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新聞訊:12月27日,由天津市委宣傳部與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的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趕大營》舉辦開播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春雷,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裁王奕,西青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桂強等出席。
紀錄片《趕大營》將首次全景揭秘天津人「趕大營」的歷史。全劇共六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萬裡戎機》《西出陽關》《商業傳奇》《百藝進疆》《駝鈴聲聲》《絲路新夢》,將於2019年1月1日到6日每晚21:20在天津衛視作為「開年大戲」播出。
「趕大營」是一百多年前,天津楊柳青人歷盡千辛萬苦、砥礪前行,隨軍遠赴新疆收復國土、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陲的一段往事。「趕大營」的故事裡寫滿了天津人的精神:對人,有情有義;對事,誠信為本;對國,家國一體。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春雷對《趕大營》給出高度評價:「紀錄片《趕大營》是從新的歷史視角來看『趕大營』這段歷史,這部片子是後人對先輩的交代,它讓中國乃至世界重新認識了具有拓荒精神、奮發有為的天津人。」
海河傳媒中心黨委書記、總裁王奕說:「我們天津廣播電視臺的創作團隊,帶著使命與責任,拂去歷史積澱的層層塵埃,深刻而精彩地呈現了天津人這段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打造了這部兼具歷史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電視紀錄片《趕大營》。這是我們對於過往歷史的回望,也是對於當今時代的讚頌。」
該片於2015年8月啟動拍攝,攝製組秉持著工匠精神,歷時3年,精心打磨,得以最終精彩呈現。總導演李家森介紹:「從天津、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國內的省市自治區,到海外的瑞典、英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我們拍攝的地點將近百餘處,光新疆就去了20多次;拍攝地氣溫從新疆喀納斯零下33度的極寒,到埃及零上48度的極熱,溫差高達81度;採訪了上百位趕大營後裔,其中很多都是80多歲,甚至90多歲的老人,搶拍到了珍貴的口述歷史;採訪了10多位國內外頂級歷史學家;拍攝了35個T的高清影像素材,多達3萬多分鐘,最終完成了6集,每集50分鐘,共300分鐘的紀錄片《趕大營》。」
紀錄片《趕大營》融通歷史與現在,追昔撫今,以數十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解說、史料印證、情景再現、3D動畫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多側面對「趕大營」這一歷史事件加以敘述。發布會現場,參與拍攝的專家學者以及「趕大營」後裔也都說出了自己與「趕大營」的故事。
上海著名攝影師爾冬強用15年的時間重走絲綢之路,作為「趕大營」的後裔,他表示:「天津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非常便捷,所以天津人比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多了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曾經我不知道自己家族的歷史,通過參與拍攝這部紀錄片,我找到了自己行走的動力來自於家族基因,爾家幾代人都繼承了『趕大營』的精神,不斷走向遠方。」
85歲的天津老畫家杜明岑也來到了現場,他曾五次經歷「趕大營」寫生之旅,創作過30米長卷《趕大營風雲錄》,杜明岑說:「回憶起這些年我走過的『趕大營』之路,有艱苦,有辛酸,我用我的畫講述著1900多人、446匹駱駝騾馬、幾十座山峰的故事。如今這部紀錄片用影像展現出了我們天津人『趕大營』的歷史,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們都是用『趕大營』的精神創作出了這些藝術作品,希望這段歷史家喻戶曉。」
紀錄片《趕大營》既有地理的廣度,又有歷史的深度,生動反映了近代天津商人隨軍進疆拓商、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苦難歷程,並展現了新一代天津人在「一帶一路」上的艱辛奮鬥與開拓。在這部紀錄片中,人和歷史相遇、相知、對話,多時空的生命故事螺旋交替,開創了紀錄片題材選擇和呈現的新高度,對當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新思考具有啟示意義。
據悉,該片將於2019年1月1號到6號每晚21:20,在天津衛視傾情上演。(津雲新聞記者劉曉菁 攝影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