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雖然有爭議,可它的美毋庸置疑
大家好,我是小瑤,漢服的流行開始於本世紀之初,到如今2018年從沒有停歇過,反而是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了它。早期,漢服並沒有明確下來「漢民族服裝」的概念。相比於其它的民族和國家,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族反而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真是一件讓人困惑的事啊!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如今我們怎麼說也是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大國,人們有著對文化認同的需求。相比於韓國的韓服、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奧黛,漢服將成為漢民族的身份認同的重要道具。
漢服,很多人最初的印象來源於古裝電視劇,誠然,最初的漢服推廣者因為缺少對於相關歷史的考據,穿著錯誤的款式,在如今看來,簡直難以想像。當然,沒有他們的踩坑,如今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對於漢服的熱愛。
漢服的美是由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的衣系統。漢服濃縮了華夏文化相關的的服飾製作工藝。漢服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基本風格不變的情況下,演繹出了幾百種不同的款式,而這麼多的款式他們的基本特徵都沒有變過,那就是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起了傳統的綰髮,穿起了美麗的漢服,出現在世界各個地方,這些驚豔的中國元素,不僅僅讓中國人自己感到美麗,更讓外國人感慨中國傳統的美。
從早期的漢服推廣愛好者穿著漢服上街一次都能上當地新聞報紙到如今的大家見怪不怪,不管當然的漢服推廣愛好者的漢服好不好看,漢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甚至,更多的人倡議將漢服定義為國服,給予漢服更高的待遇。漢服一面受到了喜好它的才的追捧,也同樣被一些人反感、牴觸。
對於漢服愛好者的嘲笑,認為他們是做戲,自認為是,在很多自媒體上,總被和「戲服」「穿越」等詞放在一起,網民也當是一個娛樂小丑的新聞來看待,認為這樣的人出現在公共場合就是浴猴而冠。甚至,在一檔電視臺的娛樂節目中,還有主持人稱臺上穿著漢服的選手像「從洗浴中心才出來的人」一樣。雖然有這麼多的非議在,但是漢服不是「戲服」,也不是COSPLAY。它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身份的表徵,是我們漢民族尋求的歸屬感。
估且不論這個主持人是不是只想活躍一下氣氛?做為一件衣裳,漢服本身是沒有什麼原罪的,穿著它的人本就不應該背負這樣的嘲笑。一套好看的衣服肯定是能給穿的人和看的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的。比如、電視劇《紅夢樓》、《上錯花轎嫁對郎》、《琅琊榜》 這幾部服裝考究的電視劇,我們在欣賞劇情的同時,裡面的服裝也讓我們更加的投入,而不是出戲。有網分析,如果一個人穿漢服顯得難看,大概也只有這麼三個原因了:1、長得醜,穿什麼都難看,2、衣服本身就醜,3、不合身、沒穿對。
這些年人,漢服上新聞的次數不少。本來,喜歡傳統服飾,把它當做一件衣服穿出來,別人也無權幹涉,不管是僅僅喜歡它的美,還是對於傳統文化和漢服背後的底蘊所吸引而穿它,都沒有什麼值得批評的。但是,有太多的人把漢服當然吸引眼球的工具,做一些喧譁取寵的事情來。比如抵制西方的傳統節日,這些人,很多時候身上穿得是不是漢服都不知道,大多都是馬爸爸家買的幾十元的戲服。經常媒體有煽動性標題的引導,這也加深了普通民眾對於漢服的誤解也讓真正了解漢服的人感到無奈。
做為一種古老的服裝體系,漢服歷史悠久,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有「華章美服」的稱號,漢服對東亞各小國的服裝體系的形成有著不小的影響。韓服、和服的身上都能看到漢服的影子。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漢服發展出自己的獨立的體系,雖然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生活環境、場合、體制和禮儀一直在不斷變化,可一直到明末,這種傳承都沒有斷過。
現代服裝的設計、剪裁、打版這一整套生產過程都有一規規範的標準。而漢服體系龐雜,款式多樣,各商家各做各個,對於細枝末節打握的情況也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讓漢服變得混亂。再加上因為考據的不據,有一些漢服的款式本身就存在爭議。
漢這幾十幾年來的發展,本身的款式和審美也在變化。畢竟漢服也是服飾的一種,有著當下時尚和流行的元素滲雜在裡頭。隨著對於文物研究的深入,商家製作藝的改進,服裝面料選用的甄別。當初流行甚至大賣的一些漢服款式,到如今也銷聲匿跡了。漢服推廣者和各民間的組織團體也在爭議和質疑中不斷的成長,這也是漢服推廣的必經之路。這條路上,大家都在摸索和嘗試中前進。
有學者認為,漢服的概念是相對於西服而言,二者相差的不是技術,製作標準,而觀念的差異。西方現代服裝更加注重表現身材、修飾身材,而漢服更多的是傳統文化和審美的表現。
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漢服可能沒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穿著,便漢服的復興與人們日益增加的漢民族的身份認同有關。這一套漢服,不僅僅是漢民族的象徵和符號。
小愛有話說:
穿漢服不是喧譁取寵,它是一套衣裳,也是一種民族身份的認同。不穿漢服也沒什麼,西裝革履未必就是不認同自己的民族。無論是喜愛漢服還是不認同它,漢服都在那裡!也許不久的將來,人們習慣街上有漢服的存在;單位中個長裙細再的美女;旅遊景點滿滿的都是漢服。對此,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