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凝聚了我國三萬多位專家學者心血與智慧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出版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了使《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更好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光明日報社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共同舉辦主題為「用好百科全書,提高民族素質」的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就如何讓更多的人通過使用百科全書培養創新能力,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民族素質發表了意見。
吳文俊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我國科學文化事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程,對傳承和發展我國科學文化事業,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意義。法國的狄德羅與他的《百科全書》,乃是百科全書的開創者。《不列顛百科全書》,是一部龐大的無與倫比的輝煌巨著,我自己就受益於它的某些章節的閱讀。可事實上,百科一類書籍的濫觴可謂淵源於中國,即春秋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它收羅了當時百家之言,而真正的百科全書,是明朝永樂大帝的《永樂大典》,在清代則又刊行了《古今圖書集成》,這是又一部百科全書了。現在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與國際接軌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百科全書,我有幸參加了兩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數學學科的編撰工作。《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中國人自己編的百科全書,在堅持全面反映人類知識的同時,要突出中國特色、充分顯示世界科學文化的新成就和新發展。我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曾經很多次閱讀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有很大的不同。在資訊時代,計算機越來越與數學不可分離,我想這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是有所體現的。
鄭度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有幸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80年代編纂的工作,後來參加第二版的編纂。今天談兩個問題,一是從地理學的角度談大百科全書的功能和意義。因為根據我的了解,《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裡有關中國地理大部分條目是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地理學》卷(《中國地理》卷)原有條目基礎上修定完善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近20年來,地理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地理學新增條目有127個,佔地理學條目總數的1/4,像數字地球、地球系統科學、土地退化及可持續發展等等,都體現了地理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重要方向。同時增加了對青藏高原、北極、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和探險,讓人們了解到一些考察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第二點,我想談一下怎麼用好大百科全書,提高公民素質。目前我們國家不少年輕人缺乏對基礎科學知識、人文理念著作的一些閱讀愛好,或者沒有時間來認真閱讀。《中國大百科全書》是一個知識面非常廣博、知識體系綜合性很強的大型著作。我們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百科全書資源,在全社會提倡認真讀書、勤奮學習的風氣,達到提升人民素質、振興中華的目標。
戴逸 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在社會進步中具有偉大的作用。知識的積累越多,應對客觀世界挑戰的能力也就越強,而百科全書就是涵蓋、包容了全人類所取得的知識。我們閱讀百科全書,使用百科全書,可以繼承知識、弘揚文明、提高我們的精神力量、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持續前進。百科全書不同於其他一般的書,它是集中了全人類基本知識的重要工具書,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它的豐富性,浩瀚、廣袤,無所不包,是匯聚了人類知識的汪洋大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二是它的創新性,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與時俱進的,人類進入到21世紀,知識的增長非常快、非常多,呈爆炸式的增長,所以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每隔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訂、再版它的百科全書。第三是它的專業性。它是幾萬名專家對世界各個門類知識長期研究的成果,是科學與權威的知識,經得起檢驗,可以在科學研究中作為依據加以引用的。第四是它的普及性。百科全書不僅面對專家,而且面對廣大的群眾,百科全書裡沒有長篇大論,簡明扼要,文字通順、流暢、適合於大眾閱讀。第五是它的清晰性,就是它的內容有條理、敘述很清楚,能夠按照知識的科學分類條分縷析,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查找容易,使用更方便。
江平 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
改革開放30年,一個很大遺憾就是中國的民族素質有所提高,但是和我們期望的還相差很遠,我們民族的素質在國際上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評價的狀況之下,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覺得中國人現在缺乏兩個東西,一個是真正的求知慾,一個是心態的平衡。
百科全書可以作為翻閱,也可以作為借閱。如果你把百科全書能夠放在圖書館裡邊,人人都能去翻閱,那這個影響就大了。如果我們的中學有一套百科全書,青年人都可以到那裡翻一翻、看一看。如果我們圖書館裡都有百科全書,人人都可以去翻一翻、看一看,就會覺得知識的海洋很大、知識的潛力很大。我不知道我們現在哪個大學、哪個中學可以把百科全書讓大家自由來瀏覽、自己來閱讀,還是把它作為一個不能弄壞、不能弄髒的圖書珍品,把它藏在那兒,這是我們對待大百科全書兩種不同的態度。
我覺得大百科全書最大的普及點應該是在中學和大學,目標讀者也不是向專家、學者推薦,而是向青少年推薦。如果我們把大百科全書放置於公眾自由翻閱之下,這才能真正起到它最大的作用。
厲以寧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大學舉辦過一個講座,題目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學生怎樣使用工具書」,其中我首先提到的就是各國的大百科全書的重要性。在經濟學方面我所遇到的這些學生、研究生,真正去用百科全書的並不多,為什麼?原因就是沒有公開的翻閱制度,還有就是他碰到問題以後,不知道從哪兒著手,不知道應該首先去查大百科全書。
經濟學方面歸納起來大概有四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經濟理論和一些基本概念的簡明扼要而又正確的解釋,這個首先看一下大百科全書,因為它簡明扼要,集中了專家的意見。第二,經濟史上的重大問題,學經濟的一定要學經濟史,經濟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因為很龐雜,旁證博引,初學者就應該先看大百科全書。第三,歷史上和當前西方經濟學術的流派、代表人物和評價,這個從哪兒著手?也應該首先要看大百科全書,這是個捷徑。第四,經濟學的前沿學科、新的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情況等問題,這個在大百科全書裡不會太多,但仍然會有些線索可以看到,而主要是分支學科、交叉學科,就要去查大百科全書。這方面的重要性應該是向大學生宣傳,如果一開始不從大百科全書入門,可能走的路就是彎的。
金常政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百科全書編纂專家
中國有句話叫「開卷有益」,與百科全書結交,就像交上了一個有知識和學問的良師益友,不管你是帶著問題來,或者是隨手翻一翻,都會受到益處。我最初受到的益處就是看了《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上的一些圖,圖就吸引我去讀條目,讀了條目就對一些知識更深入了解了。
百科全書究竟有什麼用處呢?第一是查閱,解決讀書、學習、寫作裡你不解的問題。第二個作用是瀏覽涉獵,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第三,系統學習,百科全書不是光查的書,也是可閱讀的書,百科全書對編纂的一些技巧用了很多的技術,目的就是兼顧系統學習的需要。我們的大百科第一版有條目分類,那也是一個知識子系統,大百科全書在每個學科前面有學科概觀性,是對這個系統領域講了各個分支、各個部分的作用。另外百科全書本身也是參見的系統,使得你能夠觸類旁通,讓你讀了這條也能想到那一條。
曹先擢 語言學家、國家語委原副主任、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
第一,從時代性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辭書是時代的產物,但是它也推動了時代的前進,這是一個歷史的規律,百科全書上馬是1978年,這是一個什麼時間呢?不是巧合,是我們改革開放起步的時候,所以我說辭書是時代的產物,它推動時代的前進。
第二,從學術性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編辭書有兩種方法,大百科全書更是一個在外部編的,靠的是全國的科技力量、科學力量。知識非常可貴,大師的產生需要有土壤,現在為什麼大師越來越少?就是因為缺少這個土壤。《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科學的成分、學術的要素多。
第三點,從檢索性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辭書都有一個功能叫檢索功能,辭典就是把知識條目化,條目檢索方便化,把許多知識讓它條目化,如宗教辭典、哲學辭典等等,把這些方面的知識變成一個條目,而這些條目又讓它檢索起來方便,所以辭書方便運用。
最後,再說時代性的問題,就是現在進入網絡時代,《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要有網絡版,要以方便大家為目的,以服務國民為主,服務大眾為主,這個是最重要的投資。
劉繼賢 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將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定位在中學文化程度以上就可以用了,實際上現在百科全書是通俗化的。對我們軍隊來說,用的面比
較廣,用途也很大。領導決策、軍事決策、部隊訓練、院校教學、理論創新、人才成長都需要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集中了當代最全的知識,所以要建設創新型軍隊、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有很厚重的知識積累。我們要求部隊要學百科全書,著重開展了編寫軍事百科全書的系列化工程,使軍事百科工作做到系列化。軍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打仗,建設打仗型軍隊就是建設能夠打贏現代化的戰爭,包括科技進步、武器裝備、軍事理論、體制編制等各個方面。《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涵蓋了非常廣泛的軍事思想,超越了學科理論的界限。《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涵蓋的軍事方面的知識,不光是中國的,還是世界性的,把世界最先進的理論、觀念、概念、技術裝備統統涵蓋在內。
翟小寧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常務副校長、特級教師
百科全書的第一個功用是提高價值觀,提升個人修養。百科全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中學時期是對知識最饑渴、最需要閱讀的時期,百科全書作為人類文化的精華和知識的總攬,恰恰給中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有效的工具。
百科全書第二個功用是深化課本知識、提升學業能力。百科全書提供了書本知識以外的廣泛知識,雖然現在網絡非常發達,但是網絡上的信息不能等同於知識,網絡上的資料也並不可靠,而百科全書提供的是可靠、權威、準確的知識。
第三個功用是幫助解決疑難問題,提高綜合能力。學生的存疑精神必須得到有效的激勵,百科全書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手段,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閱百科全書尋找答案。
我想針對青少年學生如何使用好百科全書簡要提幾點想法。第一種用法,提升興趣的引導式閱讀。第二種用法,尋找知識的查閱式閱讀。第三種用法,答疑解惑的探索式閱讀。第四種用法,鑽研專業的閱讀。第五種用法,提供素質的參考式閱讀。
王渝生 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我今天就講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中國有編纂百科全書的優良傳統。百科全書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了解知識。所以我們的「大百科精神」就是要愛國奉獻,就是要團結協作。
第二,我們當代要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要用好大百科全書。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這也跟科技規劃、教育規劃一樣,最最重要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或者是創新型的人才。我在科技館當館長時,請一些文學家、藝術家來,他們就說我是搞文學的、藝術的,我對科學一竅不通,你是學數學的,我的數學從來都是得鴨蛋。現在徵求文理分科要取消,但是沒想到家長、學生不同意,理由是現在學生負擔太重了,所以文科也好,理科也好,分不分也好,考慮民族的未來,希望我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就是要他們讀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天看電視,看電視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我在中央臺的一個讀書欄目接受採訪,冷不丁主持人問了一句話,說如果現在把你放到一個荒山野嶺,你只能帶一本書,你帶哪一本書,我說能不能帶一種,一套,他說那也可以,我說我就要帶大百科全書,因為只有它能伴隨著我,消除我的寂寞、愚昧,我要查什麼東西都可以。
虞雲耀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這次研討會我能夠參加非常受教育,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出版發行與提高民族素質聯繫起來,我認為非常準確、非常重要,《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出版發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在我們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包括整個黨的建設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有科學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認為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用人類創造的、體現人類文明的各方面的知識和本領來武裝頭腦,這方面大百科全書就是最好的教材。
我有兩條建議,一,我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出版發行和使用的宣傳力度,使我們廣大的大學生、中學生,包括我們的領導幹部,對大百科全書不僅有敬畏感,要對知識的海洋望而生畏,同時要有親切感。二,大百科全書編出來不容易,使用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適應現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推出網絡版、電子版。
徐惟誠 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民族的振興。當時鄧小平同志下決心要編這個書,中國還很窮,剛剛從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走出來,不是盛世修典。要振興就需要有新觀念,就需要有民族素質的提高,要振興就需要有知識的武裝,有對知識的追求。從歷史上看,狄德羅等人在法國把百科全書編出來以後,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整個歐洲的年輕人觀念大變,都以追求知識為榮,都以思想閉塞為恥,這就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更是在人類全部知識總和的基礎上誕生出來的。今天,《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編出來,還不算完成任務,只有廣泛應用了,對提高民族的素質起作用了,才算真正完成任務。
今天我們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百科全書有特殊的意義,現在整個科學發展,分科愈來愈細。這是理論研究的需要,也是知識傳授的需要。但是在當今世界上,要解決任何一個實際問題,都必須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大百科全書正是適應了這樣一種需要。人們掌握了這樣一種工具,養成了檢索的習慣,必然會受益無窮。在資訊時代尤其可以幫助人們辨別真偽,立足於可靠的真知識,再向前探索。
胡佔凡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總和,由三萬多名專家學者歷時14年編纂而成,為其撰寫條目的作者中既有國學泰鬥也有一流學者,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用精神和智慧回饋社會、回報人民群眾的集中表達。
光明日報社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聯合舉辦這次研討會,目的就在於幫助廣大讀者充分認識並了解百科全書,學會使用百科全書,用好百科全書,真正用百科全書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養。
如何讓大百科全書作為大家獲取知識的首選?如何使這樣大部頭的工具書讓青少年和普通讀者很容易接觸,讓大家沒有距離感,而不是高居廟堂之上。如何應對多媒體的挑戰?動態的音頻、視頻、影像,看起來讓人趣味盎然,這樣的大百科全書才是大家最歡迎的、最容易接近的、最沒有距離感的工具書。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編書不是目的,用書才是目的。怎麼用好書,關鍵是讓大家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媒體在這方面應該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普及知識是大眾傳媒的基本職能。深化這個話題,是對中國乃至人類文明成果的一個傳承、繼承和發揚。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提高一個民族的素質,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日益成為人類21世紀的知識庫,成為才智之士的必備工具書,光明日報願意在這個進程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能夠用好百科全書。
(人物攝影本報記者 吳力田)
百科全書介紹
百科全書是概述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求知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的標誌。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第一版的修訂重編版,是面向21世紀反映國家科學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書。全書包括各個學科領域古往今來的全部知識,涵蓋全人類科學文化成果,注重對悠久的中國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和科學技術成就的傳承,尤其充分反映了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百科知識寶庫。全書按漢字音序統編出版,是我國第一套符合國際慣例的大型現代綜合性百科全書。
世界著名的百科全書有: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國《美國百科全書》、英國《錢伯斯百科全書》、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前蘇聯《蘇聯大百科全書》、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