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不負青春 踏夢前行——臺灣青年大陸追夢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
兩岸交流的澎湃大潮中,青春不缺席。臺灣年輕一代正越來越多跨過海峽,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他們在大陸廣袤的希望原野上,辛勤耕耘,紮根融入,唱響不負青春、踏夢前行的奮鬥之歌。
夢的「方程式」
方程式,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許多臺青西進大陸前後,曾面對親友的擔憂、質疑。那些意見多源於「未知」,但登陸臺青將「未知」視為無限的可能,求解「夢的方程式」,得出亮麗成績單。
2019年4月,陳亞妏在平潭城關幼兒園與臺灣參訪團交流研討。(受訪者供圖)
「90後」陳亞妏登陸兩年多,有臺灣同行問她是否後悔。「勇敢踏出去,會發現認知局限限制了自己。」她辭掉臺灣公辦幼兒園工作時,唯一的念頭是:「大陸天地廣,是我們這代臺灣年輕人應該來親身體驗的地方」。
剛入職平潭城關幼兒園,陳亞妏就「震撼」了:「這裡有18個班級,我像從小公司到了大企業。」這位臺灣老師很快贏得學生、家長的信賴。去年她車禍受傷住院,家長自發排班,輪流送餐,讓她倍感溫暖。
今年,陳亞妏獲得「福建青年五四獎章」。「這麼短時間收穫這麼多,這是待在臺灣不能設想的。」她說。
華啟洋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後,決定留在大陸,在重慶創辦吉他培訓學校。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來重慶前,華啟洋在臺灣工作穩定、生活安逸,但感覺「少了些激情」。後來,他來到四川音樂學院攻讀碩士。
畢業後,家人多次催他回臺,但華啟洋決定留在大陸,在重慶創辦吉他培訓學校。開班之初,門可羅雀,重慶南岸區文化館注意到這個懷揣夢想的臺灣年輕人,邀他去授課,華啟洋慢慢累積知名度,事業逐步入軌,如今已開辦3個分校。
華啟洋還積極投入以音樂為紐帶推動兩岸交流的大事業,組織渝臺兩地小學生互訪演出,在暑期舉辦「琴系彼岸」活動。
初到重慶時,華啟洋「差點被辣哭」,還讓山城的立體交通「繞到懵圈」。如今,他已愛上這裡,和大陸妻子帶著兩個孩子,紮下了根。「我在這裡延續音樂夢想,幫助孩子得到藝術薰陶,很欣慰。」他說。
夢的「空間站」
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部總經理鄭博宇在公社的臺灣驛站中。(受訪者供圖)
空間站,是寄託探索宇宙夢想的「人類驛站」。
北京中關村有一個「臺灣青年創業驛站」,也是一座孵化夢想的「空間站」。
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今年33歲,2016年在公社創辦這個「驛站」以來,幫助註冊的臺青團隊已有70多個。
由於島內政治紛亂、經濟發展遲滯,臺灣新生代常被稱為「生不逢時的一代」。「所幸,我們也生逢其時,因為參與兩岸交流,加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獲得施展才華的更大空間。」鄭博宇說。
幾年來,鄭博宇和不斷加入的小夥伴們一道成長,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他今年也獲得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臺灣青年創業驛站」是大陸70多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之一。這些臺青追夢「空間站」已入駐或服務臺灣團隊約2000個,吸引逾萬人。
範姜鋒在海峽論壇發言分享創業體會。新華社記者許雪毅 攝
範姜鋒也是一位「臺青助夢人」。登陸後,他先是自主創業,得益於福建省臺青創業扶持政策,在業內打響名氣,而後與大陸合伙人創辦了廈門啟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
不到3年,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已協助7000名臺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臺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去年,範姜鋒獲得「福建五四青年獎章」,曾反對他登陸的父親發來簡訊:「兒子,我以你為榮。」不久前,一位臺青對他說,自己永遠記得他的一句話:「在臺灣,我們看不到全世界。在大陸,全世界都看得到我們!」
夢的「同心圓」
臺青西進熱潮中,兩岸青年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構造出攜手追夢的「同心圓」。
臺商蔡漢信(右一)和大陸創客樂文城(左一)是一對「兩岸拍檔」。(受訪者供圖)
在江蘇崑山,40歲的臺商蔡漢信和「90後」大陸創客樂文城是一對「兩岸拍檔」,合作快4年了。
兩家公司交叉持股,還一起搬進新大樓,辦公室是合作打造的。「我不在時,就是樂總顧『家』。」蔡漢信笑著說。
20多歲就登陸的蔡漢信直言大陸年輕人想法前衛,執行力強,有衝勁,「我和他們很玩得來」。樂文城則說:「和蔡總合作後,我的臺灣朋友越來越多了。我和蔡總還約好,要一起去臺灣旅遊。」
莊劭祈(左一)和王藝璇正研究新項目,兩人正籌劃共同成立公司。新華社記者陳鍵興 攝
而立之年的莊劭祈從臺北來長沙已經第四個年頭,雖然父親在大陸有投資,但他選擇做自己的事,先在湖南一家臺企工作,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餐飲管理公司。
「接地氣」,是莊劭祈談起登陸創業時的高頻詞。在大陸,他也有一位「夢想合伙人」——1994年出生的長沙姑娘王藝璇。
「藝璇的公司擅長做設計,我們開始是甲乙方關係。」同樣是辭職創業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一拍即合,開始兩家公司的深度合作。
莊劭祈說:「我佩服藝璇的勇氣和創業理念,而且她熟悉長沙市場,我們非常互補。我們都是實幹派,做事情的想法非常契合。」王藝璇說:「我們為人處世態度很像,合作非常舒服。」
兩人正籌劃共同成立公司,更緊密攜手打拼。湘江之畔,高層寫字樓上的辦公室裡,兩人帶著團隊研究著新項目,笑語不斷,氣氛輕鬆暢快。
「兩岸年輕人抱團發展、共同追夢,是大趨勢。」莊劭祈面對的落地窗外,正是陽光明媚,水闊天空。(記者:陳鍵興、劉歡、許雪毅、趙宇飛、何磊靜、張玉潔、趙博、石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