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高考的熱度,B站裡一部2015年的紀錄片——《高考》,又被抓出來討論了。
這部紀錄片其中有一集講的就是毛坦廠中學的復讀生。
這所中學名氣很大,主要是因為它被稱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管理不是一般的嚴格。
但因為管理嚴格,每一年都要遭到網友的嘲笑。
那些努力讀書的人,真的應該被指責嗎?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人,最後又都怎麼樣了呢?
每天早上6點,學生就要開始早讀,晚自習也要到22:50分。
回到家十一點多了,學生還要寫上一兩個小時的作業。
通常一兩點能睡覺了,天不亮又該起床了。
而他們又是復讀生,壓力就更大了。
一年的時間本就短暫,而他們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不斷地壓縮,硬擠出來。
每年到了高考的時候,毛坦廠中學都會有一場盛大的萬人送考活動。
考生的母親,會穿著旗袍,寓意「旗開得勝」,就連下著雨,都要打傘送考。
毛坦廠中學也會用91666的車牌號,並聘請屬馬或者姓馬的司機來開車。
每年一到這個時候,萬人送考的盛況就會被媒體爭相報導。
而今年,毛坦廠中學沒有安排高考送別了,反而是低調地接考生去考試。
給出的理由是,希望用平常心去對待。
考生擁有平常心,但對於觀眾來說呢?
可能就未必了。
在《高考》前兩集的內容裡,講的就是毛坦廠中學的日日夜夜。
無論是高考的倒計時宣誓,還是學生每天每夜的刷題奮鬥,彈幕都一水地在嘲諷、指責。
不是說這個人的背書方法有問題,就是說那個人的未來夠嗆......
總之,沒有多少鼓勵的話。
到了高考的時候,毛坦廠上個熱搜,底下評論都是無盡的冷笑和白眼。
「高考工廠,應試教育的怪物。」
把考生當作「流水線」的網友。
把高考說成是無奈之舉。
種種非議,把復讀生和毛坦廠中學,貶得一文不值。
這個年代了,還存在「讀書無用論」,還有人嘲諷毛坦廠中學的學生。
抱歉,我笑不出來。
毛坦廠中學在什麼地方?
一個山區裡,交通落後,生源少而差,但凡有點條件的家庭,都不會讓孩子在這種地方上學。
這個地方的經濟也非常落後,沒有什麼機會和條件,要是不能走出這個山區,那以後的路,就更曲折了。
一代一代,重複辛苦的勞作。
來毛坦廠中學的考生,大多是復讀生,想要實現本科夢。
他們除了拼命讀書,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跳出這座大山,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為了自身及其後代而拼盡全力,真的應該被冷嘲熱諷嗎?
那些鼓吹「讀書無用論」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安徽有位高考生,叫徐孟南。
2008年高考的時候,他故意交白卷,考了零分。
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育制度的不滿。
不出意外,他落榜了。
他所能改變的事情,也只有自己的命運。
在接下來的這些年,他因為沒有好的文憑,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作。
他進過工廠,做過流水線工人,也組裝過廣告箱,製作過井水蓋等生產用品。
但始終是苦力活,除了賣命工作,再也沒別的辦法了。
他想找一份相對好點的工作,都因為學歷被限制了。
高中學歷,讓他失去了很多機會,也讓他吃盡了生活的苦。
直到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當年的做法有多衝動,也明白了讀書才是最有用的途徑。
十年以後,也就是18年,徐孟南決定再考一次大學,靠著半工半讀,他考上了一所大專。
他已經錯過了一次考取本科的機會,現在考到大專,意味著他要重新追回曾經丟掉的一切。
他曾經的同學,大部分過得風生水起,而他則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去把錯過的人生追回來,也未必追得回來。
但至少現在重新努力了,希望就有了。
他現在也會勸誡很多不想學習的孩子,千萬不要像他一樣,吃了生活的大苦,才知道學歷和文憑,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道理,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明白。
被稱作「高考工廠」,甚至是「煉獄」的毛坦廠,真的無情又扭曲嗎?
在某些方面來說,確實過頭了。
但也恰恰是「泯滅人性」的管理,才讓許多寒門子弟走進了高考的場地,敲開了名校的大門,改變了自己和後代的命運。
也因為一年的煉獄生活,被刷題和考試折磨得不成人樣的生活,才能讓他們未來的日子,活得更有尊嚴,更有人樣。
除了吃讀書的苦,除了這條路,他們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而那些站在上帝視角嘲笑的人,比任何鋒利的刀子還要扎人心。
白巖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一段話:
「無論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笑毛坦廠中學的事。
當你沒有各種『二代』的光環時,對於未來,只有靠自己打拼,
而讀書高考之路,也算是其中一種。」
在指責別人之前,先想想他人,有沒有擁有,你所擁有的條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