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三大難題,癌症、汙染、北京房價。
最後一個知道你買不起,但不妨礙網上白嫖一把。
最近網上出現了許多「奇葩戶型圖」,馬桶型、跑道型的、手槍型的、迴旋鏢型的,你想不到的千奇百怪戶型都有,很多還位於大北京,引發了眾人的圍觀和揶揄:
怎麼,房價這麼高的地方,還不能來一個方方正正的戶型嗎?錢都花在哪裡了?
我,連馬桶都住不起
馬桶戶型:
該戶型位於北京豐臺區,43平273萬元,均價每平米6萬2。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動靜分離,帶陽臺,別問為什麼沒餐廳,都在臥室面積裡了。作為馬桶造型,包含的底座、桶身、水箱都很傳神,覺得馬桶太難聽,可以叫購物車戶型。
北京的馬桶戶型真不少,又比如上圖戶型位於東城,快8萬的均價,算下來不到300萬(這可是東城),雖然不貴,但面積只有36平米。而且稜角更鋒利,熊孩子一不小心就會作死把自己卡到縫裡,拔都拔不出來。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這種戶型可以自己和牆打桌球,搞不好牆和牆都能打桌球,根本用不著你,就......挺省心的。
訂書機戶型:
還是在北京豐臺,說好聽是訂書機,難聽點就是惡魔之嘴。房屋左下方向,像一個張開嘴的惡魔,吞噬了另一個不規則的小戶型。
兩室一廳一廚一衛雙陽臺,西北方向、東北方向兩個觸角式陽臺,加起來還沒洗手間面積大。重點是藝術感,從門廳走到臥室,每個位置都充滿了隨機、不規則和意料之外的藝術感,缺點是不開燈容易摔跟頭。
夜壺戶型:
又是北京豐臺,有人說像夜壺,也有人說像個吃薯片的人,最後在瞄還剩多少薯片。需要一些想像力,你嘗試理解一下?
從上至下是門廳、客廳、廚房和衛生間,薯片袋子就是臥室了,客廳看起來沒有採光的,不過暗室在北京也算比較正常。
跑道戶型:
位於上海,「最具人氣」戶型,多次出現於影視作品中,譬如《愛情公寓》的挖掘機戶型,再譬如《安家》裡面的「跑道戶型」,從主臥到次臥需要走一條長長的過道,像被放逐了一樣,充滿了寂寞的味道。
跑道的功能性特別強,畫廊、書廊、走紅毯、遛狗、密室逃脫、真人CS、異地戀......都可以。
日不落戶型:
日不落,顧名思義,從早到晚360度無死角享受日不落景色,白天採陽光,晚上採月光,這個小區在宇宙中心望京,通州九棵樹還有兩百多平米的日不落,這個可能不算「奇葩」了,算奇藝。
高跟鞋戶型:
也在北京,同小區還有著名的「菜刀戶型」「ak47」戶型,運氣好的就能碰上。一室一廳一衛,帶一個小小陽臺,適合單身居住,跟其他的比起來,算是比較正常的了。
奇葩戶型怎麼來的?
以上戶型是真實存在的,在市面上流通,正在售賣或已經售出,但這些奇奇怪怪的戶型是怎麼出現的呢?
一般來說,好的戶型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南北通透、採光好通風好,有足夠的窗戶,房間不能太深,否則影響採光;版型方正,視線通透,家具能擺得橫平豎直;沒有多餘的走廊、過道,每一平米的利用率都很高。
實際上,國家通用的設計規範中有明確的原則,譬如《住宅建築模數協調標準》中,房屋的進深(縱深各間的長度)與開間(住宅寬度)比例為6:4比較合適。
但在實際中,很多戶型不符合這些原則,是有一定的歷史因素的。
譬如利用率極低的「跑道房」,就跟過去的居住格局相關。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主要的住宅樓分內廊式和外廊式,內廊式就像今天的學生宿舍樓,一條走廊兩側是許多住戶;外廊式是走廊有窗,住戶集中在對面一側,走廊一般兼作廚房。
80年代流行「直門獨」,獨立廚房獨立衛浴,住房出現了客廳等休憩空間,依舊由長廊串聯,現在依舊活躍在二手市場上。
譬如現實中的「跑道房」修建於八九十年代,在上海長寧區五角大樓,戶型圖中的「跑道」其實沒有產權,是一條公用的內廊,你必須打開防盜門,走一段長長的過道,才能到達自己另一間臥室。兩個房間相對獨立,但屬於同一套產權,就像一段完美的婚姻關係(不是)。
業主後來修改了戶型圖,看上去就正常不少。
在八九十年代,城鎮住房一般是靠單位分配,為解決大量職工的住房問題,戶內面積也有嚴格的限制。
根據1983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嚴格控制城鎮住宅標準的規定》,最大的住宅是80-90平米,提供給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而提供給一般職工家庭的住宅,面積僅45-50平米、42-45平米,在住宅中佔比最大。
於是出現了大量的高層塔樓,一梯多戶,最多可達20戶。為了在塔樓內插入儘可能多的住戶,且保證每一戶的面積大致均等,每一戶都能有採光、通風,只能打破了以往的「南北通透」「方方正正」的格局,出現了各個朝向、各種形狀的戶型。
譬如看上去奇葩的「惡魔之嘴」,也是諸多考慮下的最優解。
據博洛尼高級主任設計師崔洪剛介紹,在這個戶型中,房子有三個採光點,而且左上角西邊、右上角東邊都有陽臺,屬於東西通風、採光相對好的格局,早晚都有日照,雖然形狀奇怪,但還有其他優勢來彌補。
至於嘴中間缺失的那一塊,可能是電梯間、配電室等公共空間,也可能是其他版型方正的戶型盤踞在此,但相對來說,它的通風採光可能就沒這麼好。
在高跟鞋戶型中,它的邊緣線非常曲折,凹凸不平,但戶型朝南,而且南面一共有四扇窗子,光照條件很好,也是相對平衡優劣的一個戶型。而在它右側,可能也有一個相對方正的戶型。
很多奇葩戶型由凹槽造成,而凹槽設計的初衷只是為了通風。
由於各個朝向都有戶型,從90年代開始,在風車型塔式高層中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凹槽,利用風速差加大空氣流通,後來逐漸出現在很多塔樓中,把能夠實現自然通風的廚房比例提高了20個百分點。
看多了就會發現,當時那個年代,在極端面積要求下,要讓戶型符合設計規範,同時保證通風採光,只能採取「化整為零」的手段,要麼把一個大戶型面積拆分成兩個小戶型,為保證兩戶均採光,採取不規則切割。
要麼把一個完整的矩形分割成兩至三個瘦長、曲折的戶型,兩個相鄰的套型呈鋸齒狀咬合,分戶線蜿蜒曲折,產生俄羅斯方塊,或者手槍。這就是逼仄的結果。
老小區是奇葩戶型的高發地。北京的老小區非常多,塔樓是居住常態,馬桶戶型、高跟鞋戶型、惡魔之嘴等所在的芳古園一區、革新裡小區、嘉園一裡,都屬於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塔樓。
如果你剛好想買90年代的二手房,或者租房,很大概率就會遇到這樣的奇葩戶型。
新樓盤如何出現
而在相對較新的樓盤裡,有些是設計者為了不超出建築工程項目用地的使用紅線,不得已一刀切掉某些房屋部分;有些則是為了達到住宅樓的異形外立面,譬如「十字架形」、「圓形」、「扇形」,特別是「多種不規則拼接形」等等,就把內部房間切角、或者做成各種不實際圓弧形,很難擺放家具,逼死強迫症。
還有一些「奇葩」開發商,不捨得浪費一點空間,會在比較正常的戶型夾縫之間插入其他戶型,譬如北京曾有一棟樓設計出了24種戶型,手槍型就位列其中。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一線城市,尤其是資源緊缺的北京,購房款的主要部分不是買房子實體,而是公共服務,包括戶口和相應的教育機會、工作機會、商業便利、就醫便利。對於這樣的房子,戶型不重要,開發商知道,消費者也知道,所以北京為首的一線城市的奇葩戶型最多。
說來說去,不在北京買房的原因終於找到了,不是沒錢,具體什麼原因你自己體會,反正不是因為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