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數學考試的考察方式很多同學並不陌生,無非就是以下幾種類型:填空、選擇、簡答。但是很多同學在平時訓練中,都沒有注意這類題目的出題方式,往往導致了不必要的失分!面對這樣的情況,考生應該怎麼辦?在考試時,什麼類型的題目,才是穩分數,抓高分的關鍵?
推薦閱讀:
關注:2020年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的主要考慮是什麼?
高考數學:
由於高考是在基礎中考能力,所以要注重解題的快法和巧法,能在30分鐘左右,完成全部的選擇填空題,這是奪取高分的關鍵。
第一階段:考生拿到試卷之後先全部預覽一下題目的類別,重點開始著手解答填空題和選擇題。一般來說,試題越靠前,考察的內容越是基礎,對於考生來說這類型的題目是穩定分數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前期的題目需要控制在30-40分鐘之內完成。第二階段:解答題的前三題,分值不到40分。這樣前兩個階段的總分在110分左右。只要考生不出錯,一般情況下能夠穩定發揮,考試的分數不會太差。很多考生為了留出更多的時間去解答後面的題目,而忽視了前期的基礎題,導致正確率下降。其實這類的失分是很可惜的。第三階段:是最後的難題,題目越是靠後,考察的內容越是全面。最後的幾題並不全難,難點的分值會平均分配在幾個小問中。考生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將前幾問比較基礎的問題進行解答,剩下最難的步驟分在努力爭取。這是根據試卷的深層結構做出的最佳解題策略。所以,只做選擇,填空和前三道大題是不夠全面的。因為,後「三難」題中的容易部分比前面的基礎部分還要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志在必得。在複習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況,如果基礎較好那首先爭取選擇,填空前三道大題得滿分。然後,再提高解答難題的能力。
提高能力
不少同學的認知能力與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轉換能力都相對較弱。在學習過程中,這樣的問題會體現在「無論怎麼努力學習都無法提高」。
而不同的能力差異會體現在不同的科目和問題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針對具體問題具體考慮解決方法,將更加行之有效。「想學學不會」,這也是不少同學在備考過程中遇到的麻煩。
出現這種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同學們的時間管理能力與各學科學習技巧把握不善的緣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時同學們應當先針對每一科目進行方法歸納,再開始學習,並且在複習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根據自己的情況與特性,改善學習方法。
留給考生的文化課衝刺時間相對來說非常有限,所以大家在複習過程中一定要有所取捨。文化課比較薄弱的學生應該棄偏難、抓基礎,做好知識點的梳理和銜接,然後抓住重點和考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