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川太基
在9月剛落下帷幕不久的「中華大學生研究生詩詞大賽」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早川太基以七律《初戀》追憶自己與一位華人留學生的情感,最終打動評委成為唯一一位獲獎的外國人。早川太基本科畢業於二松學舍大學;碩士畢業於京都大學;後來又繼續讀博士,專攻宋詩;今年9月起,他來到北京大學留學進一步深造。
據早川太基的老師蔡毅介紹,精通中國古典文化的他是老師們眼中的「怪才」、「奇才」,又因為對古詩詞太過痴迷,被同學們稱作「瘋早川」。
南京籍漢語老師印象殊深
早川初中時起就酷愛中國古典詩文,成了日本著名漢學家石川忠久先生門下最年輕的弟子。他目前已經創作詩稿近四千首,在本科生時就曾三獲「全日本大學生漢詩大賽」的「最優秀賞」,今年投稿「日本國民文化祭漢詩部門」,又獲「文部大臣賞」。現在人在北大的早川已經加入學生舊體詩社團「北社」,時常與志同道合的社友吟哦切磋,他立志走遍華夏名山大川,並將旅途見聞感受記錄下來彙編為《蓉堂居士遊華詩文稿》。
早川在京都大學的漢語老師蔡毅教授是位南京人,早年是揚州師範學院古典文學教師,治學嚴謹,頗有建樹。蔡毅教授對早川太基印象尤為深刻,第一堂課上,早川用漢語自我介紹說:「我姓早川,名太基,字子敬。」這是蔡毅到日本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聽到年輕人說自己有「字」,十分詫異。而早川隨後的話更是令人咋舌:「我的抱負,是要成為末世之鴻儒,扶桑之騷客。特別是寫詩,我想成為海東第一詩人。」蔡毅用八個字形容當時的情景:闔室無語,舉座皆驚。
曾因讀書太過進醫院
天才來自勤奮,早川對中國文學的鑽研,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如痴如醉。讀碩時的漢語寫作課,他第一年就修滿了學分,之後每年都做旁聽生,每兩周提交一篇作文,經常長達幾千字,不僅文通字順,而且有滋有味。
他把寫詩作為「日課」,每天樂此不疲。有一次他在半夜苦讀時突然暈厥,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醫生卻怎麼也查不出病因,只能診斷為:讀書太過。在之後臥床休息的二十幾天,他仍然堅持寫詩,還創作了一首《病後自戒》描寫自己暈倒時的情景:「自疑值地震,舍屋若崩雲。更疑腦充血,四肢忽不仁。」
生活中的早川幽默豁達,有同學開玩笑叫他「瘋早川」,他不但不在意,還創作了一首《瘋早川》來自嘲。
他曾多次向朋友表明志向要把弘揚東亞漢文化作為自己人生的使命。除了文學功底深厚,他彈的古琴旋律動人,毛筆書法讓人賞心悅目,他還想學習坐禪、卜卦、行醫,做一個精通傳統文化各種領域的「高人」。
日本漢詩愛好者大有人在
據久居日本並對東亞文化頗有研究的蔡毅教授介紹,雖然看上去當下日本的年輕人對中國古典文化這些古老話題的興趣在不斷下降,但兩千年來滲透在日本人靈魂中的「中國元素」,並不會驟然消失。日本人對中國的古典,其實並沒有什麼「外國」的感覺,作為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共同遺產,他們徵引《論語》,談論「三國」,就好像在數說自己祖上的家傳。最典型的例子是貴為日本「國體」的年號,也必須出自我國的「五經」,本土的典籍根本沒有資格。
而日本也不乏早川這樣的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日本有「全日本漢詩聯盟」,各地還有自己的分會或外圍組織,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作品大賽,從受關注程度看,雖然不及俳句、和歌,但愛好者不乏其人。他們的詩作絕大多數都能嚴守格律,平仄對仗一絲不苟,押的也都是古韻。
曾有一位學習漢詩寫作的日本僧侶對蔡毅教授說:「漢詩一道,也許過於陳舊,但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總要有人繼承。在過去戰亂的歲月,我們寺廟以其特殊的地位,曾經擔負起保存文化遺產的重任,今後哪怕再曲高和寡,也要堅持做下去。」(大學生記者 葛嘉男)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