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良與李家昇:兩代香港攝影的追夢人與橫跨近70年的影像

2020-12-25 澎湃新聞

「香港影像·兩代觸覺—邱良·李家昇」展覽這些天正在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展出,呈獻已故香港攝影師邱良及當代藝術家李家昇以香港為題的紀實攝影。兩代香港影像的追夢人、橫跨近70年的影像,展現了一段真實、詩性、笑中有淚的歷史。

因種種原因,被譽為「香港布列松」的邱良曾經幾乎消失於世,而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李家昇則在不斷重返中,思考自我身份並追憶往昔。在他經年整理之下,那些被時光磨蝕的風景,那些曾經閃光的香港攝影人,通過鏡頭與菲林,重回公眾視野。

1954年,奧黛麗·赫本在電影《龍鳳配》裡,足登一雙中跟鞋,演繹了一個「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影片在英國上映後,這款被稱為「貓跟鞋」的女鞋迅速風行。1961年,身著旗袍、腳踩貓跟鞋的兩位儷人,款款走進香港攝影師邱良鏡頭中。半個世紀後,當貓跟鞋變成復古風潮回歸時,被譽為「香港布列松」、對香港攝影卓有貢獻的邱良卻被遺忘良久。

邱良《儷人行(告士打道)》,1961,銀鹽照片

「香港影像·兩代觸覺—邱良·李家昇」展出約50幅邱良親手衝印及籤名、原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約30幅李家昇近年以香港城市為題的黑白和彩色作品。兩代香港影像的追夢人、橫跨近70年的紀實攝影,為人們翻開一段真實、詩性、笑中有淚的歷史。

邱良《六十年代太平山下香港島》,1960年代(雙聯作),銀鹽照片

邱良是誰

2017年,一場關於香港過往輝煌事物的展覽Very Hong Kong在籌劃時,邀請李家昇作為攝影一項的顧問。涉及對攝影做出貢獻的人物,李家昇提議,一位是斥資出版過一系列香港攝影師作品集的劉先生,另一位是邱良。可惜,展出時只有邱良原作照片而完全忽略了他的建樹。考慮到這一年距離邱良身故已整廿年,期間的社會變遷,老一代影人的相繼辭世以及有限的衝印和傳播條件,邱良陌生於時代並不為奇。

邱良(1941-1997)

1941年,邱良出生於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沙龍攝影在港縱橫,追求形式的完美和純粹藝術技巧的表現。邱良作為少數堅持寫實風格的攝影家之一,並沒有在當時攝影圈受到廣泛青睞。六十年代,邱良步入攝影界,出任國泰機構(香港)電影有限公司攝影師,後轉職到邵氏製片廠,任旗下《南國電影》月刊的攝影師。1973年,邱創辦《攝影生活》月刊,並從1980年起任職《攝影藝術》雜誌總編輯。

(左)名牌福倫達135相機,邱良早期的黑白照片,多出自該機鏡頭。(右)《南國電影》1972年1月第167期。

邱良曾言:「紀實攝影的社會歷史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因而他總是聚焦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尤其偏愛拍攝孩童和底層階層的點滴。1963年,香港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水荒,每4日只供水4小時,「制水」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搏命撲水》就記錄了深水埗街頭的場景。

邱良《搏命撲水(深水埗街頭)》,1963,銀鹽照片

1976年拍攝《偷渡》時,男子翻越維園網球場的一刻,邱良按下決定性的快門。寫實派攝影大師布列松認為,一切人物情緒以至事情發展均有高潮頂點,若拍攝紀錄得太早或太遲,則剛好錯過人物情態最具表現力的瞬間,影像的感染力亦將隨之而大大減低。邱良的作品正是演繹了「決定性瞬間」。

邱良《偷渡(維園網球場)》,1976,銀鹽照片

提起香港攝影家,已故的何藩(1931-2016)聲名更勝。邱良出道的六十年代,何藩已蜚聲國際攝影界,此後電影導演的身份和長壽的人生,令何藩獲得寬廣的藝術生命。兩年前,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曾舉辦

「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展覽

,作品裡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

何藩《日暮途遠》,

1955,

銀鹽照片

何藩《喜相逢》,1963,

銀鹽照片

當時,導演吳宇森為紀念故友逝世一周年,特意撰文《感念一位師兄》:「以往的人是很懷舊的,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惻隱之心大部分都有,在患難時刻,在社會上下都彌浸著一種重情重義的氛圍;在文化沙漠年輕人追求文學,各個行業在雜亂無章中尋求改變、創新。就覺得,何藩兄的作品可說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叫人不免看一下自身及現今這高科技的世界,我們好像缺失了些甚麼……那隻好從他的照片中把失落的記憶追回來。」

在空間策劃總監黃杰瑜看來,何藩常以剪裁手法創作,鏡頭更加傾向風格化。邱良的作品更接近被攝者,而且常有一種樂觀及幽默精神,與香港60、70年代經濟騰躍的社會背景相呼應。

李家昇在接受澎湃新聞郵件採訪時說:「如果目前有當代攝影和簡稱為『上一代攝影』兩類的話,那何藩和邱良則屬於『上一代攝影』中的兩個不同時期,雖然時間上是接近的,但還是兩種不同的取向。何藩比較注重構圖和畫面,受早期西方的畫意(Pictorial)/沙龍風格影響。他的作品中紀實性固然有,可是比起邱良等後一輩的攝影師,紀實的部分就明顯比較弱,因為畫意派別的攝影中畫面整體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一環。邱良是屬於寫實的,受六七十年代西方風格影響,更希望用快門捕捉眼前小市民一瞬間的表情,或是拍攝一個代表那個年代的標誌性景物。」

邱良《喜雨(深水埗青山道)》,1963,銀鹽照片

至今仍在通行的告士打道,由1920年香港施行的填海計劃擴建而來,日本佔領期間易名為東住吉道,1960年代末港英政府修建海底隧道,填海鋪路並與之相連,1970年代又擴建成為香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之一。照片中,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道路倒映著如今早已行遠的城市歷史。

邱良《告士打道》1961,銀鹽照片

1930年拍攝的《左擁右抱》中,老伯一手一雀籠走在街上,讓人聯想起舊式茶樓,雀友們攜著相思(文雀)、畫眉(武雀),從清晨到下午,玩鳥品茗的眾生風景。

邱良《左擁右抱(深水埗)》,1963,銀鹽照片

所謂「上一代攝影師」留下過大量香港的影像,可惜那些影像大多沒有成為照片完成品,又或者流失湮滅,以至八九十年代的何藩、邱良們幾乎消失於世。90年代初,邱良在李家昇的協同下,出版了兩本個人攝影集《爐峰故事》(1992,註:爐峰指香港)、《飛越童真》(1994)。

1994年出版的邱良攝影集《飛越童真》

李家昇對澎湃新聞說:「在攝影中,除了技術或構圖等比較客觀刻板的標準外,『心』才是最重要。所以邱良必定是一個喜歡小孩、童心未泯的人。」

邱良《笑口常開(黃大仙天台學校)》,1965,銀鹽照片

透過1961年拍攝的《虎視眈眈》,不難想像初入影壇的邱良,也有一雙同樣充滿初生之犢般勇敢的洞察之眼,直視著周遭世界。

邱良《虎視眈眈》,1961,銀鹽照片

李家昇·身份

邱良是默默從事將老一代攝影與新一代攝影銜接的一人,每當新一代人攝影展覽開幕的場合總見邱的身影,在港幾乎每一個當代攝影師都是邱的朋友。李家昇便是其中一員。

李家昇(1954-)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家昇為邱良主編的《攝影藝術》撰寫專欄,後又在雜誌附刊了一份異常前衛,以國際數位影像創作人為基礎的刊物《秩智DIGI》。1993年李家昇在香港舉行個展,邱良為他出版了一本近百頁的照片冊。

四年後,邱良因跌傷意外離世,李家昇舉家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同時,退休後在美國住了一年的何藩也因種種不適應陷入沮喪。

二十多年來,李家昇數度返港,對於這方餵養過他的小島,他含蓄細膩又複雜的情感被衝洗成一張張影像,帶著李家昇慣有的詩性,也有了明顯不同於上一輩攝影人的表現手法。

李家昇《開往快活谷》,2017,數碼衝印

這次展出的是李家昇關於香港的兩個系列。其一,是李家昇移居加拿大前審視故地的黑白照片。其二《香港二訪》是近作,攝於2016至2017年間他重回香港的旅程,同時也是題獻給期間他在多倫多逝世的摯友,緬懷一對旅居異國的友人有關舊日香港的美好記憶。《從兩個逆方向相對而行》由一紅一藍兩條階梯在同一起點背對而行,恰如兩位摯友無奈天人永隔、風流雲散。

李家昇《從兩個逆方向相對而行》,2016,數碼衝印

李家昇告訴澎湃新聞,創作第一組作品時,他還是以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大家都重新思考自我身份,很多作品是在這樣一個思潮中創作出來的。第二組作品,是20年後,當時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創作與香港有關的作品了。「相隔多年再次拍攝香港,感覺我已經是從較軟性、較游離一點的角度出發,不是純粹以香港人或非香港人這兩種簡單的態度來審視事物,當中的界線變得模糊了。那時候的作品更像是對遠去了的事物的一種追憶。」

在李家昇的作品中,雨和街道的意象頻現。每年3月,李家昇回港探望父親,並參觀香港巴塞爾展。三月是雨季,又因為他喜歡在車上拍照,所以就有很多帶著雨點遠觀街道的作品。

李家昇《在雨中正要拐彎的電車》,2017,數碼衝印

「詩」也是作品標題的高頻字,這多少與他早年從事文學及現代詩創作的經歷有關。1970年,他與關夢南共同編輯出版《秋螢詩刊》,1978年與黃楚喬(即妻子 Holly Lee)設立攝影工作室開始廣告攝影,1992年與黃楚喬及劉清平合辦月刊《女那禾多》至1998年。前些年,與香港詩人也斯合作過展覽。

李家昇《在『英』閘後面的十位寫詩朋友》,1998,銀鹽照片

《在『英』閘後面的十位寫詩朋友》源於為一本書創作封面,書是包括李家昇的10人詩選。「『英閘』是在形容當年那些閘很像英國國旗。是生活在殖民時代所啟發出的想法。單純一幅影像是具象,但當很多不同的影像組合起來,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就變成了抽象。所以我為作品起的題目就成了閱讀作品的指引。如果我的作品屬於多層的話,題目也是其中一層。」李家昇說。

「我每天都隨身帶著相機,看到有趣的就拍下來,對我來說這是收集元素的過程。邱良的風格或做法是花很長時間去等,去捕捉一個瞬間,那影像是他追求的完成物,而我則是捕捉很多不同的影像,把它們組合起來,這是我的創作過程。」

兩代人,無意間承傳智慧

1953年,香港誕生了第一間博物館馮平山博物館,現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前身。但在六七十年代,香港本地博物館基本沒有收藏任何攝影作品。據李家昇回憶,「就算是尖沙咀的香港美術館也不收藏照片,直到很後期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才開始設立攝影收藏的部分,真的是從零開始。」因此,早期攝影師大多在沙龍活動上交流,例如加入本地攝影學會,參加被稱為「打沙龍」的攝影比賽,參與展覽等等。

李家昇《一九九七年香港某日》,1997,銀鹽照片

1995年,李家昇創立OP(英文Original Photograph縮寫),一項以限量原作照片為媒體的計劃,主要梳理同代人的攝影作品。旅加期間,李家昇也曾在自己經營的畫廊展出香港攝影師顏震東、麥烽和邱良等的作品,但只是作為純展覽的非賣品,更多是對友誼的追憶以及同好間分享。2018年,他決定停止畫廊運營,未來集中整理九十年代所辦的攝影出版、梳理同代和上代攝影師作品。在他看來,博物館是這批香港攝影史資料最好的歸宿。

黃杰瑜總監告訴澎湃新聞,邱良、李家昇的作品均被香港M+博物館及文化博物館收藏,這次蘇富比辦展「稱不上整理香港的影像歷史,這應該交由博物館去處理,但我們的確想要打撈當中的滄海遺珠。香港的攝影市場還在發展階段,特別是很多罕見的香港影像都在歷史中散失了。」

李家昇《負像空間》,2017,數碼

衝印

在香港,以何藩、邱良為代表,呈現了上一代攝影的優美傳統。在李家昇看來,當代攝影是不能亦不會傳達傳統攝影的詩意和美,上一代的有屬於它們當時的美好,當代的也有專屬此時代的美好。

李家昇《香江愛》,1998,銀鹽照片

「我認為,不能為承傳而承傳,為延續而延續。舉個例子,我爸爸其實也是個攝影師,我從小就為他當助手。但當時我其實並沒有因此對攝影抱有很大的興趣,感覺只是純粹幫爸爸的忙而已。到後來我去念設計,又再次接觸到攝影,不過已經是現代專業攝影,跟我爸的完全不一樣了。從技術上到處理業務上,對我來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我需要從頭開始重新學習。到事業開始有點成績,再次留意和吸收以往接觸過的東西,才無意識中承傳了上一代的智慧。基本上,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審視固有的處理方法,好的就留下來,過氣或已不適用的就捨棄。」李家昇在郵件中告訴澎湃新聞。

(本文圖片來自香港蘇富比,部分資料參考《香港影像·兩代觸覺—邱良·李家昇》。)

相關焦點

  • 現場|「影像上海」啟幕:聚焦杉本博司,攝影認識不同文化
    杉本博司, 佛羅倫斯大教堂,「天堂之扉」系列,2017,由常青畫廊提供兩代攝影師的對話在今年「影像上海」的「洞見」板塊,策展人王宗孚通過對1999年的開創性展覽「物是人非」的重新構想,讓中國兩代藝術家的對話成為可能。
  • 香港舉辦「同是追夢人」大型圖文展覽
    人民網香港8月8日電 (辜雨晴 實習生薛婧琪)「同是追夢人」港澳同胞奉獻祖國70年大型展覽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開幕典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健、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宋如安、解放軍駐港部隊副政治委員陳亞丁少將、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等主禮嘉賓出席活動。
  • 王府井步行街變攝影長廊,近300幅照片講述新中國壯麗70年
    新中國成立70年15次國慶閱兵的精彩瞬間,國產大飛機C919、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1位曾登上太空的中國太空人和他們拍攝的太空「美照」、「復興號」「和諧號」飛馳在祖國大地,體育明星容國團、郎平、許海峰等,科學家錢學森、建築學家馮紀忠、民族實業家區季謀的全家福;新時代的「虎爸」、網絡直播主播
  • 左右視線——2007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組圖)
    作為天然的文化分水嶺,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政治生活的大轉折也標誌著中國當代攝影史的全面發足,30年來,攝影師、藝術家們持續、廣泛、多元以及巨大反差的實踐行為,已然為我們全面回顧這段歷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但作為最初步的努力,本屆雙年展無意實現這一宏大的目標,我們試圖通過展覽和相關出版物喚起更多的學術關注和民間熱情,從而共同參與梳理近30年中國攝影文化變遷的歷程。
  • 「影」盡貴州70年!貴州攝影70年70人優秀作品展在貴州大學開展
    或記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的輝煌成就,或展現多彩貴州的美麗風光,或見證貴州發展的精彩瞬間,或呈現貴州攝影藝術的創作實力,12月17日,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指導,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範學院、貴陽學院聯合主辦的「多彩視覺:貴州攝影70年70人優秀作品展」,在貴州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
  • 臺灣攝影家莊靈時隔18年再會平遙 用影像留住逝去時光
    中新社平遙9月22日電 題:臺灣攝影家莊靈時隔18年再會平遙 用影像留住逝去時光  中新社記者 李新鎖  21日晚,臺灣攝影家莊靈獲得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終身成就獎」。距離2000年受邀到平遙參展,時間已過去18年。  「2000年,我受邀參加首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就是在平遙縣衙展出作品。」莊靈說,攝影讓我受益匪淺。
  • 第五屆完美公益影像節用影像致敬最美追夢人
    活動以「我們都是追夢人」為主題,用鏡頭講述十個平凡人的追夢故事,謳歌小人物的大情懷,奏響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活動現場募集公益基金用於青少年發展、關愛女性、禁毒、華文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公益項目開展。  經過五年的砥礪前行,完美公益影像節五周年之際迎來了平臺全面升級。
  • vivo公布影像+手機攝影大賽2020年度攝影作品 以專業影像傳遞人文...
    12月29日,vivo舉行X60系列專業影像旗艦線上發布會。全新的vivoX60系列搭載蔡司光學鏡頭,標誌著vivo在持續推進專業影像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發布會上,vivo還公布了由首屆「vivo影像+手機攝影大賽」評選的年度攝影作品,這也預示著歷時3個月的「vivo影像+手機攝影大賽」圓滿收官。
  • 影易 - 華辰影像2015年成交記錄TOP10
    2015年,華辰影像共舉辦了春秋兩季大拍和三次小拍,共上拍影像藝術品1102件,總成交額近1500萬,成交率近60%。
  • 「大國小家70年」影像徵集的來稿作品,被人民日報選中
    就在昨天,影像君發現,「大國小家70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影像徵集的一組來稿,刊登在了人民日報的版面上!(資料照片) 2017年,4位老人以同樣姿勢拍攝的合奏照。方傑 攝(影像中國)看著兩張對比照片,攝影人方傑感慨萬千。1958年,方傑的4位舅舅拍攝了一張在浙江溫州鰲江老家拿著樂器合奏的照片。當時,他們給照片起名《我們合奏一個》。
  • 「影像上海」推出特展:兩代藝術家對同一主題的不同「洞見」
    昨天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的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中,公眾項目版塊中的特展《洞見》呈現了對1999年展覽《物是人非》的重新構想,呈現了當年展覽的參展藝術家與如今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展現兩代藝術家對於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
  • [攝影沙龍]《影像點評》評點………
    《讓孩子遠離博彩和迷信》、《王大媽10年一笑》、《農企合作天地寬》、《消費者的苦惱》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折射出崇尚科學反迷信、政務改革解難題、轉變觀念拓市場、聯合諮詢鑑真假等大課題。《油價持續上漲,改變購車觀念》更是體現了由於油價上漲給人們購車選擇帶來的新觀念、新變化。
  • 《2007中國國際影像和攝影器材展覽會》9月26日於上海光大會展中心...
    上海9月17日電 /新華美通/ -- 作為中國地區較專業的影像類展覽會之一,《2007中國國際影像和攝影器材展覽會》將於9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中德雙方將再次攜手,全力打造更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影像攝影器材行業盛會。
  • 關於攝影的凝視:界面影像2018推薦書單
    可以說,《幾乎赤裸》算是沈瑋在歐美影像藝術圈打響名號的成名作,當然,雖然沈瑋在近十年來,陸續有多個系列的延續及轉折型創作,他也廣泛涉獵了錄像、繪畫、雕塑等創作方式,但《幾乎赤裸》卻實在是我們了解這位擅長以肖像進行情感探索,表達身份與欲望、自我認知與社會文化議題的藝術家的重要渠道。
  • 2014年攝影出版/培訓行業調查——中藝影像學校
    Q:2014年培訓機構現狀,以及對貴培訓機構的影響。A:2014年對中國所有的企業都是考驗,對於傳統培訓機構來講是更是洗牌和革新、生機與危機並存的一年。2014 也是對中藝15年建校史上觸動和影響最大的一年,這一年來我們不斷的在對課程和市場策略進行調整.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大的觸動呢,具體到市場、傳播方式、媒介等方面原因很多比如:第一,受整個大市場環境的影響,消費信心下降,導致攝影培訓人數和消費活躍度下降,這個和中國大市場節奏是一致的;第二,手機攝影從源頭分流走了一部分進入單反領域的用戶,手機攝影因其突出的拍攝功能和分享功能的便捷性,雖然讓使用和傳播影像的人數暴增
  • 西柏坡上追夢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70年前的3月,黨中央從河北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進入新時代,柏坡嶺上鼙鼓陣陣,滹沱河畔更加生機勃勃。新時代的追夢人,在這片紅色熱土書寫新的「答卷」。小山村裡「讀」中國,你我都是追夢人,聽!
  • 專訪莫文浩:不怕輸的香港北上「追夢人」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專訪莫文浩:不怕輸的香港北上「追夢人」  作者 林凱潼 張曉曦  「夢想不是想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才會成真。」近日在北京某文創產業園區,「爆谷傳媒」公司創辦人、來自香港的莫文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年輕人總是懷揣夢想,當一個城市不能為夢想的實現提供充足空間時,有些人會另擇天地。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美]安妮·萊頓·馬索尼 、[美]馬尼·欣德曼著,範筱苑、劉冰心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年5月版,88.00元安妮·萊頓·馬索尼和馬尼·欣德曼合著的《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The Focal Press Companion To The Constructed Image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2019;範筱苑
  • 【昌都70年巨變】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展出
    中國西藏網訊 10月9日下午,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在昌都劇院拉開序幕。展覽分為序廳、崢嶸歲月、改革開放•潮湧三江、新時代•新昌都•新輝煌和展望未來五個部分,展覽以歷史照片和相關實物、影像資料等,以小見大,全面、系統、準確、形象地展現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民生不斷改善、文化繁榮昌盛、民族融合共建、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生態持續良好的新昌都。(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李元梅)圖為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 攝影:賈華加
  • 案例分享—橫跨大陸、香港離婚後財產如何分?
    內容摘要:財產橫跨內地和香港,全職太太香港起訴要求平分6億財產,男方大陸起訴,全職太太只得3000萬財產,兩地判決結果天壤之別,最終結果如何?詳細案情:孔剛與李陽均在內地出生,2001年在廣州登記。婚後男方下海到香港創業,資產迅速增值,並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後帶領妻兒移居香港,獲得了香港永久居住權。由於兩人長期分居,感情逐漸破裂。2012年8月,兩人向廣州法院起訴離婚,經法院判決同意兩人離婚,但並未對財產進行分割。隨後2012年11月,妻子李陽向香港家事法院起訴要求與孔剛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同年12月,孔剛向廣州法院起訴,要求和李陽分割夫妻共同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