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文:xiaobai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成語名字】積羽沉舟
【成語拼音】jī yǔ chén zhōu
【成語釋義】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成語出處】《戰國策·魏策一》:「人主覽其辭,牽其說,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解釋:君王們接受他們的巧辯,被他們的空話牽動,怎能不頭昏目眩呢?我聽說羽毛多了也可以壓沉船隻,輕的東西裝多了也可以壓斷車軸,眾口一詞足以熔化金屬,所以請大王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近義詞】群輕折軸 蟻穴潰堤 叢輕折軸 聚蚊成雷
【成語造句】
我們不能盯著那些重要的事情看,小問題也不能聽之任之,積羽沉舟,搞不好,哪一天照樣會釀成大亂子。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而齊國在當時也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由於秦國在西邊,齊國在東邊,於是就形成了東西兩大強國對峙、其他弱國並存的局面。
但是秦國實力遙遙領先其他六國,秦國又經常攻伐其他國家,志在消滅六國,於是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合縱:戰國時以蘇秦為代表的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與秦國對抗的政策。連橫:戰國時張儀等遊說六國諸侯實行與秦國橫向聯合對抗其他國家的政策。
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準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
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係出現裂痕。
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
魏哀王終於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歡迎轉發
點贊分享,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文章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查看歷史消息,請戳閱讀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