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當家育兒經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孩子的成長是否開心快樂,也就成了家長最重視的一個問題,不管是對於成人還是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都能增加自身的幸福感,但是,很多家長卻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合群,每次到了陌生環境,都會變得非常拘謹,面對陌生的夥伴,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交往,總是一個人默默玩耍或是從旁觀看。
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給我,她說,自己的女兒剛剛4歲,平時懂事乖巧,從來不任性發脾氣,家裡所有人都對她都愛護有加,但是,有一天,孩子在吃飯時對她說了一句話:「媽媽,在幼兒園沒人跟我玩。」這位媽媽跟我說,她在聽到以後先是驚訝,之後便是一陣心酸,透過女兒小小的模樣,她似乎看到了在幼兒園裡孤孤單單的女兒。
她忍著眼淚安慰孩子,沒事的,慢慢就會交到朋友了,這位媽媽說,她之前從來沒想過孩子在幼兒園會不合群,她總覺得自己孩子這麼懂事乖巧,怎麼會沒朋友呢,從她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她的難過,我對她的心情也非常理解,從小捧在手心長大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發現,她被孤立了,對孩子的心疼之餘,不免會傷心難過。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孩子在進入新環境時,會表現得很不合群,家長對此也是煩惱不已,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開朗,樂於交際,希望他們能夠結交到自己的好朋友,快樂地成長,但是,事事不可能盡如人意,對於一些孩子來說,與同伴打成一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孩子不合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果是家長發現孩子有不合群的現象,正確的心態看待往往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
1. 避免過度焦慮
面對被孤立的孩子,家長通常會心疼難過,傷心之餘,不免也會心生不滿,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為什麼人家的孩子這麼受歡迎?」「孩子不會交朋友,長大後踏入社會怎麼辦?」家長心中的疑問不免會增加自己的焦慮心理。
甚至有些家長會逼迫孩子進行交往,希望能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但是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讓孩子變得對交往更加牴觸,或是以討好的行為去結交朋友,不管是哪種結果,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非常不利,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調節自己的焦慮情緒。
2. 不嘲笑譏諷
如果是家長在得知孩子不合群以後,就對孩子譏諷嘲笑,覺得孩子「沒出息」,整天把「沒朋友」掛在嘴邊,那麼,會讓孩子覺得不合群是自己的錯,極易產生自卑心理,大多數不合群的孩子,內心其實也渴望能和夥伴一塊玩耍,當孩子被孤立時,心情往往也是難過傷心的,這時候,如果是家長不僅沒有安慰關心,反而奚落嘲諷,那麼無疑是加重對孩子的打擊,讓孩子更難去進行正常交往。
家長應該找到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接納並適應新的環境。
1. 孩子自身性格
其實,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獨特的氣質,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安靜,他們心思細膩敏感,喜歡並享受一個人獨處,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與並非主動意願不合群的現象區分對待,家長要學著接納孩子的自身性格氣質,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如此,那麼家長也不需要刻意改變,只需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方式來引導。
2. 家長包辦替代
很多孩子交際能力的退化,是從家長對他們的包辦替代開始,在家庭中,家長往往把對孩子的照顧放在首位,很多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用心,從衣食住行到孩子與同伴的互動交往,很多時候,完全不用孩子提出,家長早已安排妥當,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外出玩耍,不管是孩子想玩其他小夥伴的玩具,還是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遊戲,媽媽都會幫忙代替詢問,這無形中就切斷了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渠道。
3. 任性自我
還有不少不合群的孩子,是因為受到了其他孩子的孤立,別人刻意不跟他玩,這些孩子往往比較任性自我,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常常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事事以自己為中心,說話時往往也會使用命令性語言,這樣的孩子在跟別人相處時,經常會產生矛盾,容易被別的孩子排斥遠離。
1. 調動孩子交往積極性
家長平時不要總把孩子丟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應該多帶孩子接觸各種場合,讓孩子多與同齡小朋友接觸,讓孩子感受到與夥伴相處時帶來的快樂,能夠發自內心的願意與其他孩子去進行交往。
2. 傳授交往技巧
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與同伴交往的技巧,例如,如何與別人打招呼,如何尋求幫助,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家長可以選擇一些與此相關的繪本故事,陪同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形成初步的概念,然後在帶孩子出去玩時,鼓勵孩子進行嘗試。
社交能力,是幫助孩子更好適應社會的前提,想讓孩子能夠自信大方地與人交往,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友誼的珍貴,那麼家長就不要忽視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不要對孩子的交往管束太嚴,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沒有負擔地去進行交往。
今日話題:您的孩子有過不合群的情況嗎?對於不合群的孩子,您認為該如何進行引導呢?各位家長,不妨說出您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