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黨曉培 通訊員 師雲波/文 記者 陳飛/圖
熱點
通海縣聚焦蔬菜優勢特色產業,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創新模式,不斷提升蔬菜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綠色化、市場化「五化」水平,努力破解品質提升及進入高端市場難題,各項創建任務紮實推進,蔬菜產業發展成果豐碩,蔬菜之鄉名片更加耀眼。2019年9月,通海縣憑藉著蔬菜產業被列為雲南省「一縣一業」示範縣。
近日,記者重訪通海,去探索其創建「一縣一業」示範縣的秘方,去破解增強縣域經濟的「密碼」。
堅持市場導向,樹立品牌形象
清晨6時,通海縣金山蔬菜批發市場車水馬龍,每天進入這個市場進行交易的大小車輛超過1000輛,一派產銷兩旺的好勢頭。
除了繁忙的市場交易外,無數蔬菜經紀人活躍在田間地頭,一頭連著菜農、一頭接著蔬菜貿易商,當起了通海蔬菜進入市場的「紅娘」。
通海蔬菜年運銷總量常年保持200萬噸左右,銷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及廣州、上海、哈爾濱等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通海縣仍然每天外供蔬菜超過3000噸。
今年上半年,通海縣共種植蔬菜19.18萬畝,總產69.7萬噸,實現農業產值9.76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6.96億元,為全縣農業農村保持平穩發展態勢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有力促進了全縣農產品出口額的逆勢上揚。上半年,全縣農產品出口額達5.027億美元,同比增15.57%,佔全縣進出口總額的99.6%。蔬菜產業已成為支撐通海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一縣一業』示範縣的創建,提升了通海蔬菜的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培育、壯大了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介服務機構等,使通海的蔬菜品牌進一步打響,市場進一步開拓。通海蔬菜成功進入了國內一線城市超市和小區直接配送,有利於通海蔬菜的高質量發展。」通海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飛運介紹。
立足特色,打造一村一品
秀山的芹菜、楊廣的花椰菜、河西的玉米、四街的白菜……這些都是通海各種蔬菜種植區域的「特色菜」,在當地具有較長的種植時間,當地村民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些區域在生產中,自然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種植種類。我們就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培訓和推廣。讓這些區域的種植水平和技術更專業,產品質量更高,打造『一村一品』的專業村,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通海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業師陳寶紅說。
通海縣秀山街道六一社區80%的人種植蔬菜,而這其中又有80%的人種植芹菜。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萬林介紹,六一社區水利設施完善,四通八達的溝渠貫通所有農田,滿足了芹菜的灌溉需求;轄區內的土壤多為沙土,最適宜芹菜生長;加之當地村民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使六一社區成為通海縣芹菜主產區之一。
多年的芹菜種植,培養了一大批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職業「農工」。社區居民楊翠仙就是其中一員,她說:「來田裡幫幫工,每天可以掙100多塊錢,一個月可以掙3000多塊。」在六一社區,像楊翠仙這樣手腳靈活、經驗豐富的工人有100多名,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凌晨5時左右到中午12時左右、下午3時左右到天黑,每小時工錢10至12元。
像這樣的專業村在當地還有很多,五堖山的甘藍、海東的蒜苗、漢邑的豇豆……每個種類的蔬菜後面都有一大群技法嫻熟的專業「農工」活躍在蔬菜種植的各個環節。
針對各村特色和發展需求,通海縣因勢利導,加大對農戶技能培訓和優質種苗的推廣力度,立足打造「一村一品」的專業村。2019年9月,秀山街道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成為通海蔬菜又一張亮麗名片。
綠色引領,秉持綠色發展理念
近幾年來,建設綠色生產基地、改變綠色生產方式、擴大綠色有機認證……成為通海縣農業發展談論最多的話題。
「通海的種植方式原來很粗放,大水漫灌,化肥使用不合理……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海蔬菜產業提檔升級,走綠色發展成為必由之路。」楊飛運表示。
隨意走進一塊蔬菜種植區,藍色和黃色的粘蟲板、太陽能殺蟲燈隨處可見,這些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防治方式。通海縣整合杞麓湖徑流區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項目投入1800萬元,購買4607臺太陽能殺蟲燈、180萬片黃藍板及一萬套誘捕器,積極推廣普及綠色防控措施。「通過這些綠色防控物資的安裝使用,實現了蔬菜產區綠色防控物資的全覆蓋,有效減少了蟲口密度,提升了蔬菜品質,促進了農民的增產增收。」通海縣經作站站長劉發倫說。
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帶動菜農在蔬菜種植中科學施用有機肥、沼液肥,全縣共採購有機肥1800多噸,在9000多畝蔬菜種植區示範施用。此項目每年可減少項目實施區化肥施用100多噸,大幅削減農業面源汙染負荷,保護杞麓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和施用農家肥一樣,能改良土壤,栽出來的是無公害蔬菜,長勢也好,口感也好,銷量也好。」看著田裡長勢良好的蔬菜,對於用有機肥、沼液肥替代化肥帶來的「節本增效」,通海縣大樹社區五組菜農董瓊有著切身的感受。此外,總投資2670萬元,在四街鎮六街村、裡山鄉芭蕉村及楊廣片區實施的5000畝噴灌建設已接近尾聲,節約用水、節省勞力、保持水土等諸多優點受到了農戶們的歡迎。
與此同時,通海縣積極引導高原農產品、宋威公司等企業開展綠色食品基地認定,培育並開展綠色食品認證。「一縣一業」項目啟動實施近一年來,綠色蔬菜基地認證面積達3萬餘畝,獲綠色食品認證19個,大大增加了通海綠色食品品種及數量。
建設綠色生產基地、改變綠色生產方式、擴大綠色有機認證……近幾年來,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海蔬菜產業提檔升級,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道路。
示範引領,抱團才能走得更好
在政府引導下,通海蔬菜產業形成了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生產模式,即「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標準+管理」的產業化運行機制。
通海縣不斷引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支持發展規模適度的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建立和完善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註冊商標,進行標準化、品牌化生產。
目前,全縣取得市場主體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12個,其中國家級示範社7個、省級示範社14個,擁有註冊商標8個,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合作社3個。有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促進「一縣一業」創建。
與此同時,通海縣還不斷助推龍頭企業發展壯大。2019年,通海高原農產品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龍頭企業,雲南環泰進出口有限公司等3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1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健康有序成長,提高了通海蔬菜產業的組織化水平。
作為全國有名的蔬菜大縣,農民人均耕地卻不足0.7畝。面對人多地少的縣情,通海充分發揮農民精耕細作的傳統優勢,在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下,通過高度組織化生產把農民組織起來,最終實現了蔬菜產業的「軟規模化」發展。現在他們又在探索「接二連三」的發展路子,在規模化發展上走得越來越好。
作為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楊廣智慧農業小鎮冷鏈物流園區建設按下「快進鍵」。2019年1月份以來,物流園區共完成了114門冷庫建設,其中36門已投入使用。據介紹,今後,園區將配套建設B型保稅物流中心及大數據和應急服務中心,通過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蔬菜深加工基地等實現三產深度融合,同時衍生、創新各種新型農業業態,促進通海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跨越發展。
「項目按規劃全部建設完成後,將實現通海冷庫的集中化,推進通海冷鏈產業有一個根本性的提升,把通海蔬菜產業推向國際化。此外我們配套建設農戶中心,指導農戶規範種植,整體促進通海蔬菜品質的提升。」楊廣冷鏈物流園工程經理武議高說。
「軟規模化」的生產與規模化的加工有機連接,讓通海縣「一縣一業」示範縣創建步伐更堅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