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半數對分類標準模糊

2020-12-14 西部網

中國青年報6月8日消息,「支持垃圾分類,晚餐加個雞腿。」上海市實施垃圾分類的第2天,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俊童發了一條朋友圈,他將平時用不到的書本、紙殼等可回收物投放到學校設置的回收販賣機,拿到了27.9元的獎勵。

回憶一年前的經歷,王俊童表示,雖然自己就讀的專業與環境相關,但是垃圾分類政策實施之初,相關的分類常識還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除了需要自主學習分類常識,寢室門口分類明確且稍具規模的垃圾站,也影響著王俊童和身邊同學的一言一行。

2020年5月1日開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6個重點城市實施垃圾分類條例,未來將實現垃圾分類的全域實施。在垃圾分類實施趨勢下,大學生如何看待垃圾分類?他們在垃圾分類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又有哪些疑問希望得到解答?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900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7.4%的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希望所在城市實施垃圾分類措施。

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但僅半數能正確辨別

儘管垃圾分類條例在當地實行已將近一年,但家住西安的大二學生範夢珂對垃圾分類標準的掌握依舊不足,「分類時會猶豫,判斷全憑直覺」。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調查對象中43.9%的大學生在處理垃圾時會有意識地進行分類。但完全掌握垃圾分類標準的僅有4.6%,42.3%能分辨大部分,43.4%表示部分能分辨,9.7%表示基本不能分辨。

在中青校媒發起的垃圾分類常識調查中,「穿過的襪子」「花蛤殼」「貓砂」「過期巧克力」,都是大學生較為感興趣的題目,但能正確分類的大學生並不多。「這是我填過最難的問卷了。」山西農業大學大一學生徐萌在參與問卷填寫後這樣說道。

垃圾分類條例實施之初,各地垃圾分類各有各的說法,網上流傳的科普文章、段子讓人眼花繚亂。在一次吃粽子時,家住上海市嘉定區的許婧文一家很糾結——不知粽葉到底是溼垃圾還是幹垃圾。一番搜索後,他們發現儘管粽葉屬於能腐爛的生物質廢棄物,經過處理後最終能變成土壤肥料、有機介質,但在實際處置過程中,粽葉質地相對較硬且有韌性,大量進入處置設備可能會損傷設備,影響設備正常運轉,所以粽葉應被視為幹垃圾處理。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何品晶介紹,現行標準下可將垃圾大致分為四類: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各地叫法不一樣,但分類方法大體相同。」以廚餘垃圾為例,「上海叫溼垃圾、北京叫廚餘垃圾,還有的地方叫生物可降解垃圾,或者可爛垃圾。」

儘管一些小程序、科普文章對許多垃圾類型進行了細分,但落實到生活中,人們處理垃圾還是會面臨一些問題。中青校媒調查發現,59.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處理垃圾很麻煩,68.7%的大學生所在社區沒有相應的垃圾桶配置,63.0%的大學生認為身邊人垃圾分類意識不高,57.9%的大學生認為需要時間適應垃圾分類。

同濟大學的吳廷煒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頻頻錯過投放時間。垃圾站有固定的投放垃圾時間,如果趕上有課,宿舍裡專門放置可回收垃圾的桶,就只能再勉強「堅持」一天。垃圾分類實行以後,點外賣也有了「後顧之憂」。如果剩下食物,要和包裝分開處理。有些包裝清洗後可以作為可回收物處置,但幾乎沒人會洗餐盒。

住在上海的大二學生張甜甜一度感到不適應。垃圾回收不僅要定時定點,還有人工監督,有時監督員還要打開垃圾袋查看,讓他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侵犯。

衛生安全問題也曾引發張甜甜的顧慮。每次投放溼垃圾時,都需要打開塑膠袋,把垃圾扔進溼垃圾桶,再把塑膠袋扔進幹垃圾桶,「這樣不僅麻煩,有時候還可能會弄髒手。」好在後來社區在垃圾投放點旁邊安裝了水龍頭,倒完垃圾就能及時洗手,打消了張甜甜的顧慮。

47.2%大學生自發加入推廣隊伍

雖然還沒有完全適應垃圾分類,但大學生對待這件事大都很用心。中青校媒調查發現,86.1%的大學生會有意識地學習垃圾分類知識,44.6%的大學生能夠嚴格執行垃圾分類標準,47.2%的大學生主動向身邊人傳遞相關知識。

許多大學生能夠意識到垃圾分類對於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愛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施垃圾分類後,原本難以回收的垃圾可以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回收利用。「比如廚餘垃圾可製成有機肥、甲烷等。」而有害垃圾的分類處理,則避免了垃圾混合處理時可能導致的地表水汙染和土壤汙染。

「實施垃圾分類是很好的保護環境手段。從社會、工業和產業的角度來看,垃圾分類對終端處理是很有好處的。」科班出身的吳廷煒不僅十分支持垃圾分類的實施,還曾參與同濟大學包括教學區在內的多個區域的垃圾分類方案制定。

「大學生執行垃圾分類條例的成效應該較其他群體更為明顯。」李愛民認為,大學生在自身做好垃圾分類的同時,應主動加入到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廣中。

家住張家港市的大二學生吳奕蕾對當地垃圾分類條例的實施充滿期待。在垃圾分類正式開始實施之前,她所在的社區就已經通過手機簡訊、推送、廣告牆滾動投屏、科普手冊等形式展開宣傳。「垃圾箱旁邊設置二維碼,每次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之後,居民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紅包』獎勵。」這種模式讓吳奕蕾覺得新鮮。

「我覺得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如果只有你不好好分類,就會很奇怪。」有一次,在垃圾站看到小區其他居民將垃圾丟錯時,一向害羞的許婧文忍不住提醒對方。對於王俊童而言,雖然家鄉並沒有正式開始執行垃圾分類條例,但他還是會提醒朋友扔垃圾時分類投放。

在吳廷煒看來,大學生應該加強參與垃圾分類的自主意識,不僅自己做好垃圾分類,還可以參與到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宣傳、推廣中。「通過科普講座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垃圾分類的過程、意義及影響。同時可以多觀察、多思考,發現問題後及時反饋給相關的職能部門,促進垃圾分類系統的建設和運營。」

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三年級的顏悅晨在宿舍桌上放了一個小型垃圾桶,用來收集溼垃圾,而原本的垃圾桶用來盛放幹垃圾,「還找了一個紙箱專門收集可回收垃圾。」她將垃圾分類查詢界面放在手機最容易點擊的位置,「丟棄之前先確認每件廢棄物該扔到哪個垃圾桶裡。」

「垃圾房也會張貼一些分類的方法,收垃圾的叔叔也會在垃圾房檢查提醒。」顏悅晨說,「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自覺地正確投放垃圾。」

網上曾流傳著一個段子:奶茶如果喝不完,液體要倒入下水道,珍珠要扔到溼垃圾桶,奶茶杯則要扔到幹垃圾桶。這樣的情況顏悅晨還真遇到過。因為路邊的垃圾桶大都只收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她一路上拿著一杯沒有喝完的奶茶,輾轉坐公交、地鐵、走路,回宿舍才扔掉。

專家建議:做好垃圾分類從消費環節做起

在沒有放置溼垃圾回收桶的區域,有吃不完的饅頭該如何處理?何品晶給出的答案是:「吃下去!」聽到這個答案,同學們都笑了。

在何品晶看來,「垃圾分類不應該僅僅從投棄環節做起,還應從消費環節、甚至生產環節做起。」

點的飯菜都吃完,杯中的奶茶、飲料都喝光,從消費源頭開始減少垃圾的產生,尤其是溼垃圾的產生,是何品晶給大學生的建議。他也曾向同濟大學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可否專門為一些女生供應小份量的食物。「在垃圾分類背景下應更加注重『不產生不該產生的垃圾』。」

「通過垃圾分類,食品安全也得以保障。將飯店、食堂等公共消費場所產生的廚餘垃圾進行分流,首先是解決地溝油問題,可以避免餐桌上剩下的東西再回到餐桌。另外要避免公共消費產生的廚餘垃圾餵豬,避免『垃圾豬』的出現。」

吳奕蕾直言,在上海生活時,她越來越不想點外賣。分類過程的繁瑣令她感到苦惱,「吃完外賣如果有剩就還需要一樣一樣倒出來,分類處理,甚至吃完的水果也需要進行細分。」她因此少點的外賣,也確實少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垃圾。

此外,在李愛民看來,垃圾分類方式應當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垃圾分類。不同規模的城市應當綜合當地情況,分別進行相關條例制定。」

何品晶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理念中玻璃瓶具有回收價值。但由於玻璃瓶較重、體積大、價值低,而運輸、儲存的成本很高。一線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緊缺、土地價值高、人力成本高,在這種情況下,類似的低值可回收物利用就顯得較為困難。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類,恐怕是『後端』決定『前端』。」

在何品晶看來,垃圾分類是日常工作,而不是應急工作,需要重視其可持續性。同時他強調,面對垃圾分類,大學生不僅要以實際行動加入其中,還應該對垃圾分類有更為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才能讓垃圾分類行穩致遠。(應受訪者需求,張甜甜為化名)

(原題為《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6個重點城市實施垃圾分類條例,未來將實現垃圾分類的全域實施。在垃圾分類實施趨勢下,大學生如何看待垃圾分類?他們在垃圾分類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又有哪些疑問希望得到解答?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900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7.4%的大學生支持垃圾分類,希望所在城市實施垃圾分類措施。
  • 垃圾分類懲罰制度你接受嗎?北京發布垃圾分類調查報告
    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北京市統計局4月28日發布城鄉居民垃圾分類現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九成以上被訪者支持並願意進行垃圾分類。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實施前,北京市統計局對全市16區300個居(村)委會的3000位城鄉居民進行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被訪者表示知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近九成被訪小區(村)設置2種及以上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意識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被訪者認為大多數人有分類意識,能按指示投放。
  • 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民意調查出爐:近九成市民對投用的分類垃圾箱滿意
    11月30日,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發布重慶市2020 年生活垃圾分類民意調查報告。從11月4日到11月21日,市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相結合的方式,採集到 10366 份有效樣本,主城區採集到8428份,重慶主城以外區域採集到1938份。此次調查有效樣本中99%的市民知道重慶正在開展生活垃圾分類,92%的市民支持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 高校垃圾分類回收現狀
    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我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5億噸左右,此外,還有餐廚垃圾1000萬噸左右。現在,全國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損失約近300億元(運輸費、處理費等),而將其綜合利用卻能創造2500億元的效益。如何集約化管理國內垃圾,創新生態產業鏈,利用垃圾升級綠色產業鏈,創造利潤,是當前市場經濟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 2021福建事業單位申論範文:積極引導居民參加垃圾分類
    上海試點的垃圾分類引發了輿論關注,垃圾分類問題走進人生視野。然而,據最近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居民半數居民不願意參與。這與分類標準不明晰、宣傳教育不到位以及監管機制不完善等息息相關。要想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生活的新風尚任重而道遠。由是觀之,積極引導居民參加垃圾分類,需政府和全 社會共同努力。加大宣傳教育,調動居民積極性,推動垃圾分類順利進行。
  • 從沒這麼想學習,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從沒這麼想學習,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從沒這麼想學習,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生活放大鏡 10-12 11:24 【從沒這麼想學習,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近日,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發起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
  • 周邊群眾對垃圾分類調查報告
    為了了解周邊群眾對垃圾分類了解情況,通過對周邊環境進行走訪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整理分析。首先,對垃圾分類了解方面。有80%的市民表示聽說過生活垃圾分類但對具體分類情況並不了解。10%的市民深入學習過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剩下10%的市民表示對垃圾分類並不了解。在了解途徑上,大家對垃圾分類的了解也大都是通過網絡或者是廣播媒體,通過社區宣傳得知的較少。其次,對是否進行垃圾分類意願方面。雖然安放了四類垃圾桶但極少有人在扔垃圾時會進行分類。七成的民眾表示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分類很麻煩並不會進行分類。
  • 大學生就業不再追求「鐵飯碗」 半數畢業後直接就業近九成選擇第三...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對天津市12所高校(含高職)的738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展就業意向專項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半數大學生畢業後準備直接就業,穩定且自由度高的工作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強,選擇學校科研院所及國有企業就業的大學生居多
  • 單身難耐,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單身難耐,近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編輯/有料娛情校稿/有料娛情【導語】:有調查顯示,近50%的高校大學生曾因為談戀愛受到過挫折而在經歷了失敗的戀情以後,接近5.47%的大學生會喪失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如此看來,高校開設「戀愛課」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那麼,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近日,為了解大學生的感情生活,某媒體發起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1028名高校大學生中,近九成的人支持高校開設戀愛課。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九成居住區已達標
    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昨天,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公布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溼垃圾分出量7453噸、幹垃圾處置量17731噸,較2018年底分別增加431.8%、504.1%、88.8%和減少17.5%。「三增一減」,直接體現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成效。2019年,全市135個街鎮成功創建為垃圾分類「示範街鎮」,10個區創建成為「示範區」。
  • 重慶72%的人不會垃圾分類裝袋分類扔
    2016-2020年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管理和運行體系。今年,主城各區政府和北部新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工作,建立相應的分類收運體系。江北區和渝北區各選擇一個街道,其它區各選擇一個封閉式小區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示範工作。
  • 「你是什麼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創建綠色校園
    摘編自雜誌文章《贛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類管理體系探索》,原文刊於《現代商貿工業》(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198)2019年36期。高校目前的垃圾分類模式存在諸多弊端。通過對贛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類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所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高校日常垃圾分類管理體系,以期實現高校日常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 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等公益活動
    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等公益活動 2016-01-21 18:14:27》稱,2015年度,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捐物、獻血、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志願服務成為大學生參與度最高的公益類型。
  • 垃圾分類獎勵措施獲八成受訪者支持 但超七成受訪者仍未習慣分類
    南都民調中心廣州公共服務監測榜課題組就此話題在熱點站站隊平臺上發起網絡調查,近八成受訪者支持這一舉措,表示有獎勵的話會更主動參與垃圾分類。但調查結果也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表示自己仍未習慣垃圾分類。為此,課題組同步走訪了市內15個社區,也發現雖然不少市民已有基本的分類意識,但在破袋投放、定時投放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培養習慣。
  • 垃圾分類,you get it?
    「你是什麼垃圾?」不知你就out了!!!暑期那段時間,上海試點的垃圾分類制度掀起一陣熱潮,雖說網友們興致很高,但落實到實處,垃圾分類怎麼分也確實是一件頭疼的問題。不過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為何要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有必要嗎?眾所周知,全球氣候問題加劇,世界環境問題來越嚴峻,這一切似乎一直在發生,可這一切又不應該發生。
  • 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認為清晰的職業規劃有助求職
    近九成大學生認為求職受益於職業規劃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各地高校的700餘名大學生和畢業生發起關於大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2.92%的被調查者表示已有明確的職業藍圖;71.49%有一定的規劃方向,但計劃比較模糊;5.59%完全沒有規劃;超過87%的被調查者認同一份清晰的職業規劃利於大學生制定目標,有助於求職者為找工作提前做好準備。
  • 垃圾分類「合肥標準」出爐
    《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本月起正式實施。記者昨日從有關會議獲悉,相關細則已基本確定,在設施建設、配備標準、源頭減量、收運處理等方面有了明確規定。設施建設新建小區配建垃圾分類設施在分類投放設施建設方面,細則規定,待開發建設的地塊出讓時,應將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設施的建設納入規劃條件,由開發建設單位按照標準配套建設。
  • 滬中學生自發調查垃圾分類知曉度 不少市民接受了調查
    目前,市民對於垃圾分類以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知曉度如何?昨天上午,揚波中學八年級(6)班生態環保小隊的成員來到外灘地區,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垃圾分類問卷調查,並拾撿亂丟的垃圾。  一早,學生們來到外灘開展垃圾分類宣傳,並發放他們自己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您認為垃圾桶上的分類信息對您有幫助嗎?」
  • 環保手抄報:垃圾分類知識調查
    為了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我和同學們走上街頭,進行了一次「垃圾分類」社會調查。  在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先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知識,然後,我們分別去找一些不同年齡的陌生行人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調查。
  • 大學生當起社區小助理,實地調研垃圾分類,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每個孩子面前的桌上都擺放著4個一組的迷你垃圾桶和一套108張的垃圾卡片,小朋友們抬著好奇的小腦瓜,一齊大聲朗讀垃圾分類的口訣,並在老師們生動有趣的講解下,認真地將手中每一張垃圾卡片「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裡。「本次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在祿長街社區展開。這個社區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新舊交替,屬於背街小巷,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較少,認識較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不完善。」