斷購買標普500的看跌期權,那麼在市場大跌的時候(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可以為投資者帶來42%左右的投資回報。但是,除了金融危機的時段之外,在其他「正常」時間,該策略會導致投資者每年損失14.2%的投資回報。最後綜合下來,投資者在過去30多年(1985~2018)的投資總回報,為每年負7.4%左右。
這個例子,凸顯了通過「買保險」來應對不可預測的市場下跌風險的代價。那就是,保險是一個介於買保險一方和賣保險一方之間的零和博弈。當意外發生時,上了保險,確實可以得到補償。但在現實生活中,意外是很少見的,這也是為什麼保險公司願意賣保險的原因。如果意外經常發生,那保險公司就會提高保費,或者不賣這類保險了。像看跌期權這樣的保險,雖然可以在危機時補償損失,但是平時的維持成本太高了,因此長期來看,對於投資者來說得不償失。
另外幾個方法,比如購買CDS、黃金等,也都大同小異。可以在危機時減少投資者的損失,但是這些方法都是有代價的。如果我們把平時沒有危機時的成本算進去的話,到最後只會拖累投資者的回報。
第四、忽略波動。
如果我們確信自己有很長的投資周期(20年以上),並且有很強的自信,在這段時期內不需要用到這筆錢,那麼更理性的做法,是眼睛一閉,不要去想這段時間內該投資產品的市價漲跌,耐心持有到20年以後再看其回報高低。
這個方法,其實在生活中很多見。在這裡舉兩個例子:房地產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
大多數人買了第一套自住房以後,在短期內不太會關心這套房子的價格漲跌,因為他們深知,不管漲跌多少,自己還是需要住在這個房子裡,因此房價在短期內的波動,只是一個紙面上比較虛的財富變動而已,並不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響。
在忽略短期價格波動之後,大多數人都能安心長期持有房產,哪怕房價每天都在變化。由於這個原因,很多人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得的投資回報,遠比從股票中獲得的投資回報來得好。原因無他:更耐心爾。
私募股權投資,也有類似的特點。大部分私募股權投資,都有鎖定期,短則3、5年,長則10年以上。在鎖定期內,不管你家裡發生什麼大事,或者市場發生什麼變化,都很難把錢套現出來。這種不利於投資者(LP)的投資條款,卻有一條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讓投資者安心,不用每天,或者每個月去檢查基金的淨值變化,耐心地等上好幾年再來看自己的投資回報。當然,這裡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投資者需要買到確實賺錢的基金。如果基金收費過高,或者投資業績不佳,那即使再等上100年也沒用,還是不會賺錢。
總結
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做的投資,既要回報高,又要回撤少。但事實上,我們應該理解:回報高和回撤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想要高回報,就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比如放棄流動性,並忍受持有期內的高波動。而如果不想經歷這樣的價格波動,並且想要有隨時變現的選項,那就只能接受更低的回報。
在金融市場,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想要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危機來臨時跌得少一點,投資者就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比如加槓桿、買期權、做空等,但長期來看,這些方法都有可能拖累投資者的回報。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沒有必要為了降低回撤而降低回撤,應該專注於較長的投資周期。這樣,他就能夠像對待自己的住房那樣對待自己的投資組合。在這個投資組合中,他還應該時刻謹守「控制成本」和「多元分散」的投資原則。
有效的多元分散,在應對投資中不可知的風險方面,有低成本和易於實施的優點。如果承認自己沒有能力能夠持續預測市場漲跌,或者沒有其他有效的對衝方法,那麼投資者就應該多在降低成本、多元分散和長期堅持上動腦筋,讓自己的投資組合離「高回報、低回撤」更接近一些。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Campbell Harvey, Edward Hoyle, Sandy Rattray, Matthew Sargaison, Dan Taylor, Otto Van Hemert, The Best of Strategies for the Worst of Times: Can Portfolios be Crisis Proofe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