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前幾天,一位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的患者,70歲,男性,術後第一天遵醫囑拔除尿管後,4個小時過去了,患者有了欲排尿的意識,6個小時過去了,患者仍然沒有排出尿來,他痛苦著,焦慮著,躁動不安,越是緊張,越排不出來。直至7小時,最後不得已通知醫師,再次留置導尿管,順利排出600ml澄清淡黃色尿液。
分析
原來這名患者的責任護士是一名剛工作半年的新護士,對於尿管這一塊的知識,了解還不是很多,她雖然知道尿管要定時夾閉,一般根據飲水量,2~3小時放尿一次,但是並沒有詢問患者是否有尿意,只是盲目的根據時間段定時放尿,照本宣科,術前由於健康宣教的內容比較多,關於尿管留置這方面的內容就忽略了,也沒有告知患者進行膀胱功能的鍛鍊。
結果
了解了這些我們按照標準和病人主訴同時進行,再次健康指導,患者第2天晨起,尿管拔出後,順利排尿。
各種手術後留置尿管的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礙,排尿困難,由於排尿不暢造成患者躁動不安,傷口疼痛及出血等等。為使患者術後能自行排尿,減少術後排尿障礙及傷口處疼痛出血,對患者實施術前排尿訓練至關重要。
排尿功能分級
0級為正常,即為從預排尿到排出尿的時間在一分鐘之內。
Ⅰ級為從預排尿到排出尿所持續的時間在30分鐘以內。
Ⅱ級為從預排尿到排出尿所持續時間在30分鐘以上。需採取措施按摩、熱敷等才能自行解除小便。
Ⅲ級必須行導尿術才能排出尿液。
1~3級為排尿功能障礙,有可能導致腹部手術後傷口出血,包括傷口滲血、血腫等。
術前訓練
術前三天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排除雜念、全身放鬆進或放鬆會陰部肌肉的訓練,之後可以屈膝抬起,將小便器放好,注意身體皮膚,增加腹壓,加強排尿功能控制,每天訓練3~4次,直到可以暢通排尿。患者有需要可撫摸、熱敷下腹部或聽流水聲誘導其排尿。
具體實施
1.盆底肌肉的訓練:
仰臥位,兩手臂枕於頭後,雙腿伸直略分開,用力收縮臀部肌肉,同時肛門緊縮上提,呼吸3~6次,放鬆肌肉,重複3~5次。
在排尿過程,中止排尿動作,每次10~20次。
2.尿囊定時排尿法:
用尿囊接尿器,每隔2~4小時排尿一次,3~5天後取下衝洗。
3.按摩腹部排尿法:
排尿前仰臥位,用雙手輕揉按摩腹部,雙手做環形按摩腹部膀胱區,有助於自行排尿。
4.定時加閉合開放尿管:
在留置尿管的次日,開始訓練膀胱的功能,定時夾閉和開放尿管,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形成無張力性膀胱。同時又可避免持續開放,膀胱內無液體導致的小膀胱。夾閉尿管,等患者有尿意或兩小時後開放尿管,排尿後再次夾閉。
5.間歇導尿
留置尿管一段時間後,可試行拔管。拔管前夾閉尿管3~4小時,囑患者飲水1000~1500ml,使膀胱充盈後再拔除尿管。以後可採用間歇導尿,每4~6小時導一次。兩次導尿之間誘導患者排尿,注意環境安靜。用力按壓膀胱,誘導排尿,同時繼續行膀胱盆底肌肉鍛鍊,經間歇導尿和膀胱盆底肌肉鍛鍊,當殘餘尿小於300ml/d,每天導兩次,小100ml/d,每天導一次,小於50ml/d則停止。
6.反射性膀胱訓練排尿
經過上述方法,患者可自行排尿,但不受大腦控制的患者,再次將排尿訓練設立為條件反射排尿,即在身體上尋找一個點促使排尿。如:利用皮膚-膀胱的反射作用,建立反射狐,在患者想排尿時輕輕按壓患者下腹部膀胱處,大腿內側皮膚,及會陰部皮膚,尋找引起排尿的刺激。每次排尿動作需要重複2~3次,力求排盡膀胱尿液。
床上排尿訓練是術前給患者採取的一種以健康教育意念訓練、會陰部舒張和收縮肌肉的綜合訓練方法,目的是使患者在床上可以排尿,減少尿瀦留的發生,同時減少由於排尿障礙引起的情緒波動造成煩躁不安,引發傷口處出血等併發症。
術後膀胱護理
妥善固定尿管後,保持尿管通暢,觀察尿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向家屬、患者講解尿管的重要性及基本日常護理方法,防止扭曲、壓迫、摺疊及脫管。觀察手術傷口處敷料是否幹潔,必要時協助醫生更換傷口敷料。對各種引流管進行標識並詳細標註各個引流管的時間,用紅黃藍標記重要性,避免出現混淆情況。加強患者的外陰清潔和消毒,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及衛生處理,每日清潔和消毒尿道口應更換無菌敷料,避免逆行感染。每日正確統計患者的尿量,對尿量減少的患者使用利尿劑,確保患者出院前每日尿量在2000ml左右。
床上排尿訓練,可以有效減少術後排尿障礙,尿瀦留的發生率,減少術後傷口出血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痛苦,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