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貴州中醫藥大學作為中醫藥管理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優秀和順利通過中醫學、中藥學專業認證的學校,學校在學科建設上有哪些特色? 劉興德:按照《貴州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實施綱要(2018—2027)》的要求,學校學科發展緊扣我省「學科專業突進行動計劃」,以中醫學、中藥學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區域特點,突出民族醫藥尤其是苗醫藥特色,強化學科基礎研究與應用結合,推動基礎研究的轉化和技術產業化,助力我省民族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學科服務社會的貢獻度。如,今年我校張麗豔老師剛獲得的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就是我校學科建設服務民族醫藥產業,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助推我省決勝脫貧攻堅的典型。
貴州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興德 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記者:高校與地方同步發展,融合共生是當前貴州省加快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貴校如何推動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創基地」等平臺,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努力打造支撐貴州跨越發展的「人才高地」? 劉興德:貴州中醫藥大學作為我省唯一的中醫藥本科院校,始終堅持紮根貴州大地辦中醫藥大學,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近年來,我校結合地方產業特色與貴陽市、貴安新區、小河經濟技術開發區、清鎮市、惠水縣人民政府、貴州科學院等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打造建設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產學研平臺,共同探索欠發達地區後發趕超途徑。貴州是我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全省有中藥材品種4802種,其中太子參、半夏等品種在全國居於主導地位,我校依託我省中醫藥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學校中醫藥人才蓄水池作用,通過「學校+企業+平臺」模式,為我省中藥材種植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我省中醫藥產業發展。例如我校專家對安龍縣石斛谷的石斛種植進行了技術支持和現場指導,與貴州華夏本草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對以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以及「年產十萬噸中藥飲片加工項目」進行技術支持等等。 學校不斷整合資源優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優勢,積極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近年來,共建國家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民族醫藥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貴州省現代民族藥(苗藥)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省苗族醫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科研平臺,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紮根貴州醫療衛生事業和中醫藥產業的專家和人才,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藥物研發、人才培養、技術服務、成果應用和科技扶貧等方面的科研創新和轉化能力。 作為貴州省唯一的中醫藥高等院校,將始終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砥礪前行。目前,我校圍繞貴州省12個農業重點產業,重點實施「三個一百」工程,即「籌建一百個研究中心」「組織一百名博士進企業」「組織一百名博士進農村」。成立一百個研究中心,在現有「石斛研究中心」「太子參研究中心」等基礎上成立一百個研究中心,幫助企業做強做大,帶動地方經濟,服務地方社會。推選100名博士進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在研發、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過程中遇見的難點和關鍵技術,通過企業的快速發展增添工作崗位,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組織一百名博士進農村,把博士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為農村產業革命提供智力支持。採用「政府-企業-高校」的模式,進一步加強與各級政府、企業的合作,圍繞市場、企業和產業發展需求,深入研究與開發,爭取在產學研項目,平臺項目和橫向項目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貴州中醫藥大學 供圖 記者:「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工作。人才強校的戰略思維也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做到把人才引進來,讓人才留下來? 劉興德: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學校「人才強校」的戰略指導下,近三年來,我校通過「以媒引才、以網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積極參加貴州人才博覽會、省內外各種高層次人才交流大會、高校專場招聘會等,不斷加大人才招聘宣傳力度,近三年共引進了383名各類人才充實到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一線,共投入引才專項經費9800萬。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根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學科特色、人才特點,不斷完善和調整人才隊伍結構,在崗位結構、類別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不斷向優勢學科傾斜,向優秀人才傾斜,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另外還要著重建立人才保障機制,在外來人才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開綠燈」,切實解決後顧之憂,讓人才留下來,把人才用起來。我校2018年引進的周英博士,入選了2019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18年引進的徐君博士、2015年引進的羅國勇博士,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Nature》子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以我校第一單位和第一作者發表文章。
貴州中醫藥大學 供圖
記者: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學的學科特點就是學用結合,貴州中醫藥大學作為貴州省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基地,是如何搭建更多的教育創新平臺來助推科研與教學發展的?並且如何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更好的服務於地方醫療發展? 劉興德:首先,從思想上,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注意加強中醫藥思維的培養。中醫與西醫的文化背景與治療法則不同,中醫有幾千年的文化背景,重整體、重平衡,強調辨證論治與整體觀念,故必須遵從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植根於深厚的中華文化,注重中醫思維的培養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其次,確實如您所說,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人才培養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要注重臨床實踐。學校歷來倡導醫學教育要早實習,早臨床、多臨床、多跟師、反覆實踐,使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才能提高中醫藥學人才的職業素養、臨床執業能力和水平的培養,不斷加強醫教協同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加強臨床實習基地和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兩所三甲直屬附屬醫院和六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的優勢,依託我校現有國家首批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中醫類別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中醫類別國家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基地等平臺,實現醫學院校與醫院深度融合,提高學校與醫院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作為擁有兩所三甲直屬附屬醫院的省內唯一的中醫類高等院校,一直致力於以中醫學一流學科建設推動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促進科研成果能更好的服務於地方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一是著力強化醫學科技創新,以一流人才、一流團隊、一流學科、一流科研、一流產業為支柱,為提高科技成果質量打下堅實基礎。現有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6個、省教學團隊5個、省部級人才培養基地3個。二是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把基礎研究實力轉化為攻克臨床難題的能力,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現有國家級科研平臺2個,省部級平臺5個;三是認真貫徹國家、省有關扶持和促進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助力大健康大扶貧的意見精神,積極發揮科研優勢,緊扣地方特點,深入挖掘中醫藥民族醫藥寶藏,積極開發療效顯著、特色鮮明的藥物和療法,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推進貴州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記者:舉旗幟、育新人,就是要求高校堅持立根鑄魂,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把黨的全面領導有效融入到辦學治校各環節和全過程,貴州中醫藥大學是如何通過加強黨建工作,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證的? 劉興德: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委在謀劃努力建成多學科協調發展、民族醫藥特色鮮明、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中醫藥大學的核心作用,結合我校實際從以下幾方面重點著力推進:一是通過加強政治建設,要求全體黨員幹部旗幟鮮明講政治,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二是通過加強思想建設,倡導黨員幹部奮發有為勇擔當,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堅定思想保障。三是通過加強組織建設,選賢任能強隊伍,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組織保障。四是加強作風建設,改進作風明責任,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嚴明紀律保障。五是加強巡察補短板,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有力政治威懾。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阮甜 諶思宇
編輯 朱迪
編審 塗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