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 Research|哺乳動物中DNA 6mA去甲基化酶ALKBH1的工作機制
ALKBH1偏好局部開鏈DNA並催化6mA的去甲基化ALKBH1是Fe(II)-α-酮戊二酸雙加氧酶超家族中AlkB家族的成員,與5mC去甲基化酶Tet家族存在很近的親緣關係。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建立了基於液相-質譜(LC-MS/MS)的定量酶活檢測體系,系統地檢測了ALKBH1對各類核酸底物的去甲基化酶活,發現ALKBH1偏好催化局部開鏈的鼓泡DNA而非單鏈DNA中6mA的去甲基化,且完全無法催化雙鏈底物的去甲基化(圖2);進一步實驗表明,ALKBH1可以同樣高效催化多種局部非配對核酸(如bulge、R-loop、D-loop和stem loop等)中6mA的去甲基化
-
甲基化文獻分享
>二者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中間反應逆轉 mRNA 中 m6A 甲基化進程6.2 FTO 和 ALKBH5 介導 mRNA去甲基化的底物存在差異。研究證實, FTO 可促使 m6A 和帽 N6-2-氧-二甲基腺苷(N6-2-Odimethyladenosine, m6Am)去甲基化,敲除細胞或小鼠胚胎中 FTO,可檢測到m6Am水平顯著升高, mRNAs 的穩定性增強,但其底物優先與何種甲基化修飾結合,可能與底物在細 胞核和細胞質中的親和力有關
-
RNA去甲基化酶FTO的作用底物解讀丨特別推薦
Jaffrey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一篇長文,文章賦予了m6A甲基化修飾酶FTO新的重要催化功能,並且暗示FTO事實上更多的酶活是催化m6Am而不是m6A去甲基化。當然,如果Samie課題組的這一結論是對的話,那麼過去圍繞FTO酶活的研究就會受到嚴重的質疑,然是事情究竟是怎樣呢?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吳若溪為本文第一作者,李海濤為本文通訊作者。 NRMT1催化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氨基末端甲基化。人源NRMT1是真核生物中第一個被鑑定出的alpha氨基甲基化轉移酶(Tooley et al, Nature, 2010),可以催化包括CENP-A,CENP-B和RCC1在內的多種組蛋白和非組蛋白底物。儘管如此,關於NRMT1如何特異識別底物,以及如何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等關鍵問題尚不清楚。
-
生命科學學院王應祥課題組揭示減數分裂細胞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揭示了減數分裂細胞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底物特異性及調控染色質濃縮的分子機制。分析目的基因如CAP-D3的啟動子區域組蛋白修飾,發現H3K4me1/2/3 變化不顯著,而H3K9me3顯著增加。由於動物中JMJ16的同源蛋白KDM5/JARID本身含有PHD結構域,研究人員推測JMJ16的定位可能依賴MMD1的PHD結構域識別H3K4me3,而MMD1的MMD結構域招募JMJ16,進而影響其底物特異性,最後調控了目的基因的表達。
-
Science述評: m6Am甲基化酶的新發現——揭開m6Am的神秘面紗
m6A甲基化被證明是動態可逆的,包括甲基化轉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閱讀蛋白等共同參與。其中甲基化轉移酶包括METTL3/14、WTAP和KIAA1429等,主要作用就是催化mRNA上腺苷酸發生m6A修飾。而去甲基化酶包括FTO和ALKHB5,作用是對已發生m6A修飾的鹼基進行去甲基化修飾。
-
CCS Chemistry | DNA去甲基化新通路:5-羧基胞嘧啶直接脫羧基
近年來研究發現動物中去甲基化的一個主要機制是: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蛋白先將5mC氧化生成5-羥甲基胞嘧啶(5hmC)、5-醛基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隨後通過TDG糖苷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識別並切割5fC和5caC的糖苷鍵,形成無鹼基的AP位點,進而通過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例如,2013年,Foltz研究組發現著絲粒組蛋白CENP-A(一種在著絲粒區特異富集的組蛋白H3變體,如圖紅點所示)氨基端可以被甲基轉移酶NRMT1修飾產生三甲基化,並促進CENP-A在著絲粒處alpha衛星DNA區域的分布,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對於維持染色質的正常凝聚和分離有著重要作用(Bailey et al,PNAS, 2013)。
-
甲基化研究綜述
我會時不時地更新(今後在更新的時候可能也會對之前發布的內容進行修改),對此問題感興趣的童鞋可以關注這個問題,歡迎隨時和我討論!有不完善和錯誤的地方,歡迎指出和批評!1 概述DNA中鹼基的化學修飾近年來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上的甲基化動態修飾研究得較為深入。
-
ecRNA:決定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一種特殊的RNA
DNA甲基化是最常見的一種表觀遺傳學修飾。近年來人們意識到,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動態與大腦的記憶形成有關,這一過程受到了嚴格的調控。Alabama大學和Purdu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取決於一種特殊的RNA,ecRNA(extra-coding RNA)。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DNA甲基化可改變染色質結構、DNA穩定性及DNA與蛋白質等相互作用,從而控制基因表達。DNA甲基化可隨DNA的複製過程遺傳給新生的子代DNA,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甲基化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
維生素C可以激活DNA去甲基化,促進漿細胞分化,增強抗體產生
該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通過激活DNA去甲基化酶TET, 調控生發中心B細胞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從而促進生發中心B細胞向漿細胞分化,增強抗體的產生。B細胞需要通過生發中心反應,分化為漿細胞,才能分泌大量的抗體。
-
Nature+eLife | 科學家發現多細胞動物中首個組氨酸甲基轉移酶
,文中鑑定了SETD3為actin特異的甲基轉移酶,SETD3體外,細胞水平和果蠅中均可以催化actin H73位點的甲基化【10】。在人體中,55個SET家族中有一半成員可以催化組蛋白或非組蛋白上賴氨酸的甲基化。SETD3的N-末端含有SET結構域。儘管之前有對SETD3可以催化組蛋白H3的K4和K36的報導,作者卻發現與經典賴氨酸甲基轉移酶相比,SETD3幾乎不能催化組蛋白甲基化。而且,SETD3更多定位於細胞質。因此,作者試著尋找SETD3的其他底物。
-
昆明動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與阿爾茨海默病病變之間的關聯
AD主要的神經病理特徵為β-澱粉樣蛋白沉積形成斑塊和微管蛋白tau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學界研究之前的AD病人腦組織樣本和模型小鼠,發現在AD神經元退行性病變過程中存在明顯的表觀調控改變和功能失調,包括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作為機體重要的表觀調控系統,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參與諸多生物學過程,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Nature:我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中揭示一種新的源自維生素C的DNA修飾
2019年5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將胞嘧啶甲基化為5-甲基胞嘧啶(5mC)是許多生物中普遍存在的DNA修飾。TET雙氧酶對5mC的連續氧化導致一系列額外的表觀遺傳標記出現並促進哺乳動物的DNA去甲基化。然而,TET同源物在其他真核生物中的酶活性和功能仍然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體內酶活確定了SVBP/Vasohibin-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體內酶活確定了SVBP/Vasohibin-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
-
研究發現腫瘤鈣信號通路受高甲基化調控
DNA甲基化嚴密調控著基因的表達,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往往發生DNA高甲基化,而癌基因啟動子區則呈現出低甲基化。因此,異常的DNA甲基化通常被作為腫瘤診斷、分類和治療的重要分子標記。
-
DNA甲基化調控m6A甲基化影響番茄果實成熟 | m6A專題
在植物中,m6A甲基化的甲基化轉移酶和去甲基化酶最早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鑑定,並發現m6A可以調節幹細胞命運(案例解析:擬南芥m6A甲基化酶FIP37調控莖尖分生組織發育 | m6A專題),成花轉變(案例解析:擬南芥去甲基化酶ALKBH10調控成花轉變 | m6A專題)和毛狀體分枝(案例解析:m6A-YTH組件調控擬南芥葉片發育時間和形態發生 | m6A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