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讀書時應該進行怎樣的思考

2020-12-25 大道知行知行堂

為什麼要讀書?通常會有四種情況:一是為休閒而讀書。隨便翻翻,看看小說、散文或非專業的書。二是為興趣而讀書。對某個領域有興趣、為了解某個方面的情況而讀書。比如出國或國內旅遊,要了解目的地、景點的情況。三是為學習而讀書。要完成學習任務、為了考試或者要求寫體會文章而讀書。三是為研究而讀書。也就是為研究問題、做學問而讀書。我所說的讀書思考,主要是講為學習、為研究而讀書時的思考。

為學習、為研究,肯定要讀書。尤其是為了研究還必須讀很多書。張培剛先生在哈佛大學寫博士論文,9個月時間翻閱了200多部專著,涉及180位學者,最終論文得了威爾斯獎。

為學習或研究需要很認真讀書,為了說明或檢驗讀書認真,有的還要求整段整篇地背下來,有的還寫讀書筆記或體會。我認為,為學習或為研究而讀書,判斷其認真程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記憶,讀過之後,記得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段落和句子;第二個層次是理解,能夠理解書中所傳達的思想;第三個層次是思考。

為學習研究而讀書,往往有通讀和精讀兩種方式,有時也會有選擇地讀或有重點地細讀。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引發思考,都可以因為思考而讀懂。

讀書時的思考,可能會涉及四個方面。

讀書需要平面思考。要把書、作者以及所處的時代結合起來思考。如何理解書的旨趣,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麼有時直截了當、有時卻環顧左右而言他,甚至似是而非?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觀察,必須歷史地看,必須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中看;需要結合作者的人生、風格、追求看。只有這樣,才能把書的中心思想理解準、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

讀書需要總結思考。一本書總是有一定篇幅的,無論是通讀還是精讀,必須抓住重點,總結概括出書的主題、中心思想、所運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創新點或亮點。雖然作者、出版單位在推介時會講該書的看點,包括寫作意圖,也會有專門的書評,甚至包括其他人的讀書筆記和體會文章,但這些只能幫助我們理解,不能代替我們思考。

讀書需要關聯思考。要把所讀之書與同類書籍、文章聯繫起來讀,與相關領域的學術體系、學科前沿聯繫起來思考,搞清楚該書的學術地位、學術價值、原創水平和實際貢獻,建立起「由點到面,以面看點」的分析框架。

讀書需要啟發思考。無論是為學習還是為研究而讀書,目的總是要提高自己的。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啟發性思考,要一邊讀一邊想。通過讀書我們想到了什麼、悟到了什麼。通過讀書我們是否受到激勵、觸動與啟發,這是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書讀得怎麼樣的最好回答。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尹漢寧),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促膝談丨我們該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在這兒我就談兩件事:一是怎麼讀書,二是怎麼思考。這倒應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鄭也夫文/鄭也夫 讀書帶來的是樂趣而非利益你給人講的時候你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當時能從腦子裡拎出什麼東西來,肯定無意識中進行了篩選,那是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你才能牢牢地記住。讀書最大的收穫是開發你的心智、開發你的思想,讀了以後跟作者的認識完全一樣,第一沒有可能,第二也沒有意義。要都是這樣,人類的思想就不會發展和拓寬了。
  • 陽春三月好讀書,雲上分享進行時
    陽春三月,對於授業解惑的黨員老師們來說,在輸出的同時也需要文化的汲取。3月30日,各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暨「書香致遠」黨員讀書會如期進行。為總結寒假期間黨員老師們的讀書情況,高一、高二、高三及行政黨支部的黨員們紛紛通過學習強國視頻會議分享近期讀書心得。
  • 《蒙田隨筆》:讀書很好,但讀書不應該代替思考
    這也正是蒙田讀書的趣味,他直言「如果這本書看煩了,丟下換上另一本」。他還說,「閱讀時遇到什麼困難,我也不為之絞盡腦汁;經過一次或兩次的思考,得不到解答也就不了了之了。」也許有人看到這裡要蹙眉了 ,這樣隨心所欲真的可以嗎?不要害怕,沒有那麼多不可以,你不會錯過什麼東西。就算你沒有錯過,過不了多久也會忘掉。
  •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讀書
    圖書不像網際網路上的碎片文章,它更系統、更完整、作者的思考更深入。尤其是那種多次再版的紙質圖書,不但深受讀者喜愛而暢銷,同時在保證圖書品質的基礎上,不斷迭代新的版本,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內容。比如,經管類,特勞特的《定位》;文學類,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社科類,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等好書都屬於這類。
  • 張五常:該怎樣讀書和思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問題有二:1、應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2、在嘗試一個新項目時,除了資料,要不要先參考他家之說?我自己的選擇,是有讀書的時候,有獨自思想的時候,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於今回顧,這選擇是對的。一、讀書的方法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
  • 張五常:該怎樣讀書和思考,你的人生才能事半功倍?
    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儘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
  • 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說到這,不由的想起以前上學時背誦的那些內容,以及考試時的考點了。比如作者生平、簡介。這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去了解更多關於影響作者的書籍。即他們的思想是繼承了「何門何派」,他們是屬於哪一類型的作者,以及這類書籍要怎樣去讀的通用方式,還有該如何理解這類書籍的表達方式等。
  • 兩會進行時⑤丨糾偏新讀書無用論 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孩子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王小霞教育公平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新讀書無用論在部分特困地區漸有蔓延,應儘快糾偏,加強疫後對教育領域的傾斜政策出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赴湖北、湖南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調研時發現,新讀書無用論在部分特困地區漸有蔓延,教育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他告訴本報記者,教育部、財政部應加強疫後對教育領域的傾斜政策出臺,尤其是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使基層教師成為教育扶貧的中堅力量,探索擴大貧困地區民辦普惠性幼兒園支持力度和範圍。
  • 全國高校報名進行中丨用24小時重新定義校園閱讀空間
    湘潭大學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丨中南大學廣西大學丨西南政法大學安徽大學丨浙江萬裡學院南京工業大學丨南華大學贛南師範大學丨湖南大學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24小時 校園閱讀空間」我們一直在思考,書的延伸究竟是什麼?理想的閱讀空間又是怎樣的?校園中吸引人的閱讀空間又要如何搭建呢?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便捷的科技引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 平均每年讀書64本的猶太人,是怎樣閱讀和思考的?
    每年的4月23日,也就是「世界讀書日」這天,會有許多網站列舉世界各國人民的閱讀量,比如你很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描述: 據調查,猶太人平均每年讀書64本,而中國公民每年平均閱讀量僅為而這些智慧的來源,就是大量的讀書。 「知識是可以隨身帶走且不被掠奪的』財富』。」這是猶太人的一句諺語,無數的猶太人從很小的時候就信奉著。猶太小孩在家長的指導教育下,養成良好讀書的習慣,用心鑽研和誦讀《哈加達》、《塔木德》等猶太人的傳世經典中的文段,並將這種家庭教育和閱讀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 如何進行一次成功的思考?
    二,思考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被動式思考,一種是主動式思考。       被動式思考相對簡單,多依靠聯想進行,且由情緒推動。       以上便是思考的兩種方式,那麼,如何進行一次成功的思考呢?除了臨時抱佛腳外,最主要的還是在平時多做準備。       為了在被動式思考中更好的聯想,我們應該:一、多讀書。
  • 讀書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
  • 聖經智慧:你該怎樣讀書?
    雖然現在有了網絡,人們使用電子產品也日益普遍,可是,讀書仍然是明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又該怎樣讀書呢?《以弗所書》第三章第19節對此有了詳細的解釋,只不過,就像聖經中的其它文字都表達婉轉、晦澀一樣,想要直接從中找到方法是不太可能的。那該怎麼辦呢?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教材分析」,怎樣進行閱讀分析
    滿腹詩書才可能使教師教材分析時底氣十足。「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學年、每學期的讀書計劃。除了讀書要堅持寫作,記錄自己讀書中的收穫,記錄自己對人生的感悟。2、確立一個開展教材分析活動的目標我們開展教材分析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教師教材的分析能力。
  • 人醜應該怎麼讀書——功利性讀書指南
    很多人都聽過知乎上的一句金名:人醜應該多讀書,這句話的原作者是@陳章魚 ,他是知乎上閱讀方面的達人之一,出了一本知乎鹽系列電子書《紙上得來:知乎陳章魚自選集》,今天他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閱讀觀點:他最近剛在知行上出臺,如果哪位在北京的讀者,有閱讀方面的問題,可以考慮當面請教一下。
  • 書丨被動到主動讀書,《高分讀書法》幫助你提升思考力與解讀力。
    文丨落花雨 說到讀書方法,你是否跟我最開始一樣,認為讀書就是帶著娛樂性質地看小說?但是總感覺跟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的名言名句相去甚遠,好像是讀書無用論更貼近我們平民百姓的現實生活。
  •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公眾演講?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公眾演講提升演講力的小竅門1.分享你真實的情感故事很多演講者會講一些他們自嘲的故事有話說:建議當你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試著帶有當時的情緒(或悲傷或哭泣或懊惱),醬紫聽起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啦……聽眾最想看到的是就你當時最真實的反應,這也才是你與聽眾連接的最有效方式。
  • 傳道、授業、解惑,顛倒這三個詞會怎樣?
    然而,在信息化和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今天,顛倒三個詞的時機已到,即授業在某種程度上應讓位於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基礎上解惑,在解惑中授業傳道。三個詞位置的變化引發的是大學教育的革命,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和條件。眼下時髦的詞彙很多,慕課、微課、多模態課程、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互動實踐,金課教師,等等。其核心是什麼?
  • 到底應該怎樣去提升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呢?
    現在這個社會對於孩子的最大的要求就是要他們主動的去思考問題,或許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面對的事情都太過於雷同了,所以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隨波逐流,別人選擇什麼他們就去選擇什麼,別人遇到問題怎樣去解決他們也會照著樣子的去解決,雖然這樣的做法能夠減少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阻礙著孩子們主動的去思考,很多家長也會發現
  • 讀書無用論談何為說起?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讀書,上學時老師教我們怎麼讀書嗎?怎樣讀書才算是會讀書呢?在之前讀的書裡,對你讀後有什麼影響?發生什麼變化?最近讀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徹底打破了之前傳統讀書的思路,給我顛覆性的新奇看法。讓我突然覺得之前讀的書好多還真是白讀了,沒有實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