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五十八期(總第424期)
先來看「香菱學詩」中的一段: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這段文字中黛玉特別強調作詩「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
「立意」這個詞我們是最常聽到的,經常會說作文要注意審題立意。那麼,何謂立意呢?簡單來說就是寫作中確定一個主題。這一點不難理解,但如何立意卻是個大問題。是從自己的所思所想出發,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還是奉旨填詞,別人給定了一個主題,你只要照著這個主旨填充材料就好。這兩者對讀者產生的影響完全不同。
黛玉在教香菱學詩時,推薦香菱讀《王摩詰全集》,她要求香菱「且把他(王維)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
香菱按照黛玉的要求去學習,緊接著,關於品讀詩歌,曹雪芹就借著香菱之口發了一段宏論,這段宏論在談到詩歌品讀的時候會不斷被引用到。不妨一起回顧一下。
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這『餘』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香菱所談的詩句,都是王維詩作中的名句,直到今天,只要有中學以上水平的讀者,都會對這些詩句耳熟能詳。
王維的詩,選入中小學課本的非常多,現在小學階段統編教材一共有112首詩,其中就有王維的五首詩,中學階段也有四五首之多。可以說,除了李白、杜甫,王維的詩入選的最多。
入選的多,除了淺顯易懂這個理由之外,一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能打動人心。
試看小學階段選擇的幾首王維的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看這兩首,雖然一首是在講佳節思鄉,另外一首在講送別友人,但是,都因為有濃濃的詩人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才動人。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再看這兩首,雖然前者「有我」,而後者「無我」,但是,即使是「無我」,依然能夠讓人有很強的代入感,感覺你就是詩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一首沒有入選小學教材,是一旦談到「無我之境」,就會常常被拿來舉例的典型詩歌。雖然是「無我之境」,在每個稍有文學素養的人讀來,都依然覺得非常動人,依然覺得自己就處在那樣一種情境之中。
除了這些詩歌之外,諸如《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山中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
以上所引用的詩,可能很多人全詩都會背誦,如果說到王維詩中的名句,那就更多了,除了「香菱學詩」中提到的幾句之外,還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等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這些詩句,哪怕你沒有讀過全詩,只是單獨讀到這幾句詩,只要對詩稍有感覺,都能夠感受到這些名句帶來的心靈震顫。
但是,如果我問下面的一些詩歌,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選擇其中還比較有名的一首吧。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在王維的詩集中,有近二十首這樣的應制詩。所謂「應制」,就是指應皇帝之命而作,大多數的應制詩都是以歌功頌德為主。這一首就已經算是王維的應制詩中比較出彩的一首了。但說實話,除了一些專業的研究者之外,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從未讀過這樣的詩,也絕不會對這些詩有什麼好感。
其實不只是王維的應制詩,從古至今,有很多「奉旨填詞」的詩作,這些詩作能流傳下來,且能夠廣泛傳播,打動人心的詩作實在是少之又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王維那些千古傳誦的詩歌,是「立自己的意」,然後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打動了別人的心。而那些應制詩,則是「立別人的意」,是奉旨填詞,他自己都很難說心有所動,怎麼能夠打動別人呢?
回到學生寫作這樣問題上來,有太多的同學會糾結於考試作文怎麼能得高分。其實,從本文關於王維的詩歌的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發。你要想作文得高分,得先要打動人心,要想打動人心,就要先自己動心,不是琢磨別人想看什麼,而是要想自己想說什麼,不要代別人立意,而要為自己立言。
由此,也告誡每一位指導學生寫作的老師,不要一方面不斷提示要學生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另外一方面,又不斷警告學生這也不能寫,那也不能寫,並且,不斷教給他們這樣或者那樣的寫作技巧,那最終只會讓他們寫出更多「假、大、空」的文字。
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去讀真正有真性情的作品,引導他們不斷提高思想和認識水平,引導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話,抒自己想抒的情。唯有如此,好作文才能層出不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