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所發生的事循環往復地發生」——借用這樣的「梗」,誕生了不少的文藝作品,其中不乏《土撥鼠之日》《忌日快樂》《恐怖遊輪》這樣的經典之作,並因故事中包含的喜劇因素、恐怖表達乃至人性的挖掘而深受觀眾喜好。畢竟僅僅這樣一句簡介,就足以給人太多的想像空間。
但是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很少有創作者借用這個外延性極強、本身就非常適合「做局」的設定,去真正書寫一個具備強邏輯、強結構的推理小說。面對這樣一個現成的「梗」,面對諸多珠玉在前的類型經典,如何寫出新意,寫出反轉,寫出「梗」背後的精彩詭計,是創作者都想挑戰的難題。
簡單越道理,就越難說得清,創意越誘人,就越容易趨於平庸。畢竟在所有人都滿懷期待的景況下,被人直言失望的可能性可是很大的。
酷酷的《明星大偵探》編劇張小貓,在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卻選擇勇敢地跳進這個巨坑——
一個能夠循環經歷同一天五次的警察,遇上一個同樣具備這種能力的犯罪者,一個在明,一個在暗,警察需要去找出犯罪者,而他的思路,就是去找出與前一天行為不一致的那個人。然而第二天,他卻發現所有人的行為都發生了改變……
當一開始聽到小貓老師寥寥幾句說出這個故事時,我對它的走向產生巨大的興趣,但隨即而來的是焦慮:曾經作為《明星大偵探》編劇的小貓老師,為節目裡的大明星們、屏幕前的觀眾們都帶去了極強的燒腦體驗,此刻他把這種快感帶到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去嗎?
我讓小貓儘可能每寫完一章(即一次循環)就予我審讀一下,讓自己可以用最嚴苛的要求去審視這個故事能為我帶來的閱讀快感,我希望它是強邏輯的,也是反套路的,是要一口氣閱讀下去的,也是要停下來頭腦風暴的,這一切都與小貓的構想不謀而合。而在寫作的最後,張小貓三番五次推翻了最後一章結局的構思——我們都懷有同一種恐懼,恐懼故事對不上我們對這個idea巨大的期待。
好在小貓這麼說:「寫綜藝劇本往往要聽人指揮,但寫小說自由發揮的空間可就更大了。」
直到讀罷終稿,我終於確定眼前的小說和前文提到的經典一樣,是那種讓人最爽的作品。推理小說之所以擁有擁簇無數,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他精妙的邏輯衝擊著每個人的固定思維,但寫推理又並不是只有邏輯,它還考驗節奏、結構,而在一個輕科幻的背景下,這樣的完成度讓人驚嘆。更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在故事背後,小貓老師並沒有放棄對人性的刻畫,書中看似最單純無害的人迎來最掙扎的結局,毫無疑問是故事精神內核和小說類型屬性的一次完美融合。
有時候,我們不就是想讀點反轉嗎?
在這本書出版之際,我問過小貓老師,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事情,會是好事還是壞事?小貓老師說,壞事。我又問他,人生中是否有讓你想要循環來過的時刻,小貓老師說,沒有。
真是非常酷的推理作家了。
讓我們繼續期待張小貓,期待《逆時偵查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