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縣塘村農貿市場。
紅網時刻3月29日訊(通訊員 鄧和明 實習生 唐秀雲 劉舒琪)「哎呀,這才兩年沒有回家,家鄉的變化就這麼大了啊!」3月28日,闊別家鄉兩年的周先生回家掃墓,看到嘉禾縣塘村鎮寬敞的路面、乾淨的街道、規範有序的市場,不由的發出一聲驚嘆。
塘村鎮地處嘉禾縣南面,距縣城14.5公裡,與臨武縣、永州市藍山縣交界,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塘村鎮的商貿交易打開了方便之門。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塘村就被人比喻為嘉禾的「小上海」和有著「江南第一圩」的稱號。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塘村就被人比喻為嘉禾的「小上海」和有著「江南第一圩」的稱號,說在塘村沒有買不到的東西,沒有賣不掉的物品。木材、耕牛、五金、農機、布匹、糖果、雞鴨魚肉,應有盡有。走進塘村市場,就像走進購物天堂。臨近兩市三縣約6萬人會在每月的2、5、8趕圩日來這裡趕集購物,布匹、服裝市場、家具電器市場、木材竹器市場、耕牛市場、鐵器市場等日交易額達成百上千萬元。
「市場是繁榮了,但是鎮區的環境衛生整治卻是一個大難題。」塘村鎮副鎮長李紅陽介紹,塘村人經商意識強,做生意的多,由於市場就在大馬路旁邊,經商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攤位一直往外移,你移我移,時間一長,就變成了「馬路市場」,一到趕集日,過往的車輛堵上一兩個小時是常事。
塘村鎮區面積拓展到了5.5平方公裡,街道三縱七橫長達7.8公裡,比舊鎮區翻了3倍。
為了徹底改變「馬路市場」這一現象,塘村鎮黨委政府不惜巨資,築牢市場基礎設施,把鎮區面積拓展到了5.5平方公裡,街道三縱七橫長達7.8公裡,比舊鎮區翻了3倍。
李紅陽介紹,為了讓老百姓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他們採取了「教化」和「感化」的方式,對於亂擺攤、亂停車的攤主和司機,城管首先是對其本人進行教育,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攤主和司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為止。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的攤主,城管隊員就守在攤位上,攤主把攤位往外移一點,他們就馬上幫著把攤位往裡面挪一點,攤主扔點垃圾,城管隊員馬上就拿掃把掃乾淨,時間一長,那些頑固不化的攤主也受不了其他老百姓的指指點點了,對於城管隊員的耐心也是徹底服氣了,自覺的規範經營了。
「現在我們不管什麼時候到街上來購物或者是辦事都比以前快多了,主要是不堵車,而且市場看著也乾淨整潔,很舒服,這都搭幫政府工作人員幹事得力。」對於鎮區的變化,對於鎮政府工作人員的付出,塘村鎮的老百姓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紛紛點讚。
嘉禾縣塘村農貿市場。
「鎮區雖然提質了,如果老百姓的思想意識跟不上的話,那麼鎮區的秩序依然還是跟不上。」塘村鎮黨委書記康俊輝說,提質首先要提神,他們建立了一個『塘村社會公德群』的微信群,把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眾人士以及全鎮黨員、村組幹部都拉進了群裡,形成互相監督的局面。下一步,還將籌備一個志願者協會,讓老百姓加入監督管理隊伍,共同協助管理市場,讓以前髒、亂、差的現象徹底的銷聲匿跡,讓「江南第一圩」的美名再次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