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晶
2003年,當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網絡是洪水猛獸,因為有太多的孩子沉迷於網絡不能自拔,家長畏懼它,排斥它,認為它更多是一把雙刃劍,影響偏向於負面。
2010年,在校剛讀大學的時候,網絡開始逐漸在大眾中普及,工作、生活、學習需要它,網絡慢慢與成年人如影隨形,那一年網絡更多是查閱資料、人際互動的工具。也是那一年,藥家鑫事件轟動一時,媒體連續跟進報導。
『01』
2010年10月20日22時30分許,在讀大學的藥家鑫駕駛陝A雪弗蘭小轎車返回市區途中,將前方在非機動車道上騎電動車同方向行駛的被害人張妙撞倒。藥家鑫害怕張妙記住車牌號找其麻煩,便持尖刀在張妙胸、腹、背等處捅刺數刀,將張妙殺死。
那一年,整個校園及社會最轟動的莫過於此,當時給我們上《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政治》課程的老師,特意花一堂課闡述了藥家鑫事件並進行解讀,思想上進行滲透。
對於本身處於上學期的人,多少還是比較震驚,但也僅限于震驚。網絡上關於藥家鑫事件的討論爭議不斷。
一面是一個天才般有知識的鋼琴學生,一面是兇殺案件,人們很難想像一雙乾淨的手沾滿了鮮血。網絡開始追溯藥的家源,開著車的大學生兇殺案,讓「城鄉貧富差距」的字眼刺痛了無數人的眼睛。
後來,關於藥家鑫的成長史,連番被翻出來,這是一個飽受折磨的天才成長史,令人唏噓不已。面對這樣的反轉,很多人轉向開始同情藥,並希望得到緩刑,法官在一段時間裡也承受著莫名的壓力。
在情與理之間,情的成分愈演愈烈,當時的境況法官很為難,輿論的壓力瘋狂洶湧著。
直到2011年5月,二審判決宣布維持原判;2011年6月7日,藥家鑫被依法執行注射死刑,關於藥事件暫時告一段落。
張妙和藥先後去世後,身後的兩對父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關於雙方的對話開始為大眾所關注。我記得當初有人硬是希望藥的父母收養張妙的孩子,當初覺得這是太天真的行為,今日再想起頗有些腦殘。
可見,當初關於這個事件,起初是人們對貧富差距的發洩,接著是同情天才的成長,當藥去世後硬撮合兩家父母闔家團圓,這像極了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情節。
這樣一幅和諧的畫面想想都比較諷刺,無論情與理都難融通。在情感上這是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在道理上更像胡亂點譜,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間隙,這種行為是一種反人性的「強詞奪理」。
那個時候的網民相對還比較年輕化,激情大於理性,很容易被誤導,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常常讓人顯得迷惑,斷章取義為過度情緒埋藏著隱患。
『02』
10年過去了,10歲的孩子已20歲,20歲的青年也已邁入30歲的而立之年。10年的跨度,我看到了網絡的成長,同樣看到了網民的成長。
如果說藥家鑫事件大眾還是一個衝動的少年,那麼關於杭州殺妻案大眾已開始邁入理性的青年。
起初,人們會感嘆慘無人道的事實,開始全民破案模式,一連幾天大眾在討論,然而,關於事件基本能形成一個共識:法律權威,人們更看重權威的事實真相,不在僅限於情緒的抒發。
▲密密麻麻像腦迴路
隨後,開始對婚姻中的遭遇不斷進行理性反思,從受傷害到遭遇家暴的群體,已然邁出了成熟的一步。
網民開始了反思,然後到深度思考的認知,這是一個難得的成長。這10年從情緒發洩、挑戰法律到理性分析、尋求解決問題,這是網民最好的成長,畢竟吃瓜群眾只是個旁觀者,是外行,但倘若推己及人反覆思考,就會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專家。
,我是一枚熱愛文字的新聞女孩,透過文字去感受世界,期待與您共同成長!
………………………已完……………………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