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心想,歡迎來到心想背句詩,今天繼續學習《笠翁對韻》七虞1部分:
麥飯豆糜終創漢,
蓴羹鱸膾竟歸吳。
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
酒旗斜掛,杏花村裡共來沽。
【麥飯豆麋終創漢】漢光武帝劉秀初起兵,在饒陽地方遇到困難,將軍馮異於滹沱河為他燒麥飯,蕪婁亭為他煮粥,使他度過難關終於創立了東漢王朝。糜,粥。
【蓴羹臚膾竟歸吳】蓴,蓴菜,多年生水草,可做湯吃。蓴羹:一種用野菜煮成的湯。鱸膾:鱸魚切成的絲。
詩句典故學習:
滹沱hū tuó麥飯
《後漢書.馮異傳》載:劉秀稱帝前,自薊東南馳至饒陽無蔞亭,眾皆飢疲。馮異上豆粥。及至南宮,遇大風雨,異復進麥飯菟肩,因復渡滹沱河至信都。劉秀稱帝後,詔賜異以珍寶衣服錢帛,曰:"倉卒無蔞亭豆粥,呼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現在滹沱麥飯泛指貧困飢餓時得到的救助食物。
蓴羹鱸膾
成語,表意為味道鮮美的蓴菜羹、鱸魚膾,比喻為思鄉的心情。
晉代有一個人叫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臺,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天下戰亂紛紛,戰禍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看來,也該防患於未然,考慮一下以後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後的決定。
一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蓴菜羹和鱸魚膾等佳餚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於是,他自然自語地說: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裡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麼名位呢?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裡辭了官,千裡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倖免遇難,人們都稱讚他有先見之明。
後人用蓴羹鱸膾或季鷹思歸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是順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思吳江歌
魏晉,張翰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讀書,如果你也一直想讀段古詩詞,歡迎您加入我們,利用每天零碎時間學習一句經典古詩詞,幫助您或您的孩子每天都有成長。搜索微信公眾號「心想背句詩」或識別下圖二維碼,期待與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