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大道說:當大學生小何終於完成了雅思單詞今天的任務量的時候,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後看了一眼時間:01:49,還不算晚。他帶著完成學習任務的滿足感爬上床,看見對面床的室友臉上反射著的手機上的光,會心一笑:看來大家都沒睡。
熬夜晚睡的習慣並不是個例,而是成了一種普遍現象。主持人何炅曾在節目上說,覺得自己睡三個小時就夠了。雖然後來也在微博上解釋自己不是只睡三個小時,但還是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顯然,睡眠問題已經成了當下年輕人重點關注的問題。
最近,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首次拍下了人類睡眠時大腦清洗的過程,只有睡覺時大腦才能清除毒素。如果熬夜,能夠清除大腦內毒素的腦脊液將無法湧進大腦。 而大腦內的毒素多種多樣,其中就包含導致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但並不完全相同)的 β 澱粉樣蛋白。換句話說,「熬夜變笨」是真的!
這項科學研究引起了很多人的惶恐,大家都是夜貓子,不熬夜的生活仿佛是失去了靈魂。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代大學生們痴迷熬夜呢?大家難道真的做不到早睡嗎?
熬夜變笨是真的,熬夜猝死也是真的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中國睡眠診療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失眠重度患者超六成為 90 後,集中在北上廣等城市。很多大學自己進行的睡眠調查也顯示,熬夜黨佔了大學生群體的五成以上。即使是知道熬夜會帶來很多身體問題,但在疾病降臨前,大家還是熱衷於熬夜。
前不久, 22 歲大學生小胡身體出現拳頭大的腫塊,經檢查發現,是惡性淋巴瘤。提到自己的作息的時候,小胡說:平常打遊戲比較多,經常熬夜到五六點,想當職業選手,不練沒這個手感。而醫生表示,病情惡化的加速劑在很大程度上是熬夜導致的作息不規律。
在工作黨中,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設計師沈文蛟前不久去世了,是因為熬夜猝死。在他猝死的前一天,微博上發自己開會的動態,從下午開到凌晨一點半。這樣的工作狀態是家常便飯。
大腦在工作的時候會產生廢物,並且一直堆積。只有在睡眠的時候,這些廢物才會被清理。如果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那麼對健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不管是為了學習或者其他夢想拼搏的大學生,還是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工作黨,都應該以保證身體為前提地去努力。
熬夜是怎麼一點點「奪走」我們頭髮的雖然熬夜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雙十一過去後,一條熱搜吸引了人們的視線:「雙十一假髮成交數」,令人震驚的是,購買者中, 90 後佔比超越了 80 後、 70 後,甚至 00 後購買量超越了 60 後。
大學生們在哈哈一笑之餘,也感慨地摸了摸自己日漸稀疏的頭頂。「熬夜禿頭」,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夠引以為戒的卻少之又少。「噴最多的生髮液,熬最晚的夜」則成了生活常態。
除了大家普遍關心的脫髮問題外,熬夜還會導致以下幾個方面的身體疾病。
● 熬夜會導致胃腸超負荷運作,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 熬夜會增加血管緊張度,提高血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熬夜會使人體神經受到傷害,造成頭昏腦漲、記憶力下降等症狀。
除了身體上的傷害,熬夜還會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小編身邊有位朋友,白天總是在準備出國事宜。可到了應該睡覺的時候總是在做別的事情,不是在看書就是在追劇、聽歌之類的,甚至有的時候會熬到兩三點。他自己解釋道:「夜裡不睡覺省出來的時間像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但久而久之,他卻越來越焦慮了,每天睡不著的時候都會想很多事情,比如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思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等。但越來越大的壓力和焦慮終於壓垮了他。
後來他去看了心理醫生,問到他的作息狀態的時候,醫生表示不能再熬夜了!白天產生的消極情緒無法靠睡眠得到調節,晚上身體還在超負荷運作,這樣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你是主動熬夜還是被動熬夜?一項調查顯示:84% 的 90 後存在睡眠困擾,34% 的人凌晨 1 點才入睡,因工作等被動熬夜佔 10%,也就是說主動型熬夜佔 90%。
被動熬夜即是受到加班、失眠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不得不縮短自己的睡眠時間,而主動熬夜則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這種「報復性熬夜」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普遍,有如下幾種情況:
● 期中期末考試迫在眉睫,但看著嶄新的教材一籌莫展,只能選擇開夜車複習。● 白天課程比較多,娛樂時間被大量壓縮,只能縮短睡眠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進行放鬆休息,比如追劇、看小說。● 課外活動比較豐富,比如說社團學生會等任務壓在身上,為了不耽誤學習時間,只能通宵寫策劃。● 應該上交的作業還沒有完成, ddl 已經迫近,只能熬夜寫完作業● ……
這些情況也向我們展示很多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有拖延症、精力分配不合理、不會安排時間等等。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熬夜問題,我們先要學習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
時間管理GTD 時間管理法:
GTD ,即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縮寫,也就是「把事情做完」。主要原則在於一個人通過記錄的方式把打算要做的事情寫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自己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
GTD 這種方法,讓大腦回歸於事件本身,而不會讓人產生「這件事情沒做完」、「那件事情等我做」的焦慮。
將時間「固定」化:
《生活大爆炸》裡,謝耳朵總是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比如規定安排自己每周六洗衣服。我們在中學時代,時間也是被課程表安排好的,所以一天的時間過得十分充實,不會讓人產生一天什麼都沒幹的消極感。
所以我們也可以試著將一些非做不可的事情固定到某個時間點,比如背單詞這一任務可以安排在午飯後的半小時,而不是一天結束了想起來任務沒完成,開夜車去完成。這樣一來,心理負擔減輕了,但身體負擔卻重了。將時間「固定」化養成習慣後,我們就可以將效率最大化。
DDL 前的時間規劃做好:
如果這個月月底,你需要考雅思,那麼提前幾周,你就應該安排好接下來的複習計劃,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好複習任務,一身輕鬆上考場。而不是手忙腳亂,臨考試了發現自己這個沒複習,那個忘了背,最後抱怨備考時間不夠用。
精力管理過多的精力消耗與過度的精力補充都是不好的,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把握住休息的度,使其有助於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
定期補充精力:
《精力管理》一書中提出:「人生應該是一場接一場的短跑,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馬拉松。」我們應該學會合理休息,也就意味著當我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強制性地讓自己停下來進行休息。這樣做人的狀態會更好,效率也會更高。
做不同的事情: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間較長的時候,我們可以停下來轉換思路,做新鮮的事情,大腦接收到一種陌生感,才會更加投入,精力管理更加到位。比如在準備留學的內容的時候,可以將英語學習與專業課程學習交叉進行。
作家馮唐曾說過:「身體是老天白白給你的,但不是讓你用來白白糟蹋的。」
但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用身體健康來換取短暫的愉悅。無論是為了遊戲、為了刷微博還是為了完成學校的社團任務,這些只能給人帶來短時間效益的事情,不要佔用休息時間來做。從長期效益來看,珍重身體,保證休息質量,才是應該做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